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月的疤痕》最新章节。
下午关曼和她家的小犬登上一辆大卡车,要出发去大山沟基地农场和送行的同志们说再见。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工程师双手把住这大卡车的护栏,几乎哭昏过去,大家都好言相劝,那女工程师的丈夫听说是空军的一位干部,被于主任使阴招给拆散了,据说放在那男的面前有两条,第一条就把材料送到他的单位,让他在单位呆不下去。第二条,离婚!那个男的为了自保,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前几天才和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把一双儿女也带走了,那个女工程师看着关曼想着自己的家庭哭的是死去活来。当天夜里就卧轨自杀,含恨而去。
到了农场大山沟,许多基地的工程师,老专家都在那里接受改造,成刚到农场的第一天,那个农场的主任不让成纲休息一下就立该派他到大粪池去挑大粪。关曼一身雪白的连衣裙,蹬着米黄色的高跟鞋,举着一架闪光照相机,是左一张,右一张咔咔闪的亮,给光着大膀子,穿着小裤头,光着大脚丫子,担着一挑大粪,他家的小犬照着相。还一边指挥着让他小犬摆着什么优雅的姿势,让那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在一旁挑着大粪合着影,主任一看,赶紧过来问,“这是干啥!照啥相?”
关曼笑呵呵嚷嚷说要把这些相片邮到英国去,登在英国的报纸,杂志上让外国朋友看看自己的丈夫在建设自己的国家,欢乐地劳动着,让外国朋友瞧瞧这些上了年纪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人老心不老,为祖国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战斗在农业第一线,种庄稼挑大粪,“哈哈,我们家的成刚这下可要在英国出大名了,“主任一听什么要登在外国的报纸刊物上,立马吓掉了半条命,又是摆手又是摇头,“别照了!别照了!“让成刚和那些正在挑大粪的老专家们立刻收工,然后把关曼叫到一边,态度和蔼地说着,意思是不让他们再干这个工作,好吧?就不用照什么相,好吧。关曼马上明白这个意思,吵吵嚷嚷的“不照啦!不照啦!明天干点别的工作再照相,好吧?“笑嘻嘻的看着鼻尖尽是汗珠子的主任,主任心里话,干什么干?只要不照相就行。
回到家关曼看见他家小犬老远就捂着鼻子,“快用香皂好好洗洗!““洗过啦。“他家小犬瓮声瓮气的回答。关曼用两手指拎着他家小犬的耳朵拖到水井旁,“不行,太臭,赶快洗洗。“食堂的高粱米饭太硬,那菜给猪,猪都不吃,关曼一口都咽不下去,那小虫子太多了,地下爬着,空中飞着,衣服上,头发上,甚至被窝里都有,这间泥墙的小屋屁大点地方才能放一张床,连个窗户都没有,泥地坑坑洼洼又潮又湿,头顶的瓦稀稀落落,几乎都能看到外面的星星,这要是下雨,这里可就是个水帘洞。
那个门板也就是几块破木板子,不用踢,不用踹,只要稍微一用力就四分五裂,就是那种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那种破门,这是人待的地方吗?关曼心想可不能在这个地方待下去,不能让自己家的小犬在这里窝着。来的时候她在车上就看见,路旁不远处离农场不远的地方有一道道的铁丝网,小犬告诉他那是一个军事禁区,是一个弹药库,有一个坑道,这个农场他以前来过好几回。关曼心里有了主意,换了一身大红色的连衣裙,头戴软沿遮阳帽,登一双高腰靴子,拿着闪光照相机登上农场边上的小山丘。
小山丘下,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对面是一条沙石公路,公路再过去四五排松树带,过了松树带就是间隔十多米,两排铁丝网,网上还挂着不少的铃铛,铁丝网在往里是两三米宽的壕沟里面满满一下子发绿的水,大门口修着岗楼进进出出的汽车都停下来接受检查,关曼站在小山坡上,远远的看见一有汽车出入就“咔哧!咔哧!“闪着光亮,一有队伍在那巡逻就“咔哧!咔哧!“闪着亮,一下子引起军事禁区的注意。
一个电话打过来,那个主任吓得魂飞天外,这个洋女人不照挑大粪的,去照军事禁区了,急急忙忙带着几个人气喘吁吁攀上小山坡找到关曼,累的他上气不接下气,“姑奶奶哟,你在这儿搞什么鬼?““没搞什么鬼呀?“关曼满面笑容,举着手中的照相机,嚷嚷道,“祖国山河太美了,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我要把这人间天堂都拍下来到英国去,登在英国的报刊杂志上,让外国朋友都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关曼比比划划,夸张的嚷嚷着,那个主任一听吓个半死,这真是要了血命。“别照啦!别照啦!“你爱到哪去就到哪去吧,别在这里待着。“
关曼一听,那可好正合我意,“是你说的?“那主任恨不得让这个净给自己添麻烦的外国女人马上滚蛋,立马在眼前消失,“我说的!是我说的!”关曼趁火打铁,绝不给这个主任有一点反悔的机会,“那我们就回北京去,好吧?“”爱哪去就哪去!“主任没好气的回答。关曼步步紧逼,“那就请阁下出具证明,写个介绍信,好吧?”只要她在眼前消失,死到哪都行。回到办公室,主任三下两下开了证明,批准关曼和他家小犬回基地回北京。
关曼拿着回北京的证明,回家看见她家小犬一指自己红扑扑的脸颊,“慰问一下亲爱的。“他家小犬瞪着大眼睛,看着兴奋异常的娇妻,关曼把手中的证明递给小犬,把经过说了一遍,她家小犬大吼一声,“万岁!“抱着他家的娇妻就亲了十几下,夸关曼了不起,招多的很,“别夸我还是公爹有远见,想当年拦着没让自己改换国籍,“关曼低头打理的行装,“回北京看儿子去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