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宋河山》最新章节。
两世为人,王棣对苏小妹的心思绝不至于一知半解。
这数年未见,懵懂孩童已长成青春少年。十六、七岁当如花季,若即若离恰是慕艾萌动的表现,少女情怀总是诗。
她的性子有着天府女子与生俱来的大气,但总有差赧甚至胆怯之时,譬如在他面前。
他对她是极有好感的,不算温柔,几近于后世女子的“霸道”,但反而让他心生亲近。毕竟,能体会到前生的依稀点滴,也是难得。
只是,他与她之间隔着一层纸,固然一捅就破,却谁也不捅。这感觉,很微妙,很奇特。
他自是不愿她出什么意外,让方腊那么指指点点,不太对劲。
一刻钟后,那边三个人分开。待方十三与另外那人离去后,王婆磨磨蹭蹭的跟在了队伍后头,过了一会儿脱离长队低头慢吞吞的向山上走去。
王棣目光闪动,见宗沐冲自己比划了个手势,暗暗缀在方十三二人身后跟了上去。
那个手势是“跟上去”的意思,呃,前世特种兵影视看多了,感觉特种手势很酷,便胡乱学了一通。在玩珠峰,两个精力充沛的少年没少研究这个,倒是自成系统了,且许下豪言壮志,日后若在军中,定要组建一支特种作战部队。
酉时末,宗沐返回,说了此前所见所闻。
是时,宗沐悄悄靠近,隐蔽在三丈开外,太近了容易暴露行踪。这距离不算近,而且王婆三人话声不大,很是谨慎,因而听的不是太全——
“莫紧张,咱们只是……做客,太守妹子……份量重……”
“对啊,摩尼教不害人……就放她回来……”
“城里人都说苏太守是好官……他妹子有甚用……”
“……当官的有哪个是好的……这狗官支持新政……捞了好处的……”
“……他妹子不相干的……”
“……咱们摩尼教乃是光明使者……还会做伤天害理的事不成……”
“…………”
“还有那琴清……敬酒不吃吃罚酒呀……”
“王婆……这事……大功一件……”
“对呀……教中头面人物了……你家大郎也脸上有光……”
“……只要想办法把那小娘子带出来,其余的不干你事……”
谈话到这结束,宗沐尾随方十三而去。一路上那两人并无言语,好几次或停顿或折绕试探有没有人跟踪,很是警觉。
宗沐不敢跟的太近,远远的缀着,直到见那二人进了北城一座宅子许久都没有出来,方返回凤凰山。
绑架?!
虽然宗沐复述的不太连贯,却很容易组织拼凑完整:方十三密谋绑架苏小妹。
我勒了个去,胆子够肥呀。不过也对,胆子不大也不敢“起义”呢。
呵呵,看来苏太守在杭州为官之路不怎么顺畅。不过,方十三说苏轼支持新政当然是不正确的。当然,苏学士对新政亦非全盘否定。
其实,苏轼在仁宗朝时就主张改革,但他不同意王安石的“激进”措施,因此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批判和抵制。
他曾连续三次上书神宗全面批评王安石新法,先在《议学校贡举状》中指出王安石的《贡举法》:“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唐室故事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考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接着,苏轼不顾“渎犯天威”之罪和王安石的打压,又连续两次《上神宗皇帝书》,全面抨击王安石新法的弊害。
他认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实际上是夺取原来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的权,另外任用一批新人来推行变法:“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求利之器也……故臣以为消谗嬺以召和气,复人心而安国本,则莫若罢制置三司条例司。”
《青苗法》就是政府放贷赚取高额利息。地方官吏为多放青苗钱以邀功,强迫借贷交息,百姓苦不堪言,必须立即取消《青苗法》;
《农田水利条约》只规定“功成则有赏,败事则无诛”,会让那些投机取巧的“浮浪奸人”肆无忌惮地从中牟取国库和人民的财富;
《雇役法》的弊端在于原来不负担差役的女户、未成丁户都要按定额的半数交纳役钱(即所谓“助役钱)会加重一般老百姓的负担,会使那些贪官污吏,“庸钱不除,差役仍旧,使天下怨毒”;
《均输法》“亏两税而取均输之利”的做法,不仅不能增加朝廷收入,相反为推行《均输法》而“设官置吏,簿书廪禄,为费已厚”,会增加国库的开支,加重百姓的负担。
其他,诸如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苏轼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之后,他又通过《上神宗皇帝书》、《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上文侍中论榷盐书》、《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招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等奏状表达了对新政的批判和担忧。
不愧是嘴炮苏老泉之子啊,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能是支持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