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夫妻双穿:从清朝废太子夫妻开始》最新章节。
作为女方的昌平长公主,也是乐见其成。
就连太子自己都不开口反对,天子就算是不愿意 ,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大家都同意 ,他唯一能明着拒绝的理由年龄相差太大,因为有前面一门刚定下的婚事在先,都不好再作为理由来反对了。
所以最后天子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同意了这一门亲事。
但是等家宴散了,他还是忍不住把长子叫过来斥责起来。
要说只做儿子看的话,长子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什么都听父母的,也是一个孝顺儿子。
儿子孝顺,有什么不好的?
可是作为太子,以未来的君王看,长子的问题就大了。
天子是越说越生气,都有些怀疑,他因为阻拦立幼弟梁王为皇太弟的事情,匆匆忙忙就把长子立为太子,究竟对不对。
长子的性格问题,他其实也不是不知道,是个好孩子。
不但对生母栗姬孝顺,对他这个父皇同样也很孝顺 ,就算是对其他人,也十分的宽厚仁义,从小就很照顾其他兄弟,没有什么坏心眼儿。
但是也正因为是个好孩子,反倒不适合做天子。
纯粹的一个好人坐在天子这个位置上,只会被各方势力生吞活剥了。
当初的惠帝,他的那个伯父,又何尝不是公认的好人。
就算做皇帝之前,也是历经艰难。
大汉还没有建立的时候,汉军遇上项羽所带的兵马仓惶而逃 ,为了减轻马车重量 ,可以让马车跑快一些,曾多次被他那位皇祖父踢下马车。
大汉建立以后 ,皇祖父觉得惠帝这个伯父为人太过于仁弱,不像自己,又宠爱戚夫人,对戚夫人所出之子如意十分疼爱,几次意欲易储。
最后在吕后想尽办法周旋下,惠帝没有被废,顺利登基为帝,却丝毫没有记恨戚夫人和如意,因为曾经受的苦难要报复。
在吕后想要害两人的时候,还想方设法的想要护着两人,甚至都到与如意同吃同住来保护他这一步了。
虽然也没能护住这些人,却也因为这些事情,与吕后母子反目,大病一场,后面就一直借酒消愁,最后抑郁而终。
只看这些事情,谁也不能否认惠帝是个好人?
曾经这样对他的人,他都会想方设法的护住,不是好人是什么?
可是他是个好人,就是个好皇帝了吗?
作为皇帝,连想护着一个人都护不住,唯一的办法还是同吃同住,免得被人暗害了,这种情况下还被人抓住空子把人害了,又何尝不是无能?
让人都想不到,他这个皇帝是怎么做的。
在发现自己的无能以后,又没有想办法改变这些,开始把权利夺回来,又自暴自弃起来。
最后导致自己抑郁而终,吕后当权,他们刘氏子弟处境艰难,横死的不在少数。
想到长子的性子,和惠帝这个伯父这么相似,天子就忍不住担心昔日吕后之祸会重演。
长子的性子,倒是不至于会容不下其他兄弟,可是以栗姬平时不饶人的性子,就不好说了。
但是以长子的性子,就算是不会愿意对其他兄弟怎么样,却也不一定能说服栗姬。
偏偏这个孩子又孝顺,不管有多不赞同栗姬的想法,也不可能明着把栗姬怎么样,只能为难自己。
栗姬容不下其他人,长子能容下,甚至还会想护着这些人,却没有这个本事改变,只能自己为难,事情不就会重演昔日吕后之祸?
而且情况说不定还要更糟,吕后尽管因为昔日受过不少苦楚,对于后宫其他妃嫔,以及这些妃嫔所处的孩子都不待见,但是终究还是有才能,不是没有本事的人。
在真的掌握大权以后,除了极力抬举吕家,还有女儿鲁元公主,以及对刘姓诸侯王十分苛刻以外,在其他事情上的处理上面,并没有多大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以在吕后没了,大家拨乱反正以后,天下依旧是四海升平,并没有出过什么太大的乱子。
栗姬在嫉妒、不容人上面,可以和吕后比肩,在其他事情上面,却没有能够妥善处理的本事。
真让栗姬坐上太后的位置,天子又太过于仁善,压制不住这位母亲,十有八九都得出大乱子。
不过虽然这样在想,也觉得自己立太子太草率了,可是已经立了,天子想的还是教导。
不说别的,至少不能什么事情都听栗姬这个生母的。
他和生母难道就没有母子情了 ,平时不也挺孝顺,可是小事情妥协也就算了,该坚持的地方还是得坚持,不能因为孝顺妥协。
胤礽不明白这些吗?肯定不可能不明白。
原主明不明白这个道理不好说,他却不可能不明白。
他明白栗姬是拖累,要是什么都听栗姬的话,天子对他肯定会失望。
但是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 ,改变在天子那里的印象,让天子明白他不是什么都听栗姬的话,这个事情其实可以慢慢来。
反倒是性子突然发生太大的变化,让原本听话的孩子,一下子变得完全不听话了, 不一定是好事。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重要的是,栗姬不管基于什么目的 ,现在要定下的是他和茉雅奇的婚事,他站出来反对什么?
这一次真要把这个事情搅黄了,再想找机会把这个亲事定下来的话,还不知道得多麻烦。
自然是顺水推舟的答应了,不但符合自己的想法,也符合原主一贯以来的性子,这样的做法最好。
不过现在面对天子的斥责 ,想着要慢慢改变性子,至少要改变在天子那里的印象。
胤礽还是说道:“父皇,你的意思,儿子都明白!只是儿子娶妻这个事情,说大也大,说小也小,顺着阿母的意思,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