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苏轼回道“哈哈,夏使莫要被其名所误,炖麒麟只是其意向之名,实乃为白菜、萝卜、小麦粉,肉粒加水搅拌均匀,再混以各种作料,甜咸可宜时,揉成团放入油锅炸熟即可,出锅后放入盘中,再浇入汤汁若干,于是便成了如此一盘的美味,汝等且看,这圆圆滚滚的身姿,是否让人最有胃口?”
李昌吉方才醒悟,感叹道“中原食材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一盘菜也可用意象化之,吾等夏人真是大开眼界,宋人有如此情致的活法,宋地不愧是人间圣境,思想万千也。”
苏轼大笑道“哈哈哈,夏使过奖也,此菜是有来头的?”
李昌吉急忙竖起耳朵道“是何来头,愿闻其详!”
黄庭坚见苏子疲乏,急忙抢上前言“相传,前朝中和年间,流民黄巢作乱,百姓名不聊生,更无可食之物。正好黄巢军乃自称麒麟军,属神兽幻化之意,搅山河变色,天下黎民唾之,遂用各种树叶,青草,裹以小麦粉揉成圆形,恰似麒麟头也,用清水煮之,待熟,便可为民所食。食之人不知其是树叶还是青草,故而可增量食产,从而挽救更多的人命。命之‘麒麟头’乃是想食之以灭麒麟军,还百姓安宁。后来就一直以此称呼。我朝开国以来,物富民丰,不能以树叶青草为料,乃换成白菜萝卜,鸡蛋生姜,更加入肉沫,这样以来,食者便不知是肉还是菜,故而也能增加食者口宜。”
李昌吉用筷子夹起一个“炖麒麟”,说道“原来这么一个圆圆滚滚的丸子有这么个名堂。可增加食者口宜,即以少量的肉即可获得大块的肉感,确实不凡也。”其内心更在想,我大夏国人多而粮少,牛羊肉虽然丰富,但其远远不足以供养全数的西夏人,若能借助此法,将牛羊肉的分量翻倍,岂不是能养活更多西夏男儿,也乃不用每次冬春之交铤而走险的向中原劫掠粮食也,这大概就是政治家敏锐的目光,一个小小的丸子或许可关国运,这李昌吉呀不愧是心思缜密,然而这还不是多亏了中原人的食餐之俗所启发的。
就这样,苏轼黄庭坚等人一一向夏使描摹着一盘盘菜系的名称,来历,李昌吉和梁道则连连点头示意。
最后苏轼提到了酒,问李昌吉道“夏使,今日之酒乃是从汴京城所买西夏马奶酒,汝以为此酒与汝带来的酒相比,口感如何呀?”
李昌吉急忙回复道“今日之酒虽然不如我带来的酒那么醇烈,但是也算是酒中的上乘之品,看来宋地的马奶酒也是极有滋味的。”
苏轼道“夏使所携之酒,乃是宫廷御用,而吾购之酒乃是民生所享,不可同日比拟,不过两种酒苏某都曾饮得,愚以为,夏使之酒,给人一种细腻之感,而宋地买卖的夏酒,更乃是粗狂之品,饮之疏狂,血脉喷张。”
李昌吉道“是也,宫廷之酒,乃采用上乘马奶辅以青稞,麸酪发酵而成,而民间之酒,乃用马奶或者羊奶,甚至于牛奶,再混以青稞,麸酪,并加入酒糟等发酵而成,故而宫廷之酒细腻精致,而民间之酒粗狂,且配比不一,便有良莠,口味不同,所以苏子谓其为粗狂之品,乃是实言。”
苏轼笑道“哈哈,真英雄所见也!”
在船上度足了两个时辰,此一餐呀真是食尽了宋人和夏人的所有智慧灵光,乃有文化,历史,人粹,不愧是宋夏之间交流的大名场面,虽然只是从饮食之中入手,却汇集了多方面的知识,技艺,此宴得益非凡。
天以近傍晚,师宇差人过来撤换掉餐饮器具,这一舱瞬间也变得宽敞起来,个人活动的空间也变大了,于是有人便起身转动,有人扶于窗口,叫做凭栏远眺,城墙,屋瓦,烟柳尽收眼底也,这一切自然也更吸引着李昌吉。
虽然一餐吃去了两个时辰,但初夏的时光毕竟是漫长的。李昌吉站在窗口,观着这汴京城的颜色,真的是有山有水,有歌有酒,比那个风沙漫天的兴庆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突然邪恶之念顿起,“拿下汴京乃是每一个西夏君主,西夏将军的毕生宏愿。”还好这个念头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因为黄庭坚过来打住了李昌吉的思绪。
黄庭坚突然从后方拍了李昌吉的肩膀,醉汹汹的道“夏使,你看,这汴京城,远处是繁华的街市,而吾等脚下是流水。是乃‘小桥,流水,人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李昌吉先是一惊,不过看乃是黄庭坚,遂也无碍,“鲁直之意境深远,让昌吉难以接近。不如鲁直兄写词一首赠予在下,这样我回兴庆府或可将你赠之言悬于西夏的宫墙之上,岂不是又成一段佳话也!”
黄庭坚笑道“哎,要说作诗,还是请苏翁为之,这样挂在西夏皇宫之内,你且不是更有面子。再说现在我醉意汹汹的。哪有能力作诗,岂不会作出让人笑话之句。”
苏轼也从身后过来,问道“汝等二人聊为何物?我听说你等要作诗?”苏轼也是醉意汹汹,便来肆意漫天胡说。
黄庭坚解释道“夏使想让我作诗一篇,以此记之,便说要将此文悬挂于西夏的宫墙之上。吾乃言骈赋之句是苏翁最擅长的,所以推苏翁以作文。”
苏轼摇摇晃晃道“好呀!你个鲁直,居然把这种事宜推卸到老夫头上,真乃不肖之人,我要逐你出苏门。”
黄庭坚醉意之下急忙愧疚道“苏翁莫要使我流离呀!黄某漂泊半生,唯有苏翁才是我之泊槽!今若遣之,我干脆就从这窗户上跳下去!”说完即欲动身跳河,还好有清醒的人拦之。
看来黄庭坚和苏轼已经醉的不成样子了,难以作文。可是今天宋国大儒和夏国使臣在此聚,乃是一件大事,必须要以文记之,那且看还有谁在清醒之中,循环四顾,乃有李昌吉,苏辙,李格非尚且清醒。李昌吉乃是西夏人不善作文,苏辙与李格非到底选谁呢?
李格非推曰“还是子由作文以记之,以备后世查考。”
苏辙推辞道“还是文叔以文记之,呵呵,若论文采,文叔之才早在吾之上也。”
众人也都三言两语的推李格非书文以记当日情形,确实李格非是当仁不让的叙文不二人选。
苏轼醉眼朦胧,半身微阑,强颜而道,“今日天光正好,汴河之上,乃是良人万千,诸位可尽兴哉!”
李格非见苏翁及众人如此兴奋,执笔长握,沉思之,思绪便在这汴河之上游走。
话说在这青天白日里,汴河之上,一条唤着“蓝伶飞羽”的客船之中,有宋国的文圣苏轼,还有其众多僚属朋友,苏辙,黄庭坚,李格非,晁补之,张耒,秦观,李禧,董荣,除此之外还有晏秋和唐国昌,当然更不能缺失的两位夏国使臣李昌吉和梁道,这一群人在一起,真可谓是群星荟萃,人才济济。且不说夏人如何,就这宋朝国士哪一个不是名冠天下的大家,苏轼自不必说,苏辙也是名随其后的巨擘,而后的黄庭坚乃算得上是诗书双绝,天下无人能出其右,不仅仅是在大宋,就是夏国也是名满兴庆。再说说李格非,曾以《王公祭志》一文引得众官称赞,在宋朝朝堂交锋之中还拔得宰职,虽然只是虚名,但也算不枉声名,秦观更是从物外而来,彪炳于华彩之间,其文更是如流水厮磨,泉涌不绝。晁补之,张耒更是有三十年汴京生涯,朝朝暮暮,才思不落,李禧,董荣婉转情愫,笔力生花,再看唐国昌和晏秋,唐曾取功名,晏曾仕名门,也都不是俗人。可惜唐国昌如今胸怀天下,不再着墨,晏秋虽然只游弋于文家与武家之间,但临洮城一战成名,壮烈之名更升至高堂庙巅,现在在朝中也算是能抬头仰服的那种,连苏子都不再轻看于他,再说说两位夏使,李昌吉和梁道,李昌吉自出道其就是屡立战功的将军,虽然西夏军一直处于退势,但其数次力挽狂澜,也让夏国国主对其百般器重,再说那梁道,乃为西夏国的柱石将军,乃算皇亲国戚,至于文采功力我就不说了,因为这些说也说不尽,姑且就不说了,因为李格非正欲挥毫下笔,就不再浪费时间介绍每个人了,且看李格非之文如何:
甲戌之夏,七月逢中。汴京城邑,汴河流水,万千龙鳞聚至,顺河水而朝东,沌清流以酒炙。高船曰“蓝伶飞羽”,高客曰“夏使昌吉”,乃有酒家师宇,不吝三千逐利,送吾等良爵,敬汴水润吾等之喉。其间有风旭,有日丽,还有粼粼波光照见吾等之目,如此美景美酒,众皆醉意阑珊。
先至时,扣弦而歌张,氤氲以生香;妖舞漫漫,玲珑生气;众人望而远地,历而魂引,是缥缈歌姬舞动声扬,是竹弦喷发音播三江。入眼而灼目,入耳便肆扬。师宇引而入高舱,茶盏桌椅与食尚居无二样,可这船上,居然留有一巨窗,可观汴京之墙,亦可听涛于舫,更可见汴河之柳,真乃是眼福暴涨,人心沁香。
苏子引人入座,夏使乃言“繁华如此,比我夏国乃是天上。”苏子笑曰“此一地彼一地,不可同日相比,只乃在我你之心肠。”夏使有言“此地风和日丽,又有流水曲张,真乃人间仙境,与瑶池无二样!”苏子对曰“瑶池乃在星象,此处更是人间。”
昌吉心仪点头远望,貌正如此痴狂,私心窃语“难怪宋人如此盛赞汴京,见此真乃美不胜收也!”众人听之,心中默默感念“宋夏一家才能见此悠长。无战事,无搏利,便能使兴庆与汴京一样。”
片刻之间,师宇唤得八盘珍味入舱,又携夏酒高汤,众人饮,众人作诗以寄之怀。先乃无咎作诗,引无数赞言。又乃文潜作词,虽然文胜当场,但有只句颇为不常,众人乃思之,先有夏使“了去无痕”,再有非言“世事浮沉”皆为不妥。后有子由乃言句末二言皆需更替,众人乃明。可是文虽胜也,但酒更不可弃也,词便搁置。
于是乎众人之目光皆聚酒菜之上,先见八盘珍味,众人口宜,苏子一一言之,既得美色,又得美味,便又与众人一饮佳酿。果然好酒不一样,入舌时苦涩,入胃时甘芳,入心时便似登仙一样。
又片刻后,乃入少刘娃之菜肴,‘东坡肉’,‘满香烩’,‘炖麒麟’,‘火烧肘’,‘五谷羹’,‘十香烩锅’,‘姜丝鲈鱼’,‘笋白高肠’,‘青鱼双游’,‘火爆鸡丁’,‘白汤全鸡’,‘油焖落苏’。此乃盛满满一桌,引得夏使与众人叹服,“客从天上来,天上无珍味,潦倒空悲寂,那得人间三清百味全!”
众人饮,苏子醉,谁人空杯谁人问取汴京水;汴京水,自流去,此地空剩白盏几十对。一取杯,二执笔,写下人言和流水,待到他年与君千秋岁,依然深深紧记当年窈窕文脉共一杯。
李格非写罢让苏辙观之,苏辙拿着稍微看了一眼便说“乃让子瞻看一眼。”李格非边扶纸呈于苏子眼前,可是苏轼正是尽兴醉意之间,哪里能细读此文。只见他双手拿起纸往脸上一贴,作沉醉状,而后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居然把文章抛洒于空中,于是此章便乘风飞散于舷窗之外,李格非即刻来接,可是没想到风大,此章早已飞散到船外,缥缈便不见也。苏辙和李格非各自哀怨苏轼,而苏轼却不以为然,依然沉醉于这船上的酒色之中,似乎刚刚发生的一切都与己无关,可是难道这文章就这样消失了吗?非也,它的奇幻之旅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