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自由与枷锁之囚牢》最新章节。
人对意义的追求,会让人内心产生一种精神动力,而精神动力是我们生活最好的支撑。当我们生活在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当有很多人因为生活的困苦患上严重精神疾病的时代,当自己陷入了某种实际的纠结,需要给自己一点稳定剂。
如果对于普通人来说,失败是常态,跌倒是常态,那相应的,‘站起来’也应该成为常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由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义,活出自己的意义。就连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他的生活不也像在看守所那样枯燥无聊吗?
没有谁能比加缪将西西弗斯描写的更加透彻和唯美了,让我们来看一下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只见他凭紧绷的身躯竭尽全力举起巨石,推滚巨石,支撑巨石沿坡向上滚,一次又一次重复攀登;又见他脸部痉挛,面颊贴紧石头,一肩顶住,承受着布满黏土的庞然大物;一腿蹲稳,在石下垫撑;双臂把巨石抱得满满当当的,沾满泥土的两手呈现出十足的人性稳健。
用没有天顶的空间和没有深底的时间来衡量这种努力,久而久之,目的终于达到了。但西西弗眼睁睁望着石头在瞬间滚落山下的世界,又得把它重新推上山巅。于是他再次走向平原。
多么痛苦而无意义的劳作!这便是神给西西弗斯降下的刑罚。对西西弗来说,最痛苦的或许就是不能自杀吧?但加缪不这么认为:
这则神话之所以悲壮,正因为神话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假如他每走一步都有成功的希望支持着,那他的苦难又在何方呢?当今的工人一辈子天天做同样的活计,其命运不失为荒诞。但只有在他意识到荒诞的那些少有的时刻,命运才是悲壮的。
西西弗斯,这个诸神的无产者,无能为力却叛逆反抗,认识到自己苦海无边的生存条件,他下山的时候,思考的正是这种状况。洞察力既造成了他的烦忧同时又消耗了他的胜利。没有蔑视征服不了的命运!
西西弗斯沉默的喜悦全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东西。同样,荒诞人在静观自身的烦忧时,把所有偶像的嘴巴全堵住了。在突然恢复寂静的宇宙中,无数轻微的惊叹声从大地升起。无意识的、隐秘的呼唤,各色人物的催促,都是不可缺少的反面和胜利的代价。
没有不带阴影的阳光,必须认识黑夜。荒诞人说“对”,于是孜孜以求,努力不懈。如果说有什么个人命运,那也不存在什么至高无上的命运。再不然至少有一种他设想的命运,那就是注定带来不幸的命运,无足轻重的命运。至于其他,他知道他是自己岁月的主人。
在反躬审视自己生命的时刻,西西弗斯再次来到岩石跟前,静观一系列没有联系的行动,这些行动变成了他的命运,由他自己创造的,在他记忆的注视下善始善终,并很快以他的死来盖棺定论。
就这样,他确信一切人事皆有人的根源,就像渴望见天日并知道黑夜无尽头的盲人永远在前进。岩石照旧滚动。
最后,加缪说: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不明真相的人可能会说,岂有此理!这就像《局外人》中开篇默尔索记不清母亲死的日期那般令人愤怒。然而,是这样吗?
西西弗斯费尽全力,把石头推上山顶,他站在山顶上,为自己微小的胜利而喜悦。这小小的成就感,便是荒诞人得以生存下去的全部。
珍惜每一次胜利,每一个成功,珍惜这个世界一切的五彩缤纷。如果生活没有意义,那么即使生活的全部便是搬运石头又如何?至少在与石头和诸神的一次次对抗中,西西弗喜悦地感受到自己鲜活的生命。
宁致远不禁思绪万千,他自己很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也好,自己的思想也好,都在经历着某种升华,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自己了。仿佛有一股强烈的但不知从何处来的力量引导着自己往和之前自己已经走了近三十年的路截然不同方向的另一条路上指引着、推动着,宁致远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个新的人生方向,虽然他也并不清楚这是好是坏,可是,他却不知为何的在心底无比的坚定,这个新的方向肯定是正确的方向。
也许这就是认知提升所带来的感受吧。的确,认知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生活的态度,本质上就是三观的问题。
在被抓进来之前,宁致远根本没有好好思考过所谓的三观到底是个什么东东,阴差阳错的来到这里,在看了那么多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以及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工作的人们,在跟那么多人深入探讨聊天交心之后,他开始认识到三观对人一生的重要性。
以前是不觉得,现在是发现不管你知不知道三观这个东西,都不妨碍它确实实在地影响着你的一生,无论你是做出什么判断、你怎么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问题以及你选择要怎么样过完你的这一生,其实都是由你的三观所决定的。
宁致远的思考是这样的:所谓三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就是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你见过的人,这些都构成了你的世界观;不登高山,不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观沧海,不知水何澹澹山岛竦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是由他的所见所闻决定的,不观世界那来世界观呢?
价值观就是你认为怎么做才是对的,比如说有的人认同知识改变命运,甚至不惜头悬梁锥刺股,熬夜伤身的去学习知识;但有的人就觉得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以损害身体为原因和前提;还有的人觉得财富才是最重要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就是价值观。
人生观就是你看了世界的一部分,你读了那么多书,走了那么多路,然后回到自我身上去思考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要成为怎样的人,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共同决定了你的人生观。
简单来讲,世界观就是你看问题的高度,价值观是你看问题的角度,人生观是你看问题的态度;世界观是填空题,价值观是判断题,人生观是选择题。这是从高维度到低维度的通透性问题,很多高人让别人看起来很神,其实无非也就是知道你的三观是什么状态,比你看的更远而已。
像白胡子老头,他可以利用你的价值观来判断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甚至会创造一个情景让你的价值观发挥作用,去做出他想要你做出的结果,结果还没来呢,可是在他那里已经是确定的了,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其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是这个在起作用的,你说听天由命也好,你说逆来顺受也好,其实本质上讲都只是他的三观混乱而已,他不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像那个上蹿下跳的小小年纪的人,他的价值观应该就是觉得顺从自己的欲望就行了,人生观嘛无非是及时行乐而已,这个也没什么可苛责的。
可是他的世界观还没到一定的层次,他看不到顺从自身欲望的行为所带来的所有后果,或者说他只能看到短期的后果,而无法看到长远的后果,这样他所做出的决定所造成的结果就会偏离他的人生观,这样他的生活就会陷入纠结和拧巴当中。
因为他在做选择的时候无法将一个问题看的很清楚,他是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所以对于出现了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时他会有不甘、有抱怨,比如他在看到两个人吵架了就喜欢在一边煽风点火看热闹不嫌事大,看热闹是人的本性,你可以顺从它,顺从本性是可以带来满足和快乐的。
可是他并没有看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单纯的顺从本性可能会给自己未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舒服,那就没有必要了,比如他跟排头顶嘴不服从他的管理,最终的结果也如宁致远想的那样,很明显,管教一上班就把他调离了监房,去其它监房受苦去了,这肯定违背了他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呀,可是他看不到。
如果他是宁愿得罪排头自愿选择冒着这样的后果去做出这一行为也就算了,这是求仁得仁的事,这是他对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坚持,这是统一的,可是他是因为没有能力看到他当时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那就是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
这也会促成他对这件事情的反思,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或者从来没有看到过相同的情境,所以就是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太少了,也就是世界观的不足,所以,三观的决定人一生很重要的力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对它的认识。
认知的提升还让宁致远更加明白了自已以后得人生道路上,是要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人身上的。当下,家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了宁致远在里面遥不可及的梦想,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是在思念过去的生活中入睡的,每次看到妻子来信里宝宝的成长过程,宁致远都无比的悔恨自己没有办法陪在宝宝身边伴她一起成长。
想着自己已经跟妻子两个多月没有机会写信了,这次妻子的四封信件中又提到了关于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宁致远打算专门写封信,既安慰下妻子,也想着能通过表达自己的见解帮妻子出谋划策来提升自己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存在感,先写好放着吧,看是否有机会让人给带出去。
于是乎,他就找排头拿了笔,现在因为帮排头包揽了大部分教育改造要写的总结等事宜,用笔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至于纸嘛,就只能就地取材,在里面有一些流程上需要签字画押的文件啦、什么各种各样的告知书啦,反面都是空白的,可以拿来用,或者是书本上有一些最后一两页是空白的啦,就撕下来当信纸用。
宁致远在板上的一个角落里,蜷坐下来,然后手里拿本书垫着,就在纸上写了起来:“老婆,展信如晤。我很好,你完全不用担心,现在的通信仿佛回到了古代驿站的感觉,很像是岑参在《逢京入使》里写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每次在里面写信都是像张籍在《秋思》里写的那样: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李商隐说\"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都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管教经常跟我们这样说:“不要觉得自己在里面有多苦,真正苦的是你们的家里人,他们不但承受着外界的闲言碎语和生活的压力,更有日日夜夜对你们的牵肠挂肚和希望你们早日回归的望眼欲穿,你们现在成了家庭的重担和有苦难言。我希望你们能有这样的认识,不要纠结于这里的艰苦的生活条件,而要把这里当做一个好好反省的良好环境;
在里面这样强制的手段让你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远离各种欲望和名利,只要你能静下心来,你就能慢慢发现你在外面的生活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但你却沉迷其中不自知也无法自拔,你们有谁真正在意过或者说感受过来自家庭的幸福,你会发现人生有很多的被你忽略了的小确幸:家人的关心、夫妻的恩爱、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