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风再起》最新章节。
崇祯七年,暮春的海南,日光洒在波澜壮阔的南海海面上,波光粼粼。椰林在海风的轻抚下沙沙作响,宁远伯李长风身着便服,正于庭院中舞剑。他身形矫健,剑招凌厉,每一次挥剑都带起呼呼风声,额头上微微沁出细汗,眼神中透着久经沙场的坚毅。
管家匆匆忙忙穿过回廊,手中捧着一封盖着明黄色火漆印信的文书,神色焦急。“伯爷,京里的诏书到了!”李长风收剑而立,接过诏书,展开的瞬间,脸上的神色逐渐凝重起来。
原来,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已然打到了洛阳。洛阳乃中原重镇,一旦失守,局势将岌岌可危。崇祯皇帝的诏书言辞恳切又满含焦虑,命令李长风即刻整军,支援河南。
接到诏书的时候,李长风的军校正好毕业一批学生,正愁没有地方锻炼他们。李长风也不想派大军去河南打农民军,一则在朝廷面前暴露实力对自己不利。二则,把农民军都打跑了,以后怎么玩?他是穿越来的,每个穿越者都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梦想!
于是,他命令抽调500名学生兵,组建河南支援军。李长风望着那一张张充满朝气与热血的军校毕业生的脸,心中一动。这批学生刚从军校毕业,正愁没有合适的机会让他们历练,而此次支援河南,无疑是个绝佳的契机。
他任命海南第一步兵师的一个团长——戚继光的侄孙戚神风,担任这支特殊队伍的指挥官,负责带领他们整军备战。
戚神风,继承了戚家将的英勇与谋略,接到命令后,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之中。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不仅要带领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兵在战场上生存下来,还要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学生兵们得知自己将奔赴河南战场,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他们在军校中刻苦学习了各种军事理论知识,早就渴望着能在实战中一展身手。尽管他们心中对未知的战场也有着一丝忐忑,但更多的是年轻人的热血与激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戚神风利用一周对学生兵们展开了高强度的训练。从战术配合到武器使用,从体能训练到战场应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学生兵们在他的带领下,进步飞速,逐渐从一群青涩的学员,成长为有模有样的战士。
而李长风这边,除了关注学生兵的训练情况,还要统筹安排大军出征的各项事务。粮草的筹备、武器的检查、行军路线的规划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此次出征的成败。
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河南荥阳,一场影响深远的大会在此召开。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老回回、左金王、革里眼、改世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齐聚一堂。在这风云激荡的时刻,各路义军商讨着对抗明军的大计,荥阳大会犹如一场风暴的前奏,预示着天下局势将发生重大变化。
会后,李自成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如猛虎出山,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凤阳。凤阳,这座对于明朝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是明皇室祖坟的所在地,也是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的坐落之处。义军的到来,让这座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战火之中。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凤阳被攻下。
崇祯七年正月十五,凤阳城头的积雪泛着血光。
张献忠勒马立在皇陵神道上,马蹄踢开半截烧焦的龙旗。身后八千铁甲举着火把,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他望着前方巍峨的享殿,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饿得啃树皮的冬天。
"掘!"雁翎刀劈开凝结的寒气。
铁锹撞上汉白玉地宫的声音像丧钟,十几个蓬头垢面的汉子红着眼刨土。有人挖出块鎏金瓦当,用牙咬出个豁口,往怀里塞时被同伴一锄头敲在后脑。
"都他娘是咱的!"独眼老兵踩着尸体大笑,"朱皇帝喝咱血的时候,可想过有今天?"
地宫轰然洞开那刻,北风裹着雪粒灌进来。张献忠举着火把往里照,黄缎覆盖的棺椁在阴影中若隐若现。他忽然觉得膝盖发软——二十年前给县太爷磕头时,也是这般模样。
"大帅!"亲兵递来铁锤。
青铜椁盖砸开的瞬间,腐气冲得火把直晃。张献忠眯起眼,看见枯骨上缠着褪色的五爪龙袍。他抓起陪葬的玉圭往石阶上摔,清脆的碎裂声里混着士卒的欢呼。
"烧了。"他转身时踢翻长明灯,鲸油泼在织金帐幔上,火舌瞬间吞没了太祖亲笔题写的"承运"匾额。
乾清宫的更漏滴到三更时,王承恩捧着塘报的手在发抖。
"凤阳...失守了?"崇祯的声音像从冰窟里捞出来。他扯开火漆时指甲劈了,血珠渗进"八百里加急"的墨字。
奏章里掉出片焦黑的绸缎,隐约能辨出团龙纹样。年轻的皇帝突然干呕起来,他认得这是孝陵祭祀用的幡布。去年冬至大典,自己还亲手为祖陵更换过经幡。
"他们...把享殿烧了?"朱由检踉跄着扶住蟠龙柱,额头抵在冰冷的金漆上,"张献忠用太祖的棺椁...喂马?"
王承恩扑通跪下,额头在地砖上磕出血印:"万岁爷保重龙体!杨阁老已经..."
"保重?"崇祯突然笑起来,笑声惊飞檐下栖鸦,"朕的龙脉都让人刨了!"他抓起案上镇纸砸向铜鹤香炉,迸溅的火星照亮眼角水光,"去岁陕西大旱,朕减膳撤乐;河南蝗灾,朕自罪诏书传檄天下——可这些贱民!"
老太监抬头时,看见天子玄色袍角在微微发抖。那抹颤抖顺着蟠龙柱爬上藻井,震得承尘上的尘埃簌簌而落。
五更鼓响时,雪停了。张献忠拎着酒坛坐在焚毁的碑亭上,看士卒们用楠木椁板烤马肉。有个娃娃脸的新兵把玉带扣塞进嘴里咬,崩掉半颗门牙。
"大帅,找到个活口!"亲兵拖来个穿蟒袍的老头。张献忠认得这是守陵太监,三天前还带着官兵在十里堡抓"流寇"。
老头突然挣开束缚,枯枝似的手指向东方:"尔等可知这是大明龙脉所在!太祖皇帝在天上看着...啊!"
雁翎刀穿透胸腔时,血溅在残破的《御制皇陵碑》上。张献忠就着碑文擦刀,忽然放声大笑。笑声惊起寒鸦,扑棱棱掠过仍在冒烟的明楼。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一骑快马冲进朝阳门。守城兵卒看见驿卒背后插着三根染血雉翎,纷纷避让。马蹄铁在青石板上擦出火星,朝着紫禁城的方向狂奔而去。
义军刨了明皇室祖坟,熊熊大火烧毁了“皇觉寺”,这一举动震惊天下,也让明朝皇室颜面扫地。凤阳皇宫中的大小太监被俘虏,鼓吹乐器也成了义军的战利品。
然而,就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之时,义军内部却因分俘虏一事发生了争执。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两位义军的重要领袖,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二人结怨分裂。李自成一气之下,分军再次西走攻打洛阳,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就此分道扬镳。
《洛阳之战》
民军打洛阳,城固若金汤。
堡垒由中溃,时局造闯王。
……
与此同时,钦天监内,观星师们日夜观测天象,神色愈发凝重。其中一位资深观星师王钦,更是眉头紧锁,眼睛死死盯着夜空,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一夜,他如往常一样,借助浑天仪仔细观察着星空,突然,他手中的星图掉落,整个人呆立当场,仿佛被定住了一般。
代表大明国运的紫微帝星,竟在短短几个时辰内,光芒急剧暗淡,好似被一层浓厚的乌云悄然遮蔽,往昔的明亮与威严消失殆尽。王钦的手忍不住颤抖起来,额头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深知,这帝星的变化,预示着大明王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就在他还沉浸在震惊之中时,南方天空突然闪过一道亮光,王钦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那里。只见一颗原本黯淡无光的将星,刹那间耀眼夺目,其光芒甚至盖过了周边的星辰。这颗将星的突然崛起,与紫微帝星的黯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景正应了推背图那句谶语:
皇陵惊恸冢尘扬,风水残消帝运亡。
四海崩离烽火乱,十八子起定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