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那武士更怒道“原来太后早有预谋,故意借宋军之手消靡我等。”正在说话之际,李昌吉和李秉藏等一应众人相继从外入中军大帐。
李秉藏见此情形讥笑道“我早就说梁氏不怀好意,今日果真应验。”李秉藏虽然知道太后事不至此,但是此刻就是想着过来添油加醋,以混淆视听。“现在天山郡王之卒一大部分殒命溃散,我青山王部也仅仅只剩下一万余众,遂无力抗衡王军,这就是太后此次东来的目的。真是败在萧墙之内,而不在宋人。”
李昌吉见梁太后和李秉藏吵得不可开交,紧急阻止道“青山王,勿要胡乱揣测太后之意,夏国不亡于敌手,却亡于己身,恐为宋人笑。”
李秉藏道“事实胜于雄辩,结果就是最好的验证。”
梁太后怒道“胡说八道,青山王莫要血口喷人,恶人先告状,你与天山郡王密谋欲取新地,另立朝廷之事不要以为我不知道。尔等心急,意欲东出,所以中了埋伏。”
李秉藏大笑以道“真是笑话,吾等一举一动都在太后的监视之下,何以能另立朝廷。既然太后神通广大,为何不预先阻止我等,却让吾等肆意进犯险地。”青山王说这话的时候,真是没有半点忌讳,这或许就是西夏人还未进化到与宋人一样的谦谦面向,这西夏王庭议事则是直话直说,倒也是十分的省心,不像宋人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宋人称之为“礼节”,实则不过隐匿自己的嘴脸。笔者以为若是赵顼(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之间说话亦能如此直接,这宋人的新法或可不灭。好了,扯远了,还是回到夏国。
李秉藏在此肆意胡说八道,连李昌吉都看不下去,李昌吉遂出言阻止,“青山王莫要出言不逊,否则吾将让你血染军帐。”
太后急忙摆手,示意李昌吉不要动手。
李秉藏却不让,“李昌吉你这远族小人,何意要忠于这梁萧音。却忘了你也是李氏宗族吗?”
李昌吉怒道“我忠于的不是梁君,而是当今皇帝(李乾顺)。他可是正宗嫡传。你若再言语挑衅,可算是忤逆上君。”
李秉藏似有惋惜道“可惜父未传位与我,否则哪有这等祸事。”
梁太后十分生气,但是却拿这个李秉藏没有办法,杀不能杀,放不能放,毕竟他是先君惠宗李秉常的弟弟,太后则是他的嫂嫂,诸多不满或只在于权利之争,太后示意左右将这李秉藏拉下去关押起来。
李秉藏已出,大帐之前众人莫敢言语,重归安静之计,李昌吉问梁太后道“这天山郡王尸首作何处理?”
还未及太后言语,跪在地下的素衣武士即道“吾等愿扶天山郡王冥驾回天山之侧。”
太后道“天山之侧,距此万里,尸首或不可长期颠簸。”
李昌吉建议道“宋人提倡马革裹尸,狂沙覆体,以守望宋之国土。”
太后道“宋人提倡的马革裹尸,只对普通的军士,今天山郡王,乃是西夏王族,怎可适士之礼,必当以王之礼。”
李昌吉道“士与王皆是同礼,当以同等待之,可应万千逝者生灵。”
太后还是不允许。
那武士十分不情愿哀婉道“不如将天山郡王之圣体,就地火化,吾等众人携天山郡王遗魂,归葬天山之侧。”
李昌吉道“吾认为,可为就地掩埋,守候大夏国疆土,必然能成就天山郡王之美名,亦可守望在晋阳城内战死的西夏勇士。”
那武士随即怒道“胡说八道,此地为宋地,未来宋人卷土重来,掩埋于此,宋人必会掘坟以惩厉害,宋人并非人人都是衣冠之士,归葬于此必然会被掘地以取,挫骨扬灰,吾等怎能告慰天山郡王的在天之灵。即便不告慰已经死去的天山郡王,对于天山郡王的子嗣宗族亦不好交代,恐怕吾等亦要如佟阿奇,呼兰巴泽,李草咕噜(自刎而死的素衣武士)一样自杀成仁了。”
太后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素衣武士,也是这些武士必是铁骨铮铮的勇士,宋人未能腐蚀渗透,所以放之归来,足见其对天山郡王忠心耿耿,若是放其回归天山,恐日后纠集聚众以抗王军,更不好分而化之,毕竟天山郡王多有子嗣,倘若让其尸骨归葬天山,定会成为其子嗣宗族反抗王军的精神化元,所以断然不能让其尸骨归葬天山。其实天山郡王长居天山之侧,与梁太后并无恩情,算下来天山郡王应该是太后叔辈,此前太后与天山郡王几未谋面,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这次东征,若非利益所致,恐怕二者一生都很难得见,所以梁太后怎么会为天山郡王考虑,还是会从王族自身利益出发。
梁太后故作大义讲“既然天山郡王既不可就地安葬,又难运往天山,不如将其尸骨运入的兴庆,归葬宗庙,正好,天山郡王少时亦曾在兴庆府过活,让他死去能长伴父母之侧,实乃冥间幸事。”
那素衣武士支支吾吾的说道“太后此法甚好,只是……”那素衣武士亦知此为太后之计,但却无可奈何。
李昌吉急忙接话道“只是什么,天山郡王本已分封为王,死后还能入享宗庙,乃是其本分造化,平常的王哪能得求。我也是李氏宗族,却没这等福分!”
太后瞟了一眼李昌吉道“李将军,你且休言(你话真多),汝乃已出三伏,不在君王之列,莫要有更多念想。否则当以谋反罪论处。”
李昌吉急忙低头认错,“是是是,小人知错。”
太后又看了一眼那素衣武士道,“既然你等曾是天山郡王家臣,待送天山郡王之身回得兴庆府,即可回天山郡王府回报,让天山郡王子孙回兴庆府祭拜。”
那素衣武士知道入主帝王宗庙虽然是莫大的荣耀,但是他显然更明白这不过是梁太后挟尸以令天山的诡计,内心有万千言语却说不出来,梁太后这招果真也是毒辣,可谓之“杀人不吐骨头”。你说天山郡王子嗣若不来祭拜,则为不孝;若来祭拜,还回得去吗?也许笔者和读者以为这些胡族西夏人并不懂得什么孝道。
太后遂遣散这众多的素衣武士。
中军大帐前西夏素衣武士人焉散去,李昌吉携众将问太后“目今形势,我大军若何?吾等兵强马壮,取晋阳或可不消时日。”
太后叹道“难道你忘了数万的天山郡王和青山王军吗?他们亦曾如你一样自信。而今若何,一个魂归天际,一个如丧家之犬在我中军帐内咬人。岂不悲乎哉!”太后沉吟片刻后,“罢了,大宋是块难啃的骨头,以二十万卒就要入主中原,真是让人笑话呀,吾等还是撤军吧!”太后说完遂唉声叹气欲入中军大帐休息。刚欲迈入帐门又回头对李昌吉道“汝遂整顿兵马准备回兴庆府。”说完太后即回帐中,不见人声。众将在帐外面面相觑不知所为,或只在议论纷纷,“这样就回军了,那么大片的领土,却都不要了。”众人奇怪以论。
片刻后太后又从中军帐里探出头来,又开口对李昌吉道“李将军,回城之前,你且派人乔装入晋阳城购得一本‘苏子文集’呈于我。”众人遂皆明了,内心啧啧叹之,难道这就是此次入主中原的目的,那千里江山都不顾,“只为买本书。”其实谁说不是呢,异族之君,哪个不对中原文化着迷,这种追求甚至不惜发兵以至,三千铁甲的性命换来了几句‘之乎者也’的文章,即让人意外,又好像在情理之中,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奇妙,亦是如此简单。可惜的是没有网络和快递,要不然何以发兵已至生灵涂炭。
若干天后,晋阳城内闻说西夏撤兵了,众人欢呼雀跃,纠在一起的心弦终于可以放开了,吕惠卿,章楶,种师极联名发命,犒赏三军,晋阳城内欢呼之声,三日不绝;灯火酒炙,亦在军中流转。
待到西夏人撤走之际,宋军则乘机重新占领失地,好消息传到汴京,汴京城人皆是喜笑颜开,人们欢呼雀跃,人间最喜之事莫过于战事去,故土还。苏轼闻说西夏军已去,特意备了几许薄酒引众人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