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最新章节。
原文: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飡cān同“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功,宜须两审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描述的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高山与平原、盆地与丘陵,这些不同的地形决定了它们接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自然条件的不同,从而导致土地温度的差异。高山之巅,空气清新,气温较低;平原之地,气流平缓,气温相对较高。这种温度的差异不仅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分布,也深刻影响着动物的栖息习性和迁徙路线。
“物性刚柔,飡居亦异”则进一步探讨了生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它们的生理结构和习性各不相同,有的坚韧刚强,有的柔软灵活。这种“刚柔”的差异,使得生物在面对不同的生态环境时,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生存智慧。比如,沙漠中的骆驼,拥有坚硬的蹄子和储水的驼峰,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而热带雨林中的猴子,则以其灵活的身手和敏锐的感官,在林间穿梭自如,寻找食物。
“飡居亦异”,则是指生物在食物来源和居住选择上的差异。不同的生物,由于生理结构和习性的不同,它们对食物的需求和居住环境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有的生物以植物为食,生活在绿意盎然的森林中;有的则以肉食为主,出没于广袤的草原或茂密的丛林。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不仅丰富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
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文献,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哲学思想。首先,“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这里的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广泛询问各地的医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展现了对医学事业的深切关怀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医家对医学传承与教育的重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不仅是对当时医学实践的总结与提炼,更是为了启迪后世医者,帮助他们领悟医学的真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这种传承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临病之功,宜须两审也”,则强调了临床诊疗中的审慎态度与全面考虑。在面对疾病时,医者不仅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体征,还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病因、病机与治法,做到“两审”——即审慎地审查病情与治法,以确保诊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这种严谨的诊疗态度,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精髓所在。
原文: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伤寒”这一病症的论述颇为丰富且深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里的“伤寒”并非现代医学中所指的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而是中医对一类外感病症的统称,主要指的是人体感受寒邪后所引发的系列病理变化。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对于外感寒邪后病理变化的基本认识。中医认为,寒邪侵袭人体后,若正气不虚,则寒邪可化为热邪,表现出热症的症状,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和驱邪外出的能力,当寒邪侵入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将寒邪转化为热邪,并试图将其排出体外。因此,即使热势较盛,只要正气尚足,病情虽有起伏,但通常不会危及生命。
然而,“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这句话则进一步强调了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不良的情况。所谓“两感于寒”,指的是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或寒邪直接侵袭人体深层(如少阴经),导致病情复杂且严重。这种情况下,由于正气严重受损,机体驱邪外出的能力大大减弱,病情往往呈现出危重态势,治疗难度极大,愈后往往不佳。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这些论述,是基于古代医学家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局限性。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诊疗服务。
总之,中医对于“伤寒”病症的论述,既体现了古人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今天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面对疾病时,我们应保持敬畏之心,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