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最新章节。
诸子百家散文(19)
9、《荀子》
荀子的主要着作:
1)《劝学》—2
译文(参考):
君子说:学习是无止境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木匠用墨线来取直,用圆规来取圆,用火熨木使之弯曲为车轮,是(用人力把它)弯曲而成的,即使(经风吹日晒)枯干了,可是不会再挺直。(比喻人的思想认识,经过学习和锻炼,是可以得到改造和提高的。)
木材照墨线砍削就能平直,刀剑拿到磨石上去磨砺就能锋利,君子广博努力地学习,而且每天都检查自己的言行,就能智慧聪明而行为不会出现过失。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进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虚心听取古代贤明君主的教诲,就不知道学问有多广博。
干、越地区和夷、貉地区的婴儿,出生时的哭声一样,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一样了,这是教育的结果。
《诗经》里说:“你们君子啊,不要常常想着贪图安逸,要安心地做好本份的事情,喜欢(实行)正直的行为,神察觉了,就会赐给你们多多的幸福。”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受到圣贤之道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就会使内在的气质发生很大的变化,幸福就会大大超过于祸患(困苦)。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想,但不如学习一会儿的收获大。我曾经尝试踮起脚尖远望,但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很远处的人却能看见你在招手。顺风呼叫,声音并不很大,却听得很清楚。
乘坐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行至千里。坐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并非原本就有良好(特异)的素质,而是他后天善于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的。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鹪鹩,用羽毛筑巢,并编成发辫,系在芦苇的穗上。风把苇穗吹断,卵破仔死。不是因为鸟巢不完好,而是因为所系的地方不对。
西方有一种木,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之上,面临百仞(丈)之深渊。树木的茎并非自己能长高,是因为它直立的缘故。
蓬草生长在麻中间,不扶它就是直立的;白沙如果放在黑泥里,会全变成黑的了。兰槐(一种香草)的根叫芷,如果浸泡在臭水里,君子不会靠近,百姓不会佩戴。它原本的质地是很美好(香)的,被臭水浸泡之后就变得污秽(臭)了。
因此,君子居住必定要选择良乡,外出游学必须结交贤士,要防止走邪僻之路而走正道。
万物之发生,必然有其原由;荣辱的得来,必然和他自身的德行好坏相适应。肉腐烂了会生出蛆虫,鱼离水枯死了会生出蠹虫。
人因怠慢而忘记了自身的利害,灾祸就会发生。硬物容易折断,软物容易受约束。如果邪秽在身,怨恨就会集结。
铺上一样的木柴,就容易起火;一样的平地,就都会湿水(因无法向低处流)。草木丛生,禽兽就会成群地来到,同类的生物相聚在一起。
如果把有圆心的箭靶张挂起来,弓矢(弓箭手)就会到来;如果林木茂盛,斧斤(伐木人)就会到来;如果树木成荫,众鸟就会来栖息;如果醯酸多,蚊蜹就会聚集。
因此,言语会招来灾祸,行为会招来屈辱,君子应谨慎立身行事!
积土成山,风雨就会兴起;积水成渊,蛟龙就会生长。不断地做好事,会养成高尚的品德(即积善成德),精神和智慧就会得到发展(即神明自得),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即圣心备焉)。
因此,不积小步,不会走到千里之外(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一步一步积攒而成的);不积小流,不会汇聚成江海。
良马一跃,不能达到十步之远;劣马慢走也能到达千里之外,是因为它不停的行走、前进(即功在不舍)。
如果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朽木也不能折断;如果坚持不断地刻下去(即锲而不舍),金石也可以刻穿。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坚强的筋骨,上吃细土,下喝浊水,但用心专一;螃蟹有八条腿和两只钳夹,不靠水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藏身的地方,心不专一(浮躁)。
因此,没有精诚专一的心志(不专心致志),就不会明辨事理(融会贯通);不埋头苦干,就不会取得显着的成绩(功劳)。
走歧路的人达不到目的,伺俸两个君主的人,不被双方所宽容。眼睛同时看两样东西,就看不清楚;耳朵同时听两种声音,就听不清楚。
螣蛇无足却会飞,鼫鼠有五种技能,但是都不精通。《诗经》里说:“布谷鸟喂养小鸟,平均对待,始终如一。善人君子,行为举止如一,心志坚定专一。” 因此君子为学或做事要专心一意,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古时楚人弹瑟时,能使鸟舞鱼跃,伯牙弹琴时能使马在低头吃草时,把头抬起来。(比喻学有专长自能感动万物。)
所以声音无论多么微小,没有不被人听见的,行为无论多么隐蔽,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比喻为学不论大小,都不会泯没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