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谋谋天下》最新章节。
刘邦决定派使者前去责备韩王信。使者匆匆赶到马邑,将刘邦的责备之词一一告知韩王信。韩王信听后,心中充满了害怕和愤怒。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尽到了守备之责,求助也是无奈之举,却没想到换来的是这样的误解。
在绝望与愤怒的驱使下,韩王信一气之下背叛了汉朝。他打开马邑城门,毫不抵抗地向匈奴人投降了。并且,他还亲自出谋划策,与匈奴联合,准备南下攻打汉朝,试图在绝境中寻得一线生机。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初,当刘邦得知韩王信竟如此的“吃里扒外”,心中怒火中烧。他再也无法容忍背叛者的行径,在一怒之下,亲率三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击韩王信。
刘邦的军队势如破竹,于铜鞮(今山西沁县南)一举击败了韩王信的军队。韩王信的士兵们在大军压境之下,纷纷溃败,韩王信本人也狼狈而逃。刘邦的追击并未就此停止,他紧接着又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再次与韩王信和匈奴的联军展开了一场激战。汉军士气高昂,将领们奋勇杀敌,最终,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再次溃败。
经过这两次战斗,刘邦自以为已经解决了韩王信和匈奴的威胁。然而,此时他听闻匈奴军屯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心中又起了波澜。他心想,如今正是彻底解决匈奴危机的好时机,若能一举拿下匈奴,便可一劳永逸地解决边境的隐患。
于是,刘邦派遣使者前往匈奴军队附近进行侦察,试图摸清匈奴的具体情况。然而,冒顿单于却是一计百出。他深知汉军的强大,若正面交锋,匈奴军队很难取胜。于是,他命令手下把精兵巧妙地藏匿在暗处,仅让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暴露在表面上,故意示弱,营造出一副不堪一击的假象。
汉使们并不知其中玄机,十数人接连返回,向刘邦汇报情况。他们皆认为匈奴此时已经破败不堪,汉军完全可以发起攻击。刘邦听信了汉使们的汇报,心中的轻敌之心油然而生。
恰在此时,张良(刘敬)也奉命前往侦察匈奴的真实虚实。然而,刘敬还未返回,刘邦便听信了那些汉使的片面之词,起了轻敌之心,便悉数发汉军三十二万北上去进攻匈奴了。
待刘敬(娄敬)返回后,立刻向刘邦指出,匈奴军是在故作姿态,实则有诈,目前的情况并不宜轻易出兵。但此时的刘邦,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的轻敌之心让他听不进刘敬(娄敬)的劝告,依旧执意亲率先头部队前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
可惜,此时步兵还未全部赶到。而匈奴单于冒顿早已埋伏了四十万精锐骑兵。趁着汉军立足未稳,冒顿单于一声令下,匈奴精骑如潮水般涌向汉军。瞬间,汉军被围在了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白登山内,汉军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四周都是匈奴的包围圈,严严实实,仿佛铁桶一般。七日后,形势愈发危急,汉军内外联络都被彻底切断了,内部无法相互支援,外部也无法得到救援。整个军队在绝望中苦苦挣扎,局势仿佛陷入了一片黑暗的深渊。
刘邦此时才深刻意识到自己轻敌的错误,心中的懊悔与焦虑交织在一起。但他知道,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必须保持冷静,寻找突围的生机。
在那生死攸关、万分危急的绝境之中,汉军被困于白登山,犹如瓮中之鳖,周遭被匈奴重兵重重包围,几无突围之机。然而,就在众人感到绝望之际,足智多谋的陈平站了出来,献出了一条救命之计——重赂匈奴阏氏。
陈平深知,在这关键时刻,常规的军事策略或许难以奏效,而巧妙地运用策略,或许可在这死局中寻得一线生机。他精心准备了大量的珍宝,这些珍宝皆是世间罕见、价值连城之物,每一件都散发着诱人的光芒,仿佛凝聚着汉族多年的财富与智慧。
陈平带着这些珍贵的宝物,亲自前往匈奴阏氏所在之处。见到阏氏后,他面带谦卑之色,诚恳地说道:“尊敬的大人,我们汉朝此次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我代表汉室皇帝,特来献上这些宝物,还望您能不吝赏脸,收下这份心意。”说着,他将珍宝一一呈现在阏氏面前。阏氏的双眼顿时被这些璀璨的珍宝所吸引,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与惊喜。她还沉浸在他人的奉承和这些珍宝带来的喜悦中时,陈平继续说道:“夫人如此尊贵不凡,这些宝物只是小小心意,今后我们汉朝还随时准备再送上更多更好的宝贝。”
顿了顿,陈平的语气变得沉重而诚恳,他指着不远处的战场,继续说道:“您看,如今若是死拼到底,大不了多死些人罢了。可您想过吗?匈奴人也会战死许多人。到时候,这片原本肥沃的土地,将会被鲜血染红,无数家庭将陷入悲痛之中。而您,也将再也享受不到如今这般尊贵的生活,那些珍贵的宝贝也都将成为战场上的一堆废铁,散落于尘埃之中。您又何必为了眼前的这番争斗,而不顾及身后无数人的生死和未来的安稳呢?”
阏氏听了陈平的话,心中不禁泛起波澜。她本就贪图这些珍宝,看着满目光彩夺目的宝物,心中的欲望更盛。同时,她也明白陈平所言非虚。若真发生一场残酷的血战,匈奴军队必然会死伤惨重,而战场上的生死难料,谁又能保证自己最终能否保全自己和家人?她思索片刻后,终于点了点头,答应了陈平劝说冒顿单于放刘邦回去的请求。
阏氏匆匆返回营帐,找到了冒顿单于,心急如焚地劝说道:“夫君啊,且听我一番肺腑之言。如果这回在此杀了刘邦,那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啊!”此时匈奴军队士气正盛,但阏氏深知,一旦开战,这场战争将如一场可怕的噩梦,吞噬无数的生命。“匈奴就与汉朝结了死仇,从此双方必拼个玉石俱焚,到时候,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族人,都将投身这场无尽的战火之中。”
阏氏的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她的声音微微颤抖,继续说道:“而且,这场仇恨将会延续下去,世世代代,匈奴与汉朝都将陷入无尽的纷争,永无宁日。倒不如放刘邦回去,让他知道我们匈奴的强大,不好惹。如此做法,日后他们为了求得安宁,必定会年年向我们提供财物,那我们匈奴也能借此机会获取丰厚的回报。这样的利益,岂不是远远胜过一场残酷的战争吗?”
冒顿单于听了阏氏的话,陷入了沉思。他作为匈奴的首领,自然希望自己的族人能够兴旺发达,不受战争之苦。此时,他的心中也隐隐意识到,若杀了刘邦,这场战争或许将超出所有的预料。他想到那三十多万汉军,在绝境中必定会与匈奴大军死拼到底。一旦开战,纵使最终消灭了这些汉军,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匈奴军队也必然会遭受重创。若汉军因此而殊死拼杀,他们那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将会让匈奴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且,若是汉军在遭受这次重创后,怀恨在心,再来寻仇,恐怕匈奴也不好应付。毕竟,匈奴的胜利并非毫无代价,若要继续维持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就需要不断地投入兵力和资源,这对于匈奴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此次带兵出来侵略汉朝,原本不过是为了财物而已,匈奴游牧民族的习性,本就没有长驻一地的习惯,攻城略地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掠夺,而他们并非要长期统治这些地方。并且,他们也真的一时不会改变已经固有的生活习惯,定居下来治理那些地方。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冒顿单于终于认识到,此时放过刘邦,或许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于是,在开出一些条件后,冒顿单于缓缓地解开了围困汉军的一角。被困多日的汉军将士们,看到突围的希望,立刻如潮水般涌出,在陈平等将领的指挥下,安然撤离,向平城进发,最终与主力军队得以会合。
刘邦平安归来后,虽然暂时解除了危机,但心中也深知此次死里逃生的艰险与不易。为了维护汉朝的相对稳定,他不得不再次做出艰难的决定。最终,刘邦只能派刘敬去与匈奴结和亲之约。
经历了这场白登之围的生死劫难,刘邦的内心充满了感慨。他亲身体验到了匈奴骑兵的强大与凶悍,也深刻地认识到汉朝目前的实力有限,一时之间难以找到彻底打败匈奴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全汉朝的百姓,避免战争的进一步伤害,刘邦不得不选择了与匈奴和亲,采取防御政策,以谋求边境的相对安宁。
然而,此时的韩王信却并不甘心就此蛰伏。他深知自己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因这次背叛而一落千丈,为了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竟屡次率兵南侵,频繁骚扰汉朝的边境。他妄图通过这种冒险的举动,来博取刘邦的重视,重新找回自己在汉朝的地位和权力。
刘邦本就对韩王信此次背叛之事深感痛恨,如今看到他又在边境地区制造麻烦,心中的怒火更是难以平息。同时,韩王信的行为也让他对其他异姓诸侯王的防犯与猜忌之心日益加重。为了避免像韩王信这样的事例再次发生,刘邦意识到,他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于是,在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局势下,刘邦开始了逐步剪除异姓王的行动,以巩固汉朝的统治,确保大汉江山的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