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成贾琏:我要这红楼,万艳同欢》最新章节。
夜色阑珊,贾琏今夜无眠。
他在脑海中反复将前世所读原书里,对江南甄家的记忆重新翻找出来,将那些零散的细枝末节用各种维度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此时有些后悔,前世看到江南甄家有个甄宝玉,便只觉扯淡,但凡看到江南甄家的情节,一律随意扫过,未曾多留意一眼。
幸好夜色宁静,让他能凝神聚息。曾经被忽略掉的原书细节,在脑海中的幽冥天地里,一丝丝重新生发,聚拢在了一起。
其中最为深刻的,当属他的奶娘赵嬷嬷所说过的话:“……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原书里王熙凤原来是想显摆他们王家富贵的,说她们家预备过一次接驾,到这儿却被甄家比过去了。因为王家只是「预备」接驾,结果皇帝没去;反倒是人家甄家,接驾四次不说,而且皇帝是真真实实地去了!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来,王家再怎么「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可是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却比人甄家差远了。
尽管王家是有爵位的,是勋贵世家;而那甄家在原书里应当是没有爵位和世职的,只是普通世宦之家。可是在皇帝们的心中,甄家却是心腹近臣,王家倒是疏远了。
王熙凤不得不承认事实,只是心下颇有些不服气,说了声,“……只纳罕,他们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
王熙凤言外之意,就凭甄家自己的家当,不可能拿的出这么多的银子来。
还是赵嬷嬷一语点破,“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
回想至此,贾琏心下便不由得一个翻涌:这甄家用于接驾四次、如流水一般花出去的银子,就是从江南盐务这边贪墨来的?
而这些盐务上的银子,原本应当收归国库,或者纳入皇帝内帑,所以这算是「皇帝家的银子」!
若果真如此,那么甄家后来被抄家,便也一切都说得通了!
只是甄家的官职又不是盐务上的,那他们又是如何能碰到盐税银子?
贾琏用力回想,甄家的官职乃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这个官职从名称上来说有些难明其妙。唯独有个「体仁」二字,倒是能跟现实中的「体仁阁」对上。明清时代有「殿阁大学士」,共掌过去的宰相之权。而这些殿阁大学士当中,便有个「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衔!清代刘墉、曾国藩等都曾经加过此衔!
不过因为甄家既然常驻江南,而体仁阁大学士理应留在京中,辅佐天子左右,所以甄家这个「体仁院总裁」应该不是体仁阁大学士。
那或许就应该单纯从字面来理解:“体仁”二字,应该是皇帝想体察民情的意思。那么这个「体仁院」便应该是皇帝派驻江南的一个监督官员、体察民情的机构。
再结合大清的历史,因为皇家是满人,江南又曾经发生过多次屠城,于是江南汉人,尤其文人士子多年不肯归心。据说真正的才子都不屑于参加科举、入朝为官。
历代皇帝为此都颇费忧虑。便连几代皇帝下江南,一部分用意也是展现朝廷诚意,招揽人才,吸引江南汉人士子归心朝廷。
于是皇帝们也在江南暗派官员做这件事,一旦延揽人才成功,皇帝甚至可以为之开设恩科。
体仁阁在康熙年间,曾经在此举行过博学鸿词科考试,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招揽名士贤才。
而「博学鸿儒科」,正是康熙皇帝为了拉拢汉族读书士子,展示自己的明君风范,体现尊重理学和儒家知识分子的形象而设!
想到此处,贾琏心下豁然开朗!
——所谓「江南体仁院」,便是皇帝钦派,特设江南,用以延揽江南士子的机构!但凡被体仁院选中举荐给朝廷的,朝廷或者会直接赏给官职,或者给参加博学鸿儒科的机会!
怪不得一个「体仁院总裁」的官职前面,还要堂皇挂上「钦差」的字样!
因为对于朝廷,对于皇帝来说,江南的人才跟江南的盐税一样,都是朝廷的根本所在!
贾琏兴奋地坐起,既然江南甄家的官职是这个,那就也不难猜到他们家挣钱的法门了——那必定是以职权谋私,卖官鬻爵!
试想啊,一个家族有了钱之后,最想要的是什么?——必定是想要权力,想当官,至少也让自家的子弟得到登科的机会。而江南盐商们最不缺的就是银子,他们自然不遗余力巴结甄家,只求买官!
虽说朝廷有更合理合法的「捐官」途径,但是捐官也有门槛,捐官的人必须得有监生的身份。而监生身份,或者是自己考中的,或者是勋贵世家子弟有朝廷给的「世荫」资格,而江南盐商们自然并没有这样的入场券,便只能走甄家这样的门路了。
可是卖官鬻爵这事儿,总归是纸里包不住火,迟早会被皇帝清算。
至于皇帝现在为何还没清算,自然是因为皇帝上头还有太上皇,太上皇上头还有老太妃的缘故。
皇帝的后宫是妃子,太上皇的后宫是太妃,而「老太妃」又多了一个「老」字,可见辈分比太上皇还要大。从老太妃在宫中的地位可见,这位老太妃极有可能是抚养过太上皇,或者是当今皇帝,于是皇帝才会哑忍至今。
贾琏又极力回想,若他没记错的话,原书里的确是老太妃一薨逝,江南甄家便被抄家!
甄家既然数代都是天子心腹,又如何连这一点敏锐度都没有呢?想必他们自己也是预感到了不久就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于是此时费尽心机在谋求自保。
以林如海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于是甄家求娶黛玉,想与林如海做亲,意图便是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