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向太后却不让,他铁定是要拿自己的哥哥出来“抛砖引玉”啊,拿自己人开刀,也算是下了血本了,向太后更不依不饶道“哦!是吗?你难道只为一个评事官吗?我可是知道你刚刚买了宅子。目今朝堂上下无人不为新法出力,你乃是我向门举足轻重的人焉,汝不出钱,谁出?”
向宗回无奈只得说“好!”声音喑哑,底气十分的不足。
向太后又似寻觅状的叫道“高公绘,高公纪可在呀!”听之无人回答,又重复叫“高公绘,高公纪可在呀!”
群臣中方才有人出来答道“此二人自高后去后,再未入朝,恐怕悲伤过度,难以释怀,故而……”实际上就是失势了,怕被人打吧。
听了这话,向太后假装体恤的道“这样啊!既然此二者伤心如斯,不来朝上也罢!不过变法人人都有责任出力,没有他们怎么能行,速差人问之‘可否为新法出钱两百万贯?’”这就给高门下了定额,殿下其他大族也无不忌惮。
向太后又道“既然宫中,向家,高家都已蓄资以捐新法,以示表率,汝等众人可不能落其下风。”向太后示意殿下所有人都踊跃出钱。
果然向太后最后的目的终于表露出来,她如果一上来就在要群臣出钱出力,这谁受的了啊?所以先给自己,向家,高家立了一个定位,其他人则不得不依从。果然众人一听说要自己出钱以效新法,都皆呈现惶惶之色,向太后这无形之中给苏轼树立了多少政敌?本来这苏法设计时,就是为了避免触及到当政者的利益。现在倒好,向太后一下子把殿下群臣都调动起来反对苏法,若再出现一个司马光,那这新法岂不是又要凉凉了。
苏轼见宣德殿上喧哗了一阵又一阵,急忙出言解释道“官家啊,这聚财之策,不当从官取,而应从民从商取,官乃有万一,可是民商却有万万,其量众矣!故而钱财取之于官不如取之于民。”
苏轼是不想节外生枝,更不想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赵煦可没这个智慧,他说“苏卿家,娘娘所出乃是官家的一番心意,我即为变法的主帅,也当为众之表率,我特意捐出我所持金银玉器首饰玉帛文卷等,也当出售西域进献的上好良马,倾尽所有,只为汝法当成。”真的不长脑子就如同此也,赵煦第一招就让苏轼招架不住!这皇帝都出钱了,大臣能不出吗?大臣出钱心里能乐吗?大臣生怨,这种怨气是发泄在官家身上还是发泄在苏轼身上,这可想而知,苏轼必成众矢之的。
苏轼可真的无奈了。
向太后又来“体恤”道“苏子为国立法,为百姓立命,吾等也愿为新法出力同助苏子行事,谁不出钱,谁就不念我国恩,谁便是阻挠新法施行!”
向太后这种几番操持之下,众人无奈只得纷纷应声齐呼“愿为我大宋效力!”
向太后又道“而今既然新法已定,但看苏门子弟,乃有苏辙,不对,苏辙立为陇右都护,再观之,乃有黄庭坚,李格非,晁补之,张耒,秦观,李禧,董荣这些人远远不够也,我看不如让蔡京入你门府,以增汝等之力。再有常州府知事廖正一正在汴京待招,其年轻得力,才华都在常人之上,也付你苏门。”蔡京自不用说,一个狗皮膏药黏在汴京府的官门,其行有时为正,有时为负,正是投机者的表现。但这廖正一可是个新人,虽然此人已取功名十几年,却一直都是外臣,此番入京除了上报常州府事,还想寻机在汴京城效力,故而待招汴京,此时新法,正是用人之际,故而廖正一此来正是时候!
蔡京听到向太后推荐自己,急忙出班拱手应声“愿为朝廷和苏子效力!”众人听之,也只默然。
廖正一则更为感激涕零道“臣等久为散臣,今能入得苏门效力,实在是三生荣焉,愿为官家和苏子效力!”只见廖正一急忙凑到苏轼周侧,与李格非,李禧,董荣相视一笑,后人称之此四人为“苏门后四学士”!
向太后也急忙为蔡京解释道“蔡元长人乃干将,集功名壮志于一身,更写得一手好字,比那黄鲁直浑圆翼张的书风也毫不逊色,其字为正,其人则更为正。蔡元长久作开封府职事,执法经验丰富,可为大才之用,望苏子善用之。廖正一则为正年善者,可承替苏迈或者苏辙行事,也是一把好手,所谓天赐之人,正当如此!”
苏轼闻听向太后推荐蔡京,心里已有八分主意,这分明就是拿蔡京来监视自己的,蔡京在朝中品行尽人皆知,阿谀谄媚。苏轼一脸无奈,但好似也没有办法,因为向太后没有极力反对他的变法,已经算很给面子了。安插了一个蔡京入施行新法之列,本就不得苏门之众喜,向太后为了规避嫌疑,还顺带搭了一个廖正一,真是别有用心。其实苏轼并不甚了解廖正一此人。
然而,你以为向太后这就完了吗?她还有话说,只见他望向赵煦,而声却对众人言“我煦儿即为主帅,今后也乃主国,那他的恩师赵挺之亦当加官,我看煦儿即为主帅,赵挺之就加官起居舍人吧!”赵挺之既为太傅又为起居舍人,司领两份职差,不知道是不是两份薪酬。
那边的赵挺之急忙拜谢,苏轼也暗自欣喜,赵挺之虽然与自己常有异见,但办事能力还是让人十分看好的,且看后效吧。
现在看来事已定,大宋朝中以范纯仁为宰,苏轼为副宰,行新法事。赵煦为新法主帅,苏轼则为实际的执行者,其余人等皆由苏轼自行安排。
事已至此,向太后示意何超起声“散朝”,而后向太后又向赵挺之使了个眼色,大意是有要事相商。可是正当内侍何超欲起声时,人群中却有人不乐意了,大声道“官家,臣还有事也!”但看那人是谁,却谁也想不到,居然是苏辙。苏辙能主动起声说话实在是难得,苏轼要说话多半都是附和或者反对别人,没想到这次主动……向太后温声问曰“子由有何事矣?”
苏辙声大而宏亮的道“官家,陇右都护一职当由能者居之,臣只乃一介文臣,手无缚鸡之力,怎么可担此大任,家兄刚刚实在是开玩笑也!”
这可把向太后整不明白了,急忙诧异道“什么?”
苏辙眼鼻错乱,表情异样,万般无奈。
向太后则有半分怒斥道“子由,这陇右都护乃是封国大吏,岂能由你授辞自如,形同儿戏。这要也是你,不要也是你,你让哀家如何为难?”
苏辙道“正是这么大的官儿,子由不敢担之,家兄事先并未与吾商议,今陡闻之实在惊奇惊诧了也!”同时苏辙一脸诘问的望向苏轼。
丫的,这陇右大都护虽然是大官,不过因为其地处荒僻之所,又因是从西夏那里“割让”来的,大多数人都避之犹恐不及。苏轼在推荐苏辙时也不过随口而出,本以为这封疆之吏官会引得众人哄抢此职,没想到……当然确实有章氏二将欲往,不过被向太后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