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最新章节。
李卫国看着突然撤离的摩托车队,眉头拧成死结。山脚下开来几辆面包车,车身上“扬帆慈善“的logo在阳光下刺眼夺目。
“领导辛苦了!“工作人员扛着米面油跳下车,“我们是来送温暖的!“
小王清点着物资突然低呼:“组长,这些大米都是扬帆超市的临期商品!“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被新标签覆盖,但透过强光仍能看到原始日期——1990年12月。
李卫国突然夺过摄像机冲向高处。镜头里,十几公里外的真正移民新村里,挖掘机正在连夜赶工。但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些所谓“已入住“的小楼,窗户后晃动的全是穿着衣服的稻草人。
“拍下来!这都是铁证!“李卫国刚喊出口,摄像机突然黑屏。山路上不知何时多了个穿西装的平头男子,他指尖把玩着摄像机电池,机械义眼泛着冷光。
“领导,山里风大。“张铁柱的声音像生锈的齿轮,“我们老板请各位回县城喝茶。“
傍晚六点,巴东县防汛指挥部。
谢一扬站在巨幅库区地图前,红色马克笔圈出七个点位:“三天内,这些区域必须完成拆迁。“地图下方压着刚收到的传真——国务院关于三峡工程进度的督办令。
郑国栋捧着卫星影像对比图欲哭无泪:“可这些村子根本不在淹没区啊!“
“现在在了。“谢一扬敲了敲最新水文报告,“根据扬帆研究院的数据,库区蓄水后水位将比设计值高出1.7米。“他转身时袖口掠过郑国栋的茶杯,三秒后主任突然腹痛如绞。
当救护车呼啸而去,谢一扬从抽屉取出真正的淹没区图纸。张铁柱的机械眼扫描着上面的修改痕迹:“水利厅王厅长改的?“
“不,“谢一扬点燃图纸扔进江里,“是周省长三年前亲笔签的可行性报告。“火光映照下,他腕表的倒计时显示距大坝截流还有417天——足够将80亿移民资金洗成钢筋水泥的幻影。
深夜十一点,宜昌桃花岭宾馆。
审计组的材料摊满整个套间。李卫国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财务流水,突然拍案而起:“找到了!扬帆建筑通过十八家皮包公司套取移民资金,最终流向...“
门铃突然响起。开门后没人,只有地上一份标着“绝密“的档案袋。里面是李卫国女儿在加拿大留学的银行流水——最近三个月突然存入的20万加元,汇款方是“巴东县移民办海外联谊会“。
手机在此刻震动,未知号码发来彩信:他女儿正走出多伦多公寓的照片,拍摄于三小时前。
当审计组连夜撤回武汉的请示报告送到省长办公室时,周明远正在批阅《关于三峡移民新型城镇化试点的表彰决定》。他红笔圈出谢一扬的名字,在旁批示:“建议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次日清晨,野猪沟上空掠过一架遥感飞机。
郑国栋戴着安全帽站在“移民新村“工地,身后是连夜运来的三百名建筑工人。当飞机降低高度时,所有人突然放下工具,整齐地朝镜头挥手致意。
“Action!“导演大喊一声。临时搭建的样板房里,群演们开始热火朝天地“生活“——主妇炒菜、老人下棋、孩童嬉戏,连门口晾晒的衣物都是扬帆服装厂昨天赶制的。
飞机掠过的十五分钟里,这个耗资2.3亿的“移民新村“完美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而三公里外真正的移民,正被武装部用防汛演习的名义封锁在野猪沟里。
“卡!“导演擦着汗跑到谢一扬面前,“谢总,央视《焦点访谈》的暗访组怎么应付?“
谢一扬望向长江对岸的秭归县城,那里正升起真正的移民炊烟。他掏出卫星电话:“接北京办事处,启动'鲟鱼计划'。“
三天后,当《焦点访谈》记者突破重重阻碍来到野猪沟时,震惊地看到移民们正在领取扬帆集团发放的“创业基金“。每个红信封里装着崭新的百元大钞,和一张印着“自愿放弃安置房承诺书“的纸条。
记者镜头前,白发苍苍的老村长含着泪说:“感谢政府...感谢扬帆集团...“他身后的土墙上,“还我血汗钱“的标语刚被石灰水匆匆覆盖。
当晚的《新闻联播》用2分30秒报道了三峡移民工作的“创新举措“。当播音员念到“探索出企业参与移民安置的新模式“时,画面里谢一扬与移民握手的特写,与他腕表上显示的瑞士银行到账提醒形成微妙的重叠——800万美元,汇款备注:库区生态补偿款。
而在更深的黑暗里,张铁柱正将最后一箱伪造的移民档案沉入长江。江底,三百个铅封的铁盒已排成诡异的方阵,像一座水下的幽灵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