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故事三百六十五》最新章节。
忠言逆耳难在行
在汉东那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有个叫慧子的姑娘。这名字听起来文绉绉的,可在村里,大家都喊她“疯丫头慧子”。为啥叫这名儿呢?慧子打小就跟村里的男孩子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没一点姑娘家的文静样儿。
慧子家条件一般,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可慧子脑袋瓜灵得很,上学的时候成绩就拔尖儿,村里的教书先生总说这丫头将来准有大出息。高考那年,慧子信心满满,可命运好像跟她开了个玩笑,差那么几分,和大学失之交臂。慧子大哭了一场,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等第四天出来的时候,眼睛里多了股子倔强的光。
她跟爹妈说:“我不复读了,我要出去闯闯,这村里困不住我。”爹妈虽然心疼,可也知道这丫头的脾气,只能抹着眼泪点头。慧子收拾了个简单的包袱,揣着家里东拼西凑的一点钱,就这么踏上了外出的路。
第一站,慧子来到了南方的一个大城市。刚下火车,看着眼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慧子的眼睛都直了。可还没等她缓过神来,现实就给了她当头一棒。找工作四处碰壁,不是嫌她没经验,就是觉得她学历不够。慧子兜里的钱越来越少,晚上只能睡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和一群流浪的人挤在一起。有一回,一个大妈看她可怜,给了她一个馒头,慧子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眼泪止不住地流,心里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儿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慧子在一个小饭馆找到了洗碗的活儿。虽然又累又脏,工钱还少,但她干得格外卖力。饭馆老板看她机灵,慢慢开始让她帮忙点菜、招呼客人,慧子也趁机学了不少待人接物的本事。后来,饭馆老板转行做别的生意,看慧子是个可造之材,就把饭馆低价转让给了她。慧子接手后,起早贪黑地经营,把个小饭馆打理得红红火火。
没几年,慧子听说国外电商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她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动了起来。咬咬牙,卖掉饭馆,慧子奔赴新加坡。在新加坡,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慧子就拿着个电子词典,天天跟人比划着交流。为了弄懂电商运营的门道,她报了各种培训班,没日没夜地学习。刚开始做电商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当地市场,赔得底儿掉。但慧子哪肯认输,她仔细研究市场数据,一家一家地跑供应商,慢慢地,生意有了起色,还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再后来,慧子又瞅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机遇,转战汉东的省会城市,一头扎进了直播带货的热潮中。凭借自己在国外积累的经验和人脉,慧子的直播间很快就火了起来,她推荐的商品常常被抢购一空,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网名就叫“慧子”。
多年没回家,慧子心里其实一直惦记着汉东老家。每次在梦里,她都能看见村里那片熟悉的麦田,还有乡亲们憨厚的笑脸。有一次,慧子受邀回汉东参加一个电商行业的研讨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她心里那叫一个激动。
研讨会结束后,慧子回了趟老家村子。村里还是老样子,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孩子。晚上,儿时的闺蜜拉着她去喝酒,说是给她接风洗尘。酒桌上,慧子一下子就被那些繁文缛节给镇住了。主陪、副陪、二陪、三陪,敬酒的顺序那叫一个严格,鱼头鱼尾冲哪儿都有讲究,慧子差点就闹了笑话。喝着喝着,慧子发现女人们都在厨房忙活,做好饭了也不上桌,只能在旁边吃点剩菜。看着闺蜜忙里忙外,最后却只能站在角落里扒拉两口饭,慧子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回省会城市后,慧子在直播间里忍不住吐槽起老家的这些事儿。她讲汉东的民俗里那些让人头疼的“规矩”,说老家女人在传统习俗下受的委屈,还谈到家乡营商环境的问题,像办事效率低、个别干部吃拿卡要,好多好项目都被拖黄了。慧子本就是个直性子,心里有啥说啥,没想到,这番话就像一颗炸弹,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网上的声音跟炸开了锅似的,有支持她的,觉得她说出了大实话,是真心盼着家乡变好;也有反对她的,骂她忘本,胳膊肘往外拐,抹黑家乡。汉东的官媒很快就发声了,一篇文章把她定性为“汉东黑子”,她的几个社交账号也被封了。
慧子当时就傻眼了,坐在自己堆满货物的办公室里,看着网上的骂战,心里那叫一个委屈。这时候,手机响了,是她从小一起长大的铁哥们柱子打来的。柱子在电话那头扯着嗓子喊:“慧子,你咋回事啊!你那些话可把咱老家捅了个大娄子,现在村里都在议论你,说你发达了就不认咱这穷地方了。”
慧子气得直跺脚:“柱子,我哪是不认啊,我是真心希望咱老家能变好。你看看咱小时候,女孩子上学都难,出去做点小生意,那些当官的刁难起来没个完,这些不该改改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柱子叹了口气:“我懂你,可你知道,老一辈人观念难改,官媒一发话,大家都跟着骂,你现在咋办?”
慧子咬咬牙:“我不会就这么算了,我要写篇文章,把我心里真正的想法、我这些年在外面看到的、学到的,还有对家乡未来的建议都写出来,发给能管事的人看看,哪怕被骂,我也得试试。”
就在慧子埋头写文章的时候,汉东本地一位年轻的基层干部小辉,正为这事儿发愁。小辉刚大学毕业没几年,满怀热情回到家乡,想为这片土地做点实事。看到慧子引发的舆论风波,他心里清楚,那些被曝光的问题确实存在。他私下收集了很多资料,走访了不少企业和民众,准备写一份详实的报告递交给上级,希望能借这个契机推动改革。
小辉通过朋友联系上了慧子,两人在电话里一聊,发现彼此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决定联手,一个从内部推动政策调整,一个从外部持续发声,为汉东的改变而努力。
而在村子里,慧子的父母可愁坏了。老两口不明白,女儿在外头说了几句心里话,咋就惹出这么大的麻烦。村里人的指指点点让他们抬不起头,可看着女儿寄回来的照片,又知道她在外打拼不容易。
有一天,村里来了几个年轻人,是小辉组织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来宣传新的创业政策,鼓励年轻人回乡发展,也给村民们讲解男女平等、文明新风的理念。一开始,大家都半信半疑,可慢慢地,被他们的热情和真诚打动。
慧子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后,再次引发热议,不过这一次,有更多理性的声音出现,大家开始讨论如何真正改善汉东的营商环境、革除陋习。汉东官媒也意识到之前的做法有些仓促,重新组织调研,准备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又到了过年的时候,慧子再次回到家乡。村口的路已经修成了水泥路,村里多了几家新办的小工厂,孩子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嬉笑玩耍,女人们也能大大方方地坐在饭桌前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着这一幕,慧子眼眶湿润了,她知道,自己这一路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而在这片土地上,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正悄然拉开序幕……
慧子刚进村口,就被一群孩子围住了。“慧子姐姐,你回来啦!”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喊着,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慧子笑着从包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糖果分给孩子们,眼睛却不停地打量着村子的变化。
“慧子,你可算回来了。”柱子从人群中挤了过来,拍了拍慧子的肩膀。慧子抬头一看,柱子比以前结实了不少,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