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最新章节。
他出身“耕读传家”的湘阴左氏家族,曾祖父左逢圣灾年典当衣物施粥救济饥民,祖父左人锦设立“族仓”制度应对荒年,家族传统使他对民生疾苦格外关注。
他自幼研习儒家经典,推崇“民为邦本”理念,认为“天下糜烂,需以民生为急”,这成为其执政核心理念。
任浙江巡抚时,面对战乱后的饥荒,他刊发救荒办法,匀拨钱米赈济灾民,还动员军队开垦荒地,招徕邻省农民恢复生产。
西北平叛期间,对因战乱流离的难民“资遣回籍”,发放赈粮、耕牛和种子,助其重建家园。
妥善安置从沙俄控制下归来的吐尔扈特族人,发放抚恤银两、羊种和生产工具,确保他们“无冻馁之虞”。
除具体举措外,还有赋税改革。
在湖南主持地丁漕粮改革时,他提出“以减为增”原则,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地方豪强对赋税的操纵。
西北治理中,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垦荒,恢复因战乱荒废的农田。
还有政策扶持。
他强调“水利为农业之本”,在陕甘地区兴修水利工程,如修复宁夏唐徕渠,提升农田灌溉能力;推广桑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拓宽农民生计来源。
他做这些的出发点,当然是传统士大夫家国天下的情怀,以及维护清廷统治,比如通过赈灾防止民变。
但客观上改善了部分农民处境,这也是事实。
当然,这不妨碍他镇压陕甘回民时手段严酷。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好人”“坏蛋”叙事模式,不适合成年人的世界。
何况“黑白”概念,每个时代理解和定义不同。
不过梁启超评价他“用兵不忘恤民”,《清史稿》称其“所至之处,必以民生为念”,大体还算公允。
他的举措为西北边疆稳定和战后重建奠定基础,至今在新疆、甘肃等地仍留存水利、屯田等遗产。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忽视其所处社会环境、所受教育及当时社会价值观。
用评价者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去硬套古人,既不公允,甚至可谓耍流氓。
比如萧云骧后世在网上就看到有人评价岳飞愚忠,还长篇大论,看似头头是道,实则荒谬。
正因了解左宗棠这些性情,萧云骧才放心将相关草稿给他看,想听他的意见。
从后世资料分析,这人能沟通。
左宗棠看着萧云骧期待的眼神,叹了口气说:
“萧君,你那些方略初衷是为穷苦百姓谋条活路,这很好。”
“但是,你要消灭地主乡绅阶层,恕左某直言,做不到。”
“为何?”萧云骧来了兴致。
左宗棠略作思索。
“孔圣在《论语·泰伯篇》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自古以来,让百姓按规则行事就行,无需让他们明白其中道理。”
“你倒好,在注释里讲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
“他们听得懂吗?”左宗棠侃侃而谈。
萧云骧点头,问道:“还有么?”
左宗棠继续说道:
“通讯与交通的限制。就拿我们南面的秀山县来说,县府官员检查政策在地方上的落实情况,若要走遍每个乡镇,一趟差不多需要耗费一个月。”
“这怎么可能持久执行呢?”
“萧君,自古皇权不下县。非不欲,而是不能也。”
“你强要推行,不过是培养新一批的地主乡绅,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