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最新章节。
“当初他可是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说自己都听进去了,怎么现在就已经忘了?”
“晋侯驩此人,阻我北上,西败秦国,还是有几把刷子的,不像是昏主。”楚成王评价道。
“我可是费了很多心思培养他啊,怎么突然出如此昏招?”
“叮,晋驩,谥曰襄,赐紫品房间,加入群聊。”
晋文公:???
“你小子,怎么这么快就进来了?”
晋文公可等不及了,一把把还坐在传送带里,怀疑人生的晋襄公给抓了过来。
“我怎么这么快就进来了?啊!疼!”晋襄公喃喃道。
“爹啊!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啊!”
“我就生了点小病,然后就一病不起,病情突然恶化,然后就突然去世了。”
“不知道是不是积劳成疾了,事情太多了实在是。”
“我问你,你为什么要让赵盾同时担任元帅和执政卿士?”晋文公恶狠狠地质问道。
“阳师傅说赵盾才华横溢,这种人才就该大大滴重用!“
”我考核了一下,感觉赵盾确实不错,因此就让他当当看!”
“???什么叫当当看?”晋文公快被晋襄公给气无语了。
“你爹我的话一个字都不听!阳处父的话倒是言听计从!”
“爹还不如师傅管用了,气煞我也!”晋文公甚是愤怒,准备抬手打晋襄公。
“公父!我也只是让他试试而已。“
”反正我正值壮年,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大不了再把他给撤了。“晋襄公连忙辩解。
”谁能想到发生了这种事啊!“
“而且赵盾你又不是没见过,我感觉阳师傅还是说的很有道理的,赵盾还是很有能力的。”
“当初赵衰屡次推辞六卿之位,我认为他是个谦让有礼之人。”晋文公突然说道。
“今日一看,他那时候不会就在为他儿子布局了吧。”
“居然把我都算计在内了???”
“公父,我觉得是你太多疑了,赵衰怎么可能谋划到今日。”晋襄公吐槽道。
"我记得我去世的时候,你还没立太孙吧。”晋文公又想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我后来立了夷皋。”晋襄公回复道。
“夷皋?不认识?是谁?”
“他是我的嫡子,今年才三岁。”晋襄公尴尬地说道,他这回彻底玩脱了。
“三岁?”晋文公直扶额,显然情况比他想的还要糟糕。
三岁怎么执政啊?
“三岁!此孺子能干嘛?”楚成王大笑道。
“这波我大楚是不是又有机会了,商臣那厮还不得给力点!”
“晋驩原来你这个家伙也没了,还仅留了一个三岁孺子?”
“哈哈!那我大秦是不是也有机会了?”
PS:周襄王三十一年的主要诸侯:晋灵公、楚穆王、齐昭公、秦康公、宋成公、卫成公、鲁文公、郑穆公
按照一童鞋的提议,还是简单梳理一下晋文公生卒问题。
正方辩友:晋文公出逃时十七岁。
直接依据:《国语》: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
1.晋文公姊伯姬前656年嫁于秦穆公,如果晋文公前655年奔狄,出奔时43岁。难道她出嫁时已经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妇?
2.据《左传》,齐姜是武公小妾,那太子申生不太可能在武公时期出生,文公就应该更小了。
3.文公外公狐突活到前637年才去世,舅舅狐偃和晋文公同年去世,难道两人都活到八九十岁?
狐偃七八十岁还跟着晋文公流亡,可能吗?
4.文公去世后几年,晋襄公就去世,即位的晋灵公是一个小孩,说明晋文公去世时年龄也不大。
5.如果晋文公流亡到齐国都六十岁了,齐姜还劝晋文公要记得大业,不要享乐,这合理吗?
6.晋文公出奔列国时叫季隗等他二十五年,要是这时候已经55岁,再叫人家等二十五年也太离谱了吧。
7.《国语》早于《史记》,越早越靠谱。
8.晋献公名字诡诸来自晋武公攻伐的夷诡诸,晋武公在位三十九年,满打满算晋献公即位时三十九岁。
更有可能晋献公即位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说晋文公这时已经成年,可能嘛?
反方辩友:晋文公出逃时四十三岁。
直接依据:《史记》:重耳遂奔狄,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1.伯姬是太子申生姊但不是晋文公姊,伯不一定指长女,可能指代秦伯。
战国时期伯才通用嫡长的意思,而且更多称嫡长子。春秋时期长女更多称孟。反正伯字在春秋的使用还比较混乱。
因此晋文公年龄完全可以大于申生和伯姬。
2.齐姜是霸主齐桓公女,嫁给曲沃武公当小妾有多大可能性?
《史记》压根没说齐姜是武公小妾,因此申生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是嫡子,而不是因为他是长子。
3.曲沃一脉都是老寿星,狐氏也出几个老寿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狐突可能是晋文公舅舅,狐偃是晋文公表兄弟,《国语》注未必正确。
4.不可用晋襄公、晋灵公年龄推断晋文公年龄。不然也可以用晋武公、晋献公年龄推断晋文公年龄。
5.如果晋文公六岁就出镇地方。一堆小孩,留在首都里能给骊姬造成多大威胁,需要反应那么激烈吗?
如果十七岁就出逃列国,早早就被边缘化,哪会有那么多的支持者。
6.大史公肯定看过《左传》。《史记》里的年十七,有贤士五人,和《左传》里的生十七年,有士五人非常像。
估计太史公是认为有问题才把晋文公的年龄写的特别清楚,写明晋献公即位时,文公已经二十一岁,不可轻易否定。
7.《国语》未必是左丘明写的,可能是后人作佗,未必早于《史记》。
《国语》的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可能是对《左传》的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的错误传抄。
实际上《左传》并没有说晋文公什么时候出奔的。
8.晋文公是长子,古人生子早,晋献公即位年龄最大可以拉到三十九岁,依然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解释。
总的来说:持十七岁观点的认为穆姬/太子申生>晋文公>晋惠公,都在晋献公即位后出生;
持四十三岁观点的认为晋文公>晋惠公>穆姬/太子申生,都在晋献公为太子时就已经出生。
再反驳一下晋襄公及晋卿士为了击秦谋杀晋文公的说法。
1.晋文公都被杀了,怀嬴却屁事没有。
崤之战后,怀嬴闹了几下,晋襄公就把秦将放回去了。说明晋文公这种对秦温和派与对秦强硬派的分歧并没有大到需要弑父弑君的地步。
2.先轸凶了晋襄公几句,就觉得自己失礼,随后战死于狄。这样的人会弑君,会支持弑君的晋襄公?其他文公重臣也没有理由跟着晋襄公搞事的动机,至少传世文献中找不到。
3.春秋之际谋杀君主司空见惯,没什么好避讳的。而且没有一次谋杀这么儿戏:在不知道人有没有死透的情况下,就把人放棺材里的。
如果牛叫真的是晋文公出声,那大概率是大家都以为文公已经去世了,结果文公居然还没死透,这时只能把既定事实做牢。
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这是附会之说。
下章补上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品级细则。
霸主:晋
次强:楚、秦、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