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风云录

第21章 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 第3节 革命的余波(1/1)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俄罗斯风云录》最新章节。

卷六 红色飓风: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 - 1991)

第二十一章 血色黎明: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1894 - 1905)

第三节 革命的余波:斯托雷平改革与暗流涌动

一、“赌徒总理”的疯狂豪赌

1906年深秋,圣彼得堡冬宫的长廊中,新任总理斯托雷平迈着大步,神色匆匆地走向沙皇的书房。他身着黑色大衣,大衣口袋里揣着一份《土地改革法案》,袖口还残留着三天前农民暴动时溅上的泥浆,那仿佛是他亲自带兵镇压坦波夫省暴动所赢得的“特殊勋章”。

“陛下,这是挽救俄国命运的良方。”斯托雷平将法案郑重地铺在尼古拉二世的猎熊标本前,言辞急切,“解散村社,推行土地私有,让那些最为强悍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地主,而把剩下的穷苦农民驱赶到西伯利亚去拓荒!”沙皇的目光落在法案上“强制征收”这四个字上,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猎枪的扳机,眉头紧锁,问道:“要是他们奋起反抗呢?”

“那就用绞架和铁路来回应他们。”斯托雷平嘴角上扬,露出如西伯利亚狼般凶狠的笑容。

这场改革堪称“俄国版商鞅变法”。曾经被村社长老们世代掌控的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约380万“拳头农民”(富农)借助土地银行获得了贷款,而600万被视为“懒汉”的农民则被赶上了前往西伯利亚的“斯托雷平专列”。列车的车厢里,挤满了咳嗽不止的妇孺,车窗上贴着东正教的圣像,然而车尾却挂着令人胆寒的绞刑架。仅在1906 - 1911年间,就有3000名反抗者被吊死在铁轨旁,那一幕幕血腥的场景仿佛是改革狰狞的注脚。

更为讽刺的是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西伯利亚拓荒区每俄亩的粮食产量仅仅是欧洲部分的三分之一。那些获得私有土地的富农们,忙着购置德国的收割机,却将粮食以高价卖给正遭受饥荒的贫农。莫斯科大学的教授经过统计后发现,改革之后俄国的粮食出口量虽然翻倍了,但农民暴动的次数却反而增加了47%,这无疑是对改革成效的莫大讽刺。

二、日内瓦咖啡馆的“茶杯风云”

当斯托雷平在俄国挥舞着改革的大棒时,在伦敦郊外一座破旧的别墅里,37岁的列宁正对着昏暗的煤油灯,专注地修改着《无产阶级专政》小册子。窗外,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屋内烟雾弥漫,十几个俄国流亡者围坐在一起,激烈地争吵着,桌上的茶渍仿佛描绘出了“社会民主工党”分裂的轨迹。

“你们孟什维克就是胆小如鼠的软脚虾!”列宁突然一拍桌子,这突如其来的举动震翻了马尔托夫的茶杯,他情绪激动地说道,“和自由派合作?这无异于请狐狸来看守鸡窝!”这位秃顶的矮个子革命家挥舞着手中的数据,义正词严地说:“1905年莫斯科起义时,工人苏维埃根本就不听杜马那帮律师的瞎指挥!”

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扶了扶眼镜,冷静地反击道:“你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波拿巴式的独裁罢了!”他掏出一份刚收到的俄国来信,语气坚定地说:“连彼得堡的工人都在说,列宁要把党变成军事修道院……”

其实,分裂的种子早在1903年第二次党代会上就已埋下。当时在投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列宁派以28票对23票险胜,从此便自称“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并给对方扣上“孟什维克”(少数派)的帽子。然而到了1906年,随着斯托雷平镇压的加剧,两派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

- 布尔什维克主张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秘密先锋队;

- 孟什维克坚持扩大党员数量,与自由派联合起来反对沙皇;

- 托洛茨基则在一旁写着讽刺诗:“两派斗得欢,不如工人一拳干。”

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秘密会议上。当孟什维克提议参加杜马选举时,列宁怒不可遏,直接掀翻了会议桌,厉声说道:“谁去参加那个沙皇的傀儡议会,我就开除谁的党籍!”他摔门而出时的背影,活像一头被激怒的西伯利亚熊。

三、黑土地上的“火药桶危机”

1909年盛夏,萨拉托夫省的烈日炙烤着大地,麦田被烤得焦枯。富农斯捷潘开着新买的美国拖拉机,神气地碾过昔日村社共有的牧场。不远处,他的邻居伊万正蹲在茅草屋前,默默地磨着镰刀。因为无法偿还土地银行的贷款,他全家即将被赶上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

“尝尝资本主义的甜头吧!”斯捷潘扔给伊万一个德国罐头,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然而,伊万却愤怒地将罐头砸回他的脸上,大声斥责道:“你脖子上挂的是耶稣十字架,心里供的却是撒旦!”

斯托雷平的土地私有化政策,如同锋利的刀刃,彻底撕裂了俄国农村的社会结构:

1. 富农们组建了“土地联盟”,还雇佣了武装护卫队来催收地租,他们的行为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对立;

2. 贫农们秘密恢复了“村社黑账”,在夜间集体破坏界碑,以此来表达对土地私有化的不满和反抗;

3. 最激进的青年农民加入了社会革命党,他们用猎枪和土炸弹袭击地主庄园,试图用武力改变现状。

在喀山省,警察发现被吊死的村长尸体上贴着字条:“土地属于上帝,不属于银行。”在乌克兰,整村的农民集体焚烧自家房屋,高喊着“宁可化成灰,不给老爷当奴隶”。就连斯托雷平派出的调查官在密报中也无奈地写道:“每个村庄都像是一个等待引爆的火药桶。”

四、基辅歌剧院的致命枪声

1911年9月14日,基辅歌剧院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序曲刚刚奏响。在沙皇包厢里,尼古拉二世正兴致勃勃地为斯托雷平指点舞台上的布景:“这布景比冬宫的挂毯还要华丽……”然而,话音未落,前排突然站起一个身着燕尾服的青年——社会革命党杀手博格罗夫连开两枪,子弹无情地穿透了总理的胸膛。

斯托雷平踉跄着身体,艰难地划了个十字,朝着沙皇嘶吼道:“快走!”随后便栽倒在血泊之中。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凶手持有的警察局特别通行证,正是斯托雷平为了渗透革命党而推行的“密探特权”。

在这位“铁血总理”的葬礼上,农民代表悄悄地往棺材缝里塞了一把黑土,那是来自被他强拆的村社公地,这一举动饱含着农民对他的愤怒和怨恨。而流亡奥地利的列宁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竟破天荒地喝了半瓶伏特加,兴奋地说:“沙皇自断臂膀,轮到我们登场了!”

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斯托雷平改革所留下的遗产已然沦为笑谈:

- 西伯利亚的拓荒者中,有60%逃亡到城市,成为了无产阶级,他们将成为未来革命的重要力量;

- 社会民主工党党员数量突破50万,布尔什维克掌握了多数地方组织,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 就连沙皇秘密警察的报告都不得不承认:“农村的局势比1905年更加危险。”

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托洛茨基对前来接头的俄国水兵说:“记住,斯托雷平给了我们最好的礼物——他用绞架教会农民什么叫阶级斗争。”而在苏黎世图书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手稿上添了一句批注:“无产阶级专政不是请客吃饭,是斯托雷平绞架的对立面。”

当尼古拉二世忙着给欧洲各国君主发电报祈求联盟时,他浑然不知,自己的棺材钉早已在这些改革与革命的激烈碰撞中被锻打成型。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在大明摸鱼的日子
我在大明摸鱼的日子
在老朱手下干活,本着摸鱼的心态,谁知实力不允许,这官越做越大。战战兢兢中,郑雄鼓起勇气上了奏章。“臣,乞骸骨老朱“哥屋恩
郑家老二
人在皇宫:女帝让我替婚,皇后麻了!
人在皇宫:女帝让我替婚,皇后麻了!
女帝让我替婚,皇后麻了!:“亲朕要成,但洞房朕不想入,你说该怎么办?”曹陌穿越大周王朝,竟成了一个假太监,开局还被女儿身的皇帝下旨去与皇后洞房。好在此时,面板浮现:“赴汤蹈火啊,陛下!”..................从一件件任务开始,曹陌声名渐起,直至势力遍布朝野,庙堂江湖皆是闻之色变。目光望向了龙椅之上的皇帝。“陛下,今日该翻谁的牌子了?”“今日啊?”女儿身的皇帝倚在龙椅上,龙袍微敞:“
提线玩偶
穿越三国,从七擒孟获开始
穿越三国,从七擒孟获开始
关于穿越三国,从七擒孟获开始:当代三国爱好者,重点大学理工科大学生高凡无意间穿越三国,竟然回到诸葛亮南征时期。刚刚穿越就当了诸葛亮的俘虏?果断投降。作为先锋出生入死打南蛮。自己当前锋出生入死总算是有机会参与北伐,而且,任务是守街亭。守住街亭获封亭侯,结果任务是被派回成都去收税,我可是大汉历史上少有的专门收税的侯爷。制火药,印刷术,办义务教育,诸葛亮将历史的接力棒传给了他,他能否在这个新世界中打拼
梨大工
娘化三国双穿门:开局创飞刘备
娘化三国双穿门:开局创飞刘备
(前期刚写三国,有点小白,后面会变好)黎生开着自己的餐车突然出现在一条从未见过的土路上,还没反应过来就把一个背着老式背篓的少女创的飞了出去,背篓里面的草鞋都飞出八米,黎生正以为下半辈子要在铁窗后度过的时候,少女居然像没事人一样爬起来怒瞪着自己,然后到处找自己飞出去草鞋这时黎生这才知道自己穿越到了一个奇怪的三国世界刘备:黎生大人,请助我拯救这黎明苍生吧曹操:刘备的男人就是润啊吕布:布愿拜为义父,请
无双沼跃鱼
四合院:傻柱清醒了,拒绝带盒饭
四合院:傻柱清醒了,拒绝带盒饭
关于四合院:傻柱清醒了,拒绝带盒饭:穿成何大清同父异母的弟弟--何林清,四合院里头想要占便宜的众禽兽傻眼了!何林清刚踏入大院就发现,贾张氏在傻柱门口撒泼打滚要把傻柱送进去,要不然就得把房子让出来!三个大爷和四合院所有人都在冷眼旁观,何林清冷笑着反手狠狠教训了贾张氏……众禽兽这才发现何家杀出了个活阎王叔叔!
福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