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单于得知苏武的态度后,愈发想让他归降,于是将他囚禁在大窖之中,断绝饮食,试图用饥饿和寒冷迫使他屈服。
时值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苏武躺在冰冷的窖中,嚼着雪,和着毡毛一同咽下,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国家的忠诚,竟奇迹般地数日未死。
匈奴人得知此事后,惊叹不已,以为他有神灵庇佑。
单于无奈之下,下令将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让他放牧公羊,并宣称:“等公羊生了羊羔,就放你回汉朝。”
同时,将苏武与常惠等人分开,安置在不同的地方,试图瓦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信念。
北海,人迹罕至,冰天雪地,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苏武望着眼前的景象,紧紧握着手中的汉节,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回归汉朝,不辱使命。
匈奴断绝了他的食物供应,他便在荒野中挖掘野鼠洞,寻找草籽充饥。
白天,他拄着汉节牧羊,汉节成为他唯一的陪伴;夜晚,他抱着汉节入眠,仿佛能感受到来自汉朝的温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汉节上的旄牛尾毛逐渐脱落,但苏武对汉朝的忠诚,却如同磐石般坚定不移。
就这样,五年漫长的时光悄然过去。
一天,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到北海打猎,看到苏武熟练地编织渔网、修理弓弩,心中十分钦佩。
于靬王不仅送给他衣物、食物和牲畜,还时常与他交谈,听他讲述汉朝的风土人情。
在于靬王的照顾下,苏武的生活稍有改善,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
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于靬王因病去世,他的部众纷纷离去。
不久,丁零人趁乱盗走了苏武的牛羊,他再次陷入了困境,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得知苏武被扣留,派李陵率军攻打匈奴。
李陵孤军深入,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主力,经过数日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最终在匈奴的威逼利诱下投降。
单于派李陵前往北海劝降苏武。
李陵与苏武曾同为侍中,在长安时交情深厚。
李陵摆下酒宴,与苏武相对而坐,感慨地说:“单于知道我与你情谊深厚,特命我来劝你。你终究无法回到汉朝,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的信义又有谁能看到呢?你的大哥苏嘉,因扶辇触柱,被定为大不敬之罪,自刎而死;弟弟孺卿因追捕不力,畏罪服毒自尽。我离开长安时,你的母亲已去世,你的妻子也改嫁他人。家中只剩下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如今生死不明。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何必如此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也痛苦万分,觉得对不起汉朝。但如今看来,皇上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而被灭族的数不胜数。你还在为谁守节呢?”
苏武听完,眼中含泪,却坚定地说:“我苏武父子无功无德,全靠皇上栽培,才能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三人也成为皇上的亲近之臣。我们一直想为朝廷肝脑涂地。如今有机会报效国家,即便遭受极刑,我也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毫无怨言。请你不要再劝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数日,仍不死心,再次劝说。苏武斩钉截铁地说:“我早已将自己视为死人。单于若一定要我投降,就请结束今日的酒宴,让我死在你面前!”
李陵见苏武心意已决,长叹道:“义士啊!我李陵与卫律的罪孽,上通于天!”
说罢,泪湿衣襟,与苏武告别。
此后,李陵又到北海,告诉苏武汉武帝驾崩的消息。
苏武听闻,如遭雷击,面向南方,号啕大哭,直至吐血。
此后数月,他每天早晚都对着南方哭吊,表达对先帝的哀思和忠诚。
汉昭帝即位后,汉朝与匈奴达成和议,汉廷要求匈奴释放苏武等人。
匈奴却谎称苏武已死,企图隐瞒事实。
后来,常惠买通匈奴看守,在夜晚见到汉使,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详细告知。
汉使心生一计,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射得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写着苏武等人在北海。”
单于大惊,以为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上天,只得承认苏武还活着,并同意放他回国。
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踏上了归汉的旅程。
他离开匈奴时,已白发苍苍,手中的汉节虽光秃秃的,但他的精神却依然矍铄。
长安百姓听闻苏武归来,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
望着白发苍苍的苏武,手持那根象征着使命与忠诚的汉节,众人无不为之动容,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敬佩的泪光。
回到长安后,苏武奉命前往武帝园庙拜谒,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汉昭帝封他为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苏武。
次年,上官桀父子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参与其中,苏武因此被牵连罢官,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汉昭帝驾崩后,苏武参与谋立汉宣帝,因功复官为右曹典属国,并获赐爵关内侯,封邑三百户。
此时的苏武,虽年事已高,但仍心系国家,将所得赏赐全部赠与兄弟和故旧,自己家中不留余财,保持着清廉的品质。
公元前60年,苏武病逝,享年八十有余。
甘露三年,匈奴单于入朝觐见,汉宣帝为表彰苏武的功绩,将他的画像与霍光等名臣一同悬挂于麒麟阁,供后人敬仰。
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坚守,其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激励着后世无数人为国奉献,坚守正道。
在岁月的流转中,苏武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忠诚与坚韧的象征,永载史册,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