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九州民间志》最新章节。
朱元璋凑过去,见那字写得端正,虽说不算名家手笔,却也看得出下了功夫。他刚要开口,忽听旁边有人小声嘀咕:“那是张千户家的恶奴,仗着主子的势,在这街上白拿白抢惯了,没人敢惹。”
“慢着,”朱元璋故意提高嗓门,“这位小哥的字写得不错,多少银子,我买了。”恶奴斜眼瞅他:“你算哪根葱?这字大爷我要定了,识相的滚一边去。”说着伸手就推,朱元璋身边的亲兵刚要发作,被他悄悄拦住。
正僵持着,街角传来马蹄声,一个头戴乌纱的官员骑马过来,看见恶奴,赶紧下马作揖:“张千户今日也出来闲逛?”恶奴鼻子里哼了一声:“刘大人来得正好,这穷酸书生竟敢跟我要钱,你说该怎么治他?”
那刘大人刚要说话,朱元璋突然从怀里掏出块木牌,往恶奴眼前一亮——正是锦衣卫的腰牌。恶奴脸色大变,“扑通”跪下:“小的有眼不识泰山,求大人饶命!”书生愣住了,周围百姓也都窃窃私语。
朱元璋没理恶奴,转身对书生说:“你这字,我买了,多少银子?”书生忙说:“不敢收大人的钱,刚才多亏大人解围。”朱元璋笑了:“一码归一码,你的心血,该得的钱还是要拿。”说着掏出五两银子塞给他,又转头对刘大人说:“张千户家的奴才在街市上横行霸道,刘大人回头跟张千户说一声,好好管教管教,要是再让我看见,休怪我不客气。”
离开朱雀街,亲兵忍不住问:“陛下为何不直接治那恶奴的罪?”朱元璋叹口气:“张千户跟着咱打天下,有点功劳,可不能让他们仗着军功欺压百姓。先给点教训,要是再犯,严惩不贷。”走到城门口,看见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又停下,让亲兵把随身带的干粮分发给他们。有个老乞丐接过馒头,哆嗦着说:“谢青天大老爷,要是当今皇上能像您这么体恤百姓,咱老百姓就有活路了。”朱元璋听了,心里又是温暖又是沉重——他知道,这天下虽定,可离他心里的太平盛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御膳房里的“白玉汤”
洪武五年的冬天,宫里飘着雪,御膳房里却热气腾腾。马皇后正在指挥厨子炖萝卜豆腐汤,忽然听见外头有人喊:“陛下驾到!”朱元璋搓着双手进来,看见桌上摆着几个窝窝头,笑了:“皇后这是要给咱忆苦思甜呢?”
“可不是嘛,”马皇后盛了碗汤递给他,“记得当年在濠州,你受伤躲在破庙里,我给你送的就是萝卜汤,还有掺了麦麸的窝窝头。”朱元璋接过汤,喝了一口,忽然愣住了,眼神变得有些恍惚。
“想起当年的事了?”马皇后轻声问。朱元璋点点头:“那会儿咱饿了三天,你端来一碗汤,里面有萝卜、白菜,还有不知道啥野菜,你说这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咱喝着觉得比山珍海味还香,后来做了皇帝,让御膳房做,却总不是那个味儿。”
马皇后笑了:“傻老头子,当年哪有什么珍珠翡翠,不过是把能找到的菜叶子凑一块儿,汤里连油星子都没有。如今御膳房的厨子变着法儿地做精细,自然没了那股子烟火气。”她拿起窝窝头掰了一半,塞进朱元璋手里,“咱老两口啊,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要是天天山珍海味,就离老百姓远了。”
正说着,小太监进来通报:“启禀陛下,城外有个老妇人求见,说二十年前曾救过陛下。”朱元璋心里一动,忙让传进来。不多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被扶着进来,刚看见朱元璋,就哭着跪下:“陛下可还记得当年破庙里的事?”
朱元璋仔细一看,惊道:“你是当年给咱菜团子的那位大娘?”老妇人点点头:“当年小女被陛下送到善人村,后来被一户人家收养,如今也成了家。老身听说陛下做了皇帝,想着来看看,给陛下磕个头。”
朱元璋赶紧让人扶起她,看见她身上穿得单薄,忙让太监取来棉衣,又问:“家里可还有什么困难?”老妇人说:“托陛下的福,现在村里能吃饱饭了,就是老头子去年没了,剩下我一个人。”朱元璋想了想,对马皇后说:“把老人家接到宫里住些日子吧,让咱也尽尽孝心。”马皇后笑着点头:“正该如此,当年要不是大娘,咱重八说不定就饿死在路边了。”
夜里,朱元璋陪着老妇人在宫里散步,听她讲这些年的变迁。走到御花园,老妇人看着盛开的梅花,感叹:“真是托了陛下的福,咱们老百姓现在能过上安稳日子。”朱元璋却摇摇头:“该说谢谢的是咱,是你们这些老百姓,当年给了咱一口饭吃,让咱有了活下去的念头,也有了打天下的动力。”
回到寝宫,朱元璋看着案头的《孟子》,想起白天在朱雀街遇见的书生,想起城门口的乞丐,想起皇觉寺外的老妇人。他提笔在纸上写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写完搁笔,望着窗外的月光,忽然觉得,这万里江山,最重的不是皇权,而是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
六、皇陵前的“思乡泪”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到阔别多年的濠州,去给爹娘上坟。当年的破草房早已没了踪影,爹娘的坟前,青草萋萋。他穿着素服,跪在坟前,迟迟没有起身。随行的大臣们都知道,陛下极少流泪,可此刻,却看见他肩膀微微发抖。
“爹,娘,”朱元璋轻声说,“重八回来看你们了。当年你们走的时候,咱连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用草席裹着就埋了。如今咱做了皇帝,给你们修了皇陵,可你们却看不见了。”他伸手摸着坟头的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饥荒的年代,回到了爹娘临终前的破屋。
“还记得咱小时候放牛,偷了刘德家的牛煮着吃,”他忽然笑了,眼泪却落了下来,“那牛尾巴咱插在山缝里,骗刘德说牛钻进山里了。后来刘德把咱打得半死,是爹护着咱,跟刘德说好话。现在刘德也老了,咱没怪他,还赐了他良田,可爹你要是还在,该多好啊。”
马皇后站在他身后,也红了眼眶。她知道,在别人眼里,朱元璋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在她心里,他永远是那个跟她讲小时候趣事的重八,是那个在破庙里为她擦汗的汉子。
上完坟,朱元璋去看望当年的老邻居。有个跟他一起放过牛的老汉,如今已是满脸皱纹,看见他,哆嗦着要下跪,被他一把扶住:“老哥哥,咱当年一起偷牛的交情,可别这么生分。”老汉抹着泪说:“谁能想到,当年的放牛娃,如今成了天下之主。”
朱元璋在村里转了转,看见孩子们在村口玩耍,想起自己的童年,忽然喊住一个小男孩:“小子,想不想当皇帝?”小男孩吓得直往大人身后躲,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他笑着说:“别怕,咱就是问问。当年咱像你这么大,就想着能吃饱饭就行,哪敢想当皇帝啊。”
离开濠州前,朱元璋下了道圣旨:免除濠州百姓三年赋税。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忽然对身边的大臣说:“咱从这儿出去的时候,想着要让天下百姓不挨饿,如今咱做到了吗?”大臣们刚要奉承,他摆摆手:“别拿好话哄咱,咱知道,还有不少地方闹灾,还有百姓穿不暖、吃不饱。咱这皇帝啊,还得接着当,接着为老百姓操心。”
夕阳西下,朱元璋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跟当年那个离开家乡的少年的影子,渐渐重叠在一起。他知道,这一辈子,他都忘不掉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也忘不掉老百姓的苦——因为他自己,就是从苦堆里爬出来的皇帝,他的血管里,流着的是老百姓的血。
这些事儿啊,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朱元璋这一辈子,从放牛娃到皇帝,从要饭的小和尚到开国君主,他的趣闻里,藏着的是咱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是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或许严厉,或许暴躁,可心里头,始终装着咱老百姓。就像他说的:“咱做皇帝,不为别的,就为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这话啊,在咱心里,比任何传说都动人,比任何故事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