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第1章 辨脉法(1) 脉诊精髓:阴脉与阳脉(1/1)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最新章节。

原文: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在探讨中医脉学中的“脉有阴阳”这一深刻命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不仅仅是脉象特征的简单分类,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在脉诊领域的具体体现。

当我们说“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其实是在描述一系列具有阳性特质的脉象。这些脉象之所以被归为阳,是因为它们共同反映了人体内正气充盛、气血运行有力、或正气抗邪于外的状态。

“脉大”这一脉象特征,“如同江河之水浩荡奔流”真是形象生动,让人不禁联想到那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象。在中医脉学中,脉大确实被视为体内气血充盈、正气旺盛的直接体现,它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血脉中奔腾不息,彰显着生命的活力与生机。

具体来说,脉大不仅仅是指脉象的宽度或幅度增大,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出的气血运行状态。当人体正气充足,气血运行顺畅时,脉象自然会显得宽大而有力,如同江河之水在宽广的河道中自由流淌,无拘无束,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正气是人体抵抗病邪、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因此,脉大这一脉象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人体正气旺盛,能够抵御外界病邪的侵袭,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当然,也需要注意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激烈时,也可能出现脉大的情况,但此时脉象往往还会伴有其他异常表现,需要综合判断。

脉浮,是轻触即得,如同春日柳絮随风轻扬”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温柔和煦的春日之中。在中医脉学中,“浮”脉如同春日里轻盈飘扬的柳絮,轻轻一触便能感知其存在,它常见于外感表证之中,是正气向外抗邪的生动体现。

具体来说,“浮”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外感病邪侵袭人体肌表,正气立即调动起来,聚集于体表以抗御外邪。此时,气血趋向于表,脉象便显得浮浅而易于触及,正如春日里的柳絮,虽轻却随风而起,无处不在。这种脉象的出现,不仅表明了病邪在表,更显示了正气尚强,有能力与外邪进行抗争,因此同样具有阳性特征。

当然,在临床实践中,“浮”脉的具体表现可能因病情轻重、体质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浮”脉虽多见于外感表证,但并非绝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体内阳气浮越、阴不敛阳等病理状态。

当我们谈及“数脉”这一脉象特征时,“如同夏日蝉鸣声声急促”真是贴切至极,让人瞬间就能感受到那种热烈而急促的节奏感。在中医脉学中,“数”脉确实以其快速有力的特点,成为了体内热盛或正气抗邪激烈斗争的直观反映,稳稳地坐实了阳脉的宝座。

具体来说,“数”脉的脉搏跳动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每一次跳动都显得那么有力而坚定,就像是夏日午后不知疲倦的蝉鸣,虽然声声急促,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不屈。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体内有热邪作祟,正气正与之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热邪炽盛,迫使血液流动加速,以期通过增加散热来平衡体温;而正气则不甘示弱,奋力抗争,试图将病邪驱逐出境。因此,“数”脉不仅反映了病情的紧迫性,也彰显了正气的顽强与不屈。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数”脉并非总是与热盛或正气抗邪的激烈斗争直接相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心阳虚脱、气血虚脱等危重病症中,由于正气极度虚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脉运行秩序,也可能出现脉象急促而数的情况。但此时的“数”脉往往伴随着其他危重脉象和症状的出现,需要临床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在探讨中医脉学中的“动”脉时,“如同风中的旗帜猎猎作响”真是别出心裁,让人仿佛能亲眼见到那旗帜在风中摇曳生姿的生动场景。“动”脉以其独特的波动性和不循常规的特点,成为了阳脉家族中一位特立独行的成员。

“动”脉之所以得名,正是因为其脉象波动明显,不似寻常脉象那般平稳有序。它如同风中的旗帜,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高高飘扬,时而低低垂下,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与秩序,即“虽动而不乱”。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反映了体内气血运行的不稳定状态,可能是由于正气与病邪之间的激烈斗争,也可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受阻等原因所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动”脉并非全然是病理性的表现。在某些情况下,如孕妇因胎儿生长而气血旺盛时,也可能出现脉象稍动而不乱的情况,这是生理性的正常变化,无需过于担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动”脉的辨识和分析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生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脉象观察,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史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同时,还需要注意区分“动”脉与其他类似脉象的异同点,如“滑”脉也表现为脉象流利、如珠走盘的特点,但“滑”脉的波动相对较为平稳有序,不如“动”脉那般明显和剧烈。

“滑”脉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医者的目光。当提到“滑”脉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如珠滚玉盘”的生动画面,那流畅的脉象,确实与这一描述不谋而合。

“滑”脉,顾名思义,就是脉象往来流利,如同珠子在光滑的玉盘上滚动一般,没有丝毫的滞涩与阻碍。这种脉象多见于痰湿、食积等实证之中,是体内气血运行顺畅、正气充沛的直接体现。在中医看来,正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力量,而气血则是正气的重要载体。当气血运行顺畅时,脉象自然也会显得流利而有力,这正是“滑”脉成为阳脉的重要原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滑”脉虽为阳脉,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病理机制却可能复杂多变。例如,在痰湿内盛的情况下,“滑”脉往往伴随着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出现,这是由于痰湿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所致。而在食积停滞的情况下,“滑”脉则可能伴随着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症状出现,这是由于食物积滞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所致。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滑”脉并非只出现在实证之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孕妇因气血充盛、滋养胎儿而出现的脉象滑利,也属于生理性的“滑”脉范畴。此时,“滑”脉不仅不是病态的表现,反而是孕妇身体健康、气血旺盛的象征。

接着我们来看阴脉。“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象确实常被归类为阴脉的范畴,它们各自反映了不同的体质状态和可能的病理变化。

脉沉,这一中医脉象特征,描述的是脉象按之较深,需重按始得,轻取则不易察觉的现象。在中医理论中,脉沉往往与多种病理状态或体质特点相关联,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意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脉沉可能反映了体内气血的运行状态或脏腑的功能变化。具体来说,脉沉可能表示正气不足,机体功能低下,气血难以充盈于表,故脉象深沉。此外,脉沉还可能与寒邪内伏、阳气内郁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象显得深沉有力。

值得注意的是,脉沉并非全然是病理性的。在某些健康人或特定体质的人群中,脉象也可能呈现为沉脉。例如,一些体型偏胖、肌肉发达或阳气偏盛的人,其脉象可能较为深沉,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存在病理状态。

脉涩,这一中医脉象术语,形象地描绘了脉象往来艰涩不畅,仿佛轻刀刮竹般的感受。在中医理论中,脉涩往往被视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种外在表现。

具体来说,脉涩反映了多种身体状况。一方面,它可能意味着精伤血少,即体内的精血有所亏损,无法顺畅地在脉管中运行。另一方面,脉涩也可能与气滞血瘀有关,即气血在体内的流动受到了阻碍,形成了淤滞。这些状况多见于血瘀证、精亏血少证等中医证候中。

脉弱,这一中医脉象特征,描述的是脉象柔软而沉细,如同轻柔的羽毛般,需要稍微用力按压才能感受到其跳动,而轻轻一抬手则几乎察觉不到。这种脉象,在中医理论中,往往被视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的征象。

具体来说,脉弱可能意味着体内的气血储备不足,无法为脉管提供充足的充盈力量,导致脉象显得柔软而无力。同时,阳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其衰微也会进一步加剧脉象的柔弱表现。在中医临床上,脉弱多见于虚证、寒证等证候中,这些证候往往伴随着体力下降、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症状。

脉弦,这一中医脉象特征,形象地描绘了脉象端直而长,如同按在紧绷的琴弦上一般的感觉。在中医理论中,脉弦往往与多种病理状态相关联,是气机不畅、肝失疏泄的重要表现。

具体来说,脉弦多见于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等病理状况。在肝胆病中,脉弦反映了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的病理变化;在痛证中,脉弦则可能意味着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而在痰饮和疟疾等病证中,脉弦也常作为重要的脉象特征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脉弦并非全然是病理性的。在某些老年健康者中,由于年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脉象也可能呈现出弦脉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存在病理性的气机不畅或肝失疏泄。

脉微,这一中医脉象特征,描述的是脉象极其细微且柔软,按之仿佛欲绝,若有若无,如同风中残烛般微弱。在中医理论中,脉微是阳气衰微、气血大虚的极端表现,往往预示着患者处于阳气暴脱、气血虚衰的危重病证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具体来说,脉微反映了体内阳气和气血的极度匮乏。阳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其衰微会导致机体功能下降,脉象随之变得微弱无力。同时,气血作为滋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虚衰也会进一步加剧脉象的微弱表现。在危重病证中,脉微常作为病情恶化的重要指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脉微并非仅见于危重病证。在某些慢性疾病或长期消耗性疾病中,患者由于长期的气血亏虚和阳气不足,也可能出现脉微的脉象特征。然而,这些情况下的脉微往往伴随着其他的症状和体征,如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需要综合判断。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脉微的治疗需要注重温阳益气、养血扶正。通过温补阳气、滋养气血的方法,可以逐渐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改善脉象的微弱表现。然而,由于脉微多见于危重病证,因此在实际治疗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五种脉象,虽然都被归为阴脉,但各自所反映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意义却有所不同。中医通过细致入微的脉象观察,能够洞察人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当然,中医的诊断并非仅凭脉象一项,而是需要综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面对具体的健康问题时,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以获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疗建议。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在中医理论中,是对于脉象与病情预后之间深刻关系的精炼概括。它不仅仅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病情智慧的体现。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阴病”和“阳病”大致指的是什么。在中医看来,疾病可以根据其性质、病位、病因等多方面因素分为阴阳两大类。阴病多指体内正气不足、功能低下、病邪内陷的病症,如寒证、虚证等;而阳病则往往表现为正气亢奋、功能亢进、病邪在表的病症,如热证、实证等。

接下来,我们再看脉象。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能够直接反映人体内气血的运行状态、正邪的斗争态势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情况。阳脉如前所述,多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等特征,是正气充盛、气血运行有力的体现;而阴脉则相对沉、迟、细、弱,反映了正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的状态。

那么,“凡阴病见阳脉者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阴病(如虚寒之证)的情况下,如果脉象呈现出阳脉的特征,即正气尚存且有力,能够与病邪进行抗争,那么这样的病情就有望得到好转,甚至康复。这是因为正气是人体抵抗病邪、恢复健康的关键所在,只要正气不衰,就有战胜病邪的可能。

反之,“阳病见阴脉者死”则是指在阳病(如实热之证)的情况下,如果脉象突然转变为阴脉的特征,即正气迅速衰退、无力抗争病邪,那么这样的病情往往预示着凶险的预后。因为此时病邪已经占据上风,正气难以抵挡,病情很容易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当然,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的定律,它只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但无论如何,它都强调了脉象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正气在疾病康复中的关键作用。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夺妻
夺妻
隐婚努力备孕三年,孟晚溪终于怀孕,却发现他和别人有了孩子。她提出离婚遭到拒绝,想要复出工作却发现阻碍重重。原来这场婚姻他蓄谋已久,以婚姻为牢,折断她的羽翼,将她禁锢在自己身边。他病态又偏执在她耳边轻喃:“溪溪,这世上没有人比我更爱你,不要妄想逃离!”可他不知深爱的妻子早已有了他的孩子。电闪雷鸣的雨夜,当他奔向小三肚子里的孩子时,孟晚溪身下被鲜血浸湿。十八年的情分葬送于此,她彻底死心,决然离开。后
将满
醒水集
醒水集
个人琐事,都是当时有感而发的后来我就会忘记了,有些回头看自己都想笑
唐烦了
穿越祁同伟掌握绝对权力
穿越祁同伟掌握绝对权力
人民的名义+狂飙+无系统+不狗血手捧鲜花的祁同伟站在汉东大学的门口,这一次他决定不跪了。钟小艾的芳心暗许!李达康和梁璐的爱恨纠缠!一切都开始变的不一样………祁同伟的青云之路却是从烧砖开始…。不过祁同伟随带写了几部长篇小说。
最穷的小江
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
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
宋应知胎穿后,又重生了。上一世,宋应知胎穿到一户穷得叮当响的农户家,白天跟着家里的男人们下田,晚上睡在猪圈。十六岁时,为了给宋应知娶媳妇,奶奶做主把家里的猪给卖了,再把猪圈收拾干净做宋应知的新房……成了亲的宋应知更忙了,每天忙不完的农活,农闲又被奶奶赶到县城做短工。他彻底傻眼了,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过不下去的宋应知决定闹分家,结果被他爹他爷爷和族中长辈轮流指责谩骂殴打……吃一智长一智,宋
蒿菜
八零大佬绝嗣?好孕娇娇一胎双宝!
八零大佬绝嗣?好孕娇娇一胎双宝!
许长夏第一次见江耀时,厅堂之上,小姑娘肤白如雪,一双含烟带雾的动人杏眸能勾魂,江家一大家子看着她直抽凉气。唯独男人一身笔挺军装,浑身肃气,盯着她的眼神平淡冷漠毫无波澜。上一辈的救命之恩无以为报,江耀即将远赴战场生死未卜,双方长辈催促两人尽快订婚领证,许长夏含羞带怯点头应下。第二次见面,在订婚夜,许长夏在灯下等了江耀许久,他没进房。收拾好了睡下,困意刚来,男人却携着门外的凉风躺在了她身旁:“你和江
望南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