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跟着番茄学物理》最新章节。
夜幕笼罩,城市的灯火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骁睿坐在电脑前,双眼紧盯着屏幕,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一想到德国二战时期那些疯狂的科技奇思,他的身体便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手指在键盘上快速飞舞,敲下一行字:“洛尘,说到德国科技,你还记得二战期间德国那些堪称疯狂的奇思妙想吗?
像无人机,当时德国的无人机技术就已经崭露头角,亨舍尔hs 293空对地导弹算得上早期无人机的雏形了。这技术要是进一步发展,对现代战争模式和航天探索辅助设备的影响简直难以估量。”
洛尘此时正坐在书房中,柔和的台灯照亮了堆满书籍和资料的书桌。他习惯性地推了推鼻梁上那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透着专注与思索,然后在键盘上回复道:“没错,骁睿。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近年解密的二战军事技术资料(一级证据)来看,德国在二战时对无人机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上远程精确打击的需求。
亨舍尔hs 293采用了无线电指令制导技术,就如同给导弹装上了一个能接收远方指令的‘耳朵’,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飞行并命中目标,这在当时十分先进。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技术在载人航天探索中有应用的可能性,比如用无人机先行探测月球表面环境,为载人登陆做准备,那将大大降低宇航员面临的未知风险。”
骁睿眼睛发亮,迫不及待地追问:“洛尘,德国二战时对无人机的操控技术依赖大量人工干预,要是发展到航天领域用于星际探索,该如何实现高度自主化的智能操控,让无人机在远离地球的复杂环境下自行决策执行任务呢?”
洛尘微微皱眉,思考片刻后回复:“这是个极具前瞻性的问题。从近期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二级证据)来看,要实现高度自主化,首先得在人工智能算法上取得突破。
可以借鉴当下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理念,让无人机在出发前学习大量不同星球环境下的模拟数据,仿佛为它构建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里面包含地形地貌、辐射强度、引力变化等。
在实际飞行过程中,无人机通过携带的各类传感器收集实时数据,与预存数据对比分析,利用算法快速做出决策。不过,这对数据处理能力和芯片运算速度要求极高,以目前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硬件性能来适配这样的软件算法。
一些如Spacex旗下的前沿实验室已经开展了初步实验(三级证据),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小型星际探测无人机模型,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骁睿兴奋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快速打字道:“太对了!不过,洛尘,你说这些实验室的初步实验,主要卡在了哪些关键环节呢?感觉这里面有好多值得深挖的地方。
而且德国当时还有各种末日科技,像纳粹钟项目,传说这个装置能产生反重力效应,虽然听起来荒诞,但说不定其中蕴含着某些未被揭示的物理原理。”
洛尘靠在椅背上,轻轻叹了口气,刚要回复,骁睿突然打断:“洛尘,等一下!我突然想到,既然有这些推测,那当时美苏有没有针对纳粹钟相关技术进行过专门的研究项目呢?”
洛尘愣了一下,随即回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角度。从目前解密的资料来看,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美苏开展过专门针对纳粹钟技术的项目。
但从他们对德国其他科技遗产的重视程度以及后续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些转变迹象推测,不排除他们在秘密层面有过相关探索。
毕竟纳粹钟涉及的反重力等概念,对航天推进技术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从科技传承和发展的逻辑推理(三级证据)以及一些侧面的科研方向转变迹象,比如在纳粹钟相关研究传闻出现后不久,美苏在某些航天技术研发上的思路出现了一些难以用常规发展解释的转变(二级证据)来看,这种潜在联系是有可能存在的。”
骁睿挠了挠头,脑海中又蹦出一个新想法,迅速敲下:“纳粹钟的谜团尚未解开,德国二战时期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科技产物。
像古斯塔夫巨炮,它在当时以巨大的威力和独特的设计闻名,站在材料学视角审视,德国二战时为制造古斯塔夫巨炮所研发的特种钢材,倘若用于打造航天飞行器的结构,能否扛住太空的极端环境以及复杂力学条件的考验呢?”
洛尘坐直身子,认真回复:“这得从特种钢材的特性分析。从德国克虏伯公司留存于德国工业历史博物馆的技术文档(一级证据)可知,古斯塔夫巨炮用的特种钢材主要是为了承受发射时的巨大冲击力和压力,具备高强度和韧性,就像一位坚韧的战士能抵御强大的攻击。
但太空环境除了力学作用,还有极端温度变化、高能辐射等因素。
一些材料科学领域的模拟研究,如欧洲航天局材料研究团队于去年发表的模拟成果(二级证据)表明,这种特种钢材可能在强度上能应对部分太空力学情况,可在抗辐射和适应超低温、超高温方面,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良。
也许可以通过添加特殊合金元素,像铪、钽等,来增强其综合性能,以适应太空环境,但这需要大量实验验证。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牵头的一些科研团队正在进行相关的小规模实验尝试(三级证据),不过尚未有突破性成果。”
骁睿正看着洛尘的回复,突然插入:“对了,洛尘,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器撞击的数据,这种特种钢材对太空垃圾撞击的抵御能力又如何呢?”
洛尘思考了一会儿,回复道:“这方面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特种钢材抵御太空垃圾撞击的研究。不过从其具备的高强度特性推测,对于一定尺寸和速度范围内的太空垃圾撞击,可能有较好的抵御效果。
但太空垃圾情况复杂,大小、材质、速度各异,而且撞击可能引发的后续问题,如产生新的碎片、破坏材料内部结构等,都需要综合考量。如果要将其应用于航天飞行器抵御太空垃圾,还需要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
骁睿接着问道:“那我们从已知的科技发展逻辑来推断呢?德国当时在基础科学研究,比如量子力学和电磁学方面投入巨大,纳粹钟会不会是他们在这些领域研究的极端产物?
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会不会在美苏瓜分德国科技遗产时,被部分吸收并应用到后来的航天技术研发中了呢?”
洛尘推了推眼镜,有条不紊地回复:“这种可能性很大。从解密的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国防部与苏联科学院之间的科研项目交流记录(一级证据)可知,美苏在获得德国科学家和技术资料后,必然会对这些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
以电磁学为例,德国在高频电磁技术上的研究成果,或许为美苏后来开发航天器通信系统和轨道控制技术提供了思路。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纳粹钟的相关技术被应用,但从科技传承和发展的逻辑推理(三级证据)以及一些侧面的科研方向转变迹象,比如在纳粹钟相关研究传闻出现后不久,美苏在某些航天技术研发上的思路出现了一些难以用常规发展解释的转变(二级证据)来看,不能排除这种潜在联系。”
骁睿皱起眉头,回复道:“洛尘,我不太认同。虽然有这种可能性,但从现有的公开资料来看,并没有直接且明显的证据表明这一点,会不会只是一种过度的猜测呢?”
洛尘微微点头,回复道:“你说的有道理,骁睿。确实目前缺乏直接证据,但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基于有限的线索去推测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