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那年那景那些人》最新章节。
血燃肝胆,有书生越了规矩,上了天子车架,还没站稳便被冷漠无情的官兵一刀斩落于地,血花四溅,惊得周边又是一阵悲鸣,转而寂静无声。
〞休得放肆!”
高官一声怒,直把那抽刀的卢亲卫吓得不知所措。
正在这时,为之一静的文人举子如脱缰野马,争先恐后扑上前来,众官兵赶忙驱赶:“下去下去,你们大胆!”
“刀不长眼!"那亲卫本想震慑一番,岂料这帮文人却越发得寸进尺,一个个视死如归攀着正在行驶的马车而上,一口口喊着“陛下请留步",势必要见一面里头的窝囊天子。
可任凭他们如何,也没能见着那位天子,苦苦哀求的百姓们,奋不顾身的文人举子们都只能被一个个身披甲胄的官兵拽下,留下一路狼藉。
年幼的未来天子心中不忍,悄悄看了眼身后,却又只能依偎在母亲怀里一语不发。
看着马车远去,望着成群结队的士兵护卫,心冷如冰的文人百姓们不再妄想,守城官兵们垂头丧气回来各司其职。
有的围在尸骨越见冰冷的司空先生身旁,有的抱着自己鲜血淋漓的同窗嚎啕不止。
百姓们也跪地痛哭,一时间,再兴城外,哭声震野。
秋风阵阵,伴着人们一声声撕心裂肺:“大景啊!”
“大景啊!”
此事过后,是多少文人心骨冷,满腔热血葬墨中。
又是多少景人叹家国,泪巾染血难见雪。
……
“司空先生去了……”
禀报的士兵头也不敢抬,匆匆退了出去。
和平阳沉默不语,许久后又泪如雨下,头靠在几案上,哽咽着唤了一声:“师父…”
……
——————————
借我几分钟。
网上广为流传的“三纲”原文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这段话很好听,听了身心舒畅,所以我也拿来用了。
网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这些原文出自,西汉董仲舒所作《春秋繁露》,东汉班固所作《白虎通义》,战国韩非的《韩非子》,但,没有原文。
因为这些全部都是假的,把整本书翻上百来遍都翻不到,虽然里面确实有君臣父子的一套规矩,但与上面大相径庭,没有什么不正则怎么样。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那简直就是妥妥的封建糟粕。
我说这些,是因为偶尔能刷到造谣的,说儒家的“三纲五常”怎么怎么样,说孔孟儒家思想害人不浅,封建糟粕。
冤枉啊!!
孔孟的君臣父子,是相对的,只是一直都被有心之人断章取义,所以此儒家非彼儒家,后者与前者相差太大。
《论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孟子》里,孟子直接贴脸输出:“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里面还有:“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荀子》里也有差不多的意思:“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人之大行也。”
《礼记》里面也有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 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左传》里对六顺的解释如下:“石碏谏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这些都是相互的,没有你是我的谁,我就一定对你怎么怎么样,所以以孔孟为首的,真的冤枉啊,天大的冤枉啊。
后世多是“法骨儒皮”,不是儒家,他们只是不能说话了,但是并不愚昧。
恐怖的是,我在网上搜, Ai就直指《韩非子》,我说不是, Ai就立马改口,说出自《春秋繁露》,我又说不是, Ai又告诉我在《白虎通义》,我说不是,它又转回来说在《韩非子》里……
我又节选了网上虽然不知道出自何处,但是我很喜欢的这段原文里的其中一句话,它又说是《韩非子》里面的…我说不是,它又围着那几本书转圈圈,但是没有没有都没有。
我唯一查到的是《封神演义》里面多次提到:“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
《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里,原文如下:“张良诉说已罢,微微冷笑,便道:「我王岂不闻古人云:『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
虽然这只是小说,但也可窥见一二,当时的人在吃人不吐骨头的世道里反抗,只是结果怎么样,我们都知道。
历史一直在进步,但女性一直都在被压迫,唐宋时期好一点,但自唐宋以后直接完蛋,封建中的封建。
而:“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我知识有限,这个没有查到出处,上网一查就说《韩非子》,刷视频看看有没有科普的,不是《白虎通义》,就是《春秋繁露》,《韩非子》。
于是我觉得我应该上知乎上去,可知乎大多也都是《韩非子》,《白虎通义》和《春秋繁露》,所以假的都变真的了,很多人都说他们终于上桌了……他们要是知道了,一定会起来掐死胡说八道的人。
这段所谓的原文我实在是喜欢的不得了,但是我推论,更相信应该是后人加上去的,尤其是后面几句,身为女子的我听了真的心情美丽。
可是如果有人知道出处的话,能不能告诉我呀?
因为在我的私心里,我还是希望这么一段话是古人说出来的,那样的破时代真的很窒息,我希望这是一束以前人散发的光芒,撕心的呐喊。
真的很想有人告诉我,这是古人写的,在哪本书里?
我想看地狱里盛开的花,哪怕它早已凋零,我仍是想看在那封建礼教中的悲鸣。
我,真的很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