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签到:开局就只给1000万?》最新章节。
易家家庙,坐落在拆迁前的易店村的旧址,就在现在小区西北角,相隔几公里的距离,却仿若隔开了岁月的洪流,一头连接着当下的繁华,一头牵系着往昔的旧忆。
它稳稳地矗立在一片靠着山坡的平地上,占地约莫2亩有余,四周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小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可这座家庙却似一位遗世独立的长者,守望着这片土地,承载着易家近二十代人的悠悠过往。
据族谱记载,自从明初第一代祖先自晋省大槐树下迁徙自此地,历经六百多年风风雨雨,易家人在这扎根生活,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易家村人。
在易安六七岁时这里还是田间阡陌交错,农舍错落有致,鸡鸣犬吠之声此起彼伏。
易家的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春种秋收,繁衍生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烙印着易家的印记,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易家人的故事。
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步履蹒跚的老者,易店村见证了易家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变迁,那些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的时光,在田间劳作的身影,都成为了易家人心底最温暖、最珍贵的回忆。
十几年前,一场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浪潮席卷。
易安如今居住的小区以及周边的几个小区。
这片热闹繁华、充满生机的区域,便是在那时由镇上十几个村子拆迁后重新组合建成的。
易安一家无疑是幸运的,拆迁时因原本宅基地面积较大,他们在不同小区分到了3套面积各异的住房,还有2套几百平的门面。
其中一套,便是易安爸妈如今开超市的地方,另一套则租给了一家快餐店,位于另外一个小区门口旁边。
政府拆迁采取打散安置的方式,这使得原本分散在各个村子的村民汇聚到了同一个小区。
大家虽说来自不同的村落,但或多或少都沾亲带故,不是七大姑就是八大姨。
即便岁月流转,血缘关系渐渐疏远,可那骨子里的亲情纽带却如坚韧的丝线,打断骨头连着筋。
平日里,邻里间相互照应,哪家有个急事难事,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柳青青家也分得了好几套房子。
回溯到小时候,柳青青就像个小尾巴一样,特别喜欢黏着在姥姥家常住的易安一起玩耍。
后来拆迁,柳青青满心不舍与易安分开,缠着爸妈,幸运的是两家分到了门对门的小区,依旧能时常相伴。
易安妈妈柳蓝和柳青青爸爸柳西洲同属一个村子的同族同辈,虽说血缘关系已较为疏远,但两家都是和善之人,加上两个孩子情谊深厚,多年来相处得极为和谐,邻里之间十几年的感情,也不下于近亲。
在泉城这片土地上,家庙祭祖是一项极为重要且隆重的传统习俗,对于易店村的村民们来说,更是如此。
每年在家庙祭祖的时候,是一年中最为热闹、人也最齐的时候。
当春节的脚步临近,附近十几个小区的原易店村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纷纷赶来,齐聚于此。
家庙前的空地上,通常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摆放祭祀用的贡品。
庄严肃重的几个妇女同亲,则精心布置祭祀用的香案,她们将点燃的香烛小心翼翼地插在香炉里,袅袅青烟升腾而起,弥漫在空中,仿佛是连接着人间与祖先的纽带。
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响起,祭祖仪式就会在辈分最大、年岁最长的长辈带领下,众人井然有序地排列着。
在他的带领下,从家庙里排到家庙外,众人向家庙的方向进行庄严的磕头仪式。
无论你在外身价亿万,还是权倾一方,辈分不足,也只能排在后面。
每个人都双膝跪地,额头轻轻触地,动作缓慢而虔诚,心中默默诉说着对祖先的思念与感恩,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顺遂、子孙昌盛。
祭祖时鞭炮齐鸣,噼里啪啦的声响震耳欲聋,响彻整个家庙上空。
鞭炮的硝烟弥漫在空气中,与香烛的青烟交织在一起,将当下的热闹与往昔的回忆紧紧相连。
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喜悦的光芒,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祭祖的深刻意义,但这热闹的氛围却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与家族的凝聚力。
除了磕头祭祖,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那便是请各家各户的老祖宗们回家过年。
几位长辈手持写有祖先名字的牌位,神情庄重地将牌位请出,小心翼翼地捧着,仿佛捧着家族最珍贵的宝藏。
随后,众人跟随着长辈的步伐,缓缓向家中走去,一路上,大家都保持着安静与肃穆,生怕惊扰了祖先的安宁。
回到家中,长辈们将牌位供奉在专门的祭祀台上,摆放上丰盛的贡品,再次上香磕头,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与欢迎。
在泉城,或者说整个鲁省,祭祖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家族情感的凝聚。
它承载着人们对先辈的缅怀与感恩,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通过祭祖,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家族的历史与传承,感受先辈们的辛勤付出与智慧,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祭祖仪式结束后,大家并不会立刻散去,而是聚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
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回忆着过去的岁月,讲述着那些久远的故事与回忆。
年轻人们则互相交流着工作、生活中的趣事与八卦。
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分别一年的伙伴,又一年的相聚为将来的同宗之情增加更多的基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