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终于为重耳制定出了一套既能维护自身尊严,又能令楚成王对重耳刮目相看的精妙回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重耳在外流亡整整一十九载。
这漫长的岁月里,他饱经风霜,历经磨难,但始终怀揣着回国复位的坚定信念。
终于,在秦国的大力协助之下,重耳得以重返晋国,并顺利地登上了国君之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伊始,便着手对那些曾经与他一同患难、不离不弃的臣子们论功行赏。
一时间,朝堂之上喜气洋洋,众多跟随重耳流亡的大臣们皆因功勋卓着而获得了高官厚禄以及大片的良田美宅。
他们欢天喜地,感恩戴德,纷纷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没有白费。
然而,在这一片热闹景象之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那便是介子推。
对于这些丰厚赏赐,介子推竟然视若无睹,丝毫提不起半点兴趣来。
原来,在介子推心中,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地追随重耳四处漂泊流浪,并非贪图荣华富贵或者个人名利,而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黎民苍生的高度责任感。
如今,看到晋文公成功即位,晋国即将迎来安定繁荣的新局面,介子推感到由衷的欣慰。
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至此已经圆满完成。
就在那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在繁华都城中那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时,介子推默默地开始收拾起自己简单的行囊。
他的动作轻缓而有序,仿佛生怕惊醒了这座还沉浸在梦乡中的城市。
年迈的母亲坐在一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舍,但更多的却是对儿子决定的支持和理解。
她轻轻地帮介子推整理着衣物,嘴里念叨着一些关切的话语。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
介子推背起行囊,搀扶着母亲缓缓走出家门。
他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巷前行,身后留下一串长长的影子。
出了城门,介子推回首望了一眼那曾经熟悉的都城,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但他没有过多留恋,毅然转身踏上了前往绵山的道路。
经过数日的跋涉,介子推和母亲终于来到了绵山脚下。
这里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山间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溪流,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介子推深深地吸了一口这清新的空气,脸上浮现出一抹满足的笑容。
在绵山深处,介子推找到了一处幽静之地,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
屋前开垦出几亩薄田,他便靠着辛勤耕耘这些田地来维持母子二人的生计。
每天清晨,太阳还未升起,介子推就已经扛着锄头走进田间劳作;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将整个山谷染成金黄色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然而,尽管生活艰苦,介子推却从未抱怨过。
因为每当他结束一天的劳作,回到茅屋看到母亲慈祥的面容,听到她关切的问候,所有的劳累都会瞬间消散。
闲暇时光里,他会陪着母亲在山林间漫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有时,他们也会静静地坐在茅屋中,介子推手捧一卷书籍轻声诵读,母亲则在一旁微笑聆听,那温馨的场景让人感到无比幸福。
就这样,介子推和母亲在绵山中过上了宁静而淡泊的生活。
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他们的心变得愈发纯净和平静。
晋文公起初并未注意到介子推的离去,待论功行赏完毕,才发现介子推竟不在受赏之列。
他想起介子推在流亡途中的种种恩情,心中懊悔不已,立刻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早已隐居绵山,深居简出,难以寻觅。
晋文公怀着沉重而急切的心情,亲率众人踏上了前往绵山之路。
这座山峦高耸入云,森林茂密得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山路蜿蜒曲折、崎岖难行。
尽管如此,晋文公毫不气馁,一心想要寻到介子推,说服他走出山林。
然而,经过数日艰苦的搜寻,他们始终未能发现介子推的半点踪迹。
正当晋文公感到焦虑不安之时,一个人向他提出了一条看似可行的计策:“主公,我们不妨放火烧山!三面点燃火焰,只留下一面出口。这样一来,介子推顾及母亲的安全,必定会从那唯一的生路出山来见您。”
晋文公听罢,心中虽有不忍,但想到或许这是找到介子推的最后一线希望,便无奈地点头同意了这个提议。
刹那间,烈火如猛兽般席卷而来,迅速蔓延至整座绵山。
火势凶猛异常,浓烟滚滚直冲云霄,仿佛要将这片山林彻底吞没。
可是,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介子推竟是那般坚定不屈。
哪怕面临生死抉择,他宁愿舍弃生命,也绝不违背自己的信念而出山。
于是,他背起年迈的母亲,匆匆躲进了山中一处隐蔽的洞穴之中。
无情的大火步步紧逼,逐渐逼近他们藏身之所。
终于,大火无情地吞噬了一切。当火舌渐渐平息之后,晋文公心急如焚地上山寻找。
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如刀绞——介子推与他的母亲紧紧相拥着,倚靠在一棵已被烧得焦黑的柳树旁,已然失去了生机。
晋文公望着这一幕,悲痛欲绝,泪水夺眶而出。
他深知,正是因为自己错误的决定,才导致了这场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
从此往后,晋文公每每想起此事,内心便充满了无尽的懊悔,这份悔恨伴随了他的一生。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规定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全国上下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晋文公前往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竟死而复生,长出嫩绿的新枝。
他折下柳枝,编了一个柳圈戴在头上,以表思念之情。
此后,人们在寒食节时,也纷纷效仿晋文公,折柳插门,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他的忠诚、高洁和淡泊名利,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
每当寒食节来临,人们在缅怀介子推的同时,也会从他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本心,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