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最新章节。
于是乎,喜欢和不喜欢的都给报社写信。
当天,《燕京日报》《燕京晚报》《燕京青年报》等本地报纸都收到了家长来信。
第三天的时候,这些报纸不约而同了刊载了对于《砸碎小猪》的评价,以及一部分读者来信。
《燕京日报》:“燕京作家胡为民新作《砸碎小猪》,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文章讲述了一个孩子与一只陶罐小猪存钱罐之间的故事。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充满了情感和人性化的描写。孩子对存钱罐“小白”的爱和保护,以及父亲的教育方式,都引发了笔者的共鸣。
小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传达了深刻的道理:通过努力获得的东西才会被珍惜,而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获得,更在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燕京晚报》:“《砸碎小猪》这一标题,让人联想到存钱罐碎裂的瞬间——硬币四溅、陶片散落,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往往藏着复杂的情感与隐喻。
无论是作为寓言、短篇小说,还是某种文化意象,“砸碎小猪”都可被解读为对储蓄、欲望、童年或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反思。”
《燕京青年报》:“近些年来,国内儿童文学日渐式微,优秀作品渐渐跟不上读者的需求。直到近日,童话故事《砸碎小猪》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作者是胡为民,发表过多部优秀作品,他不仅善于思考,并且善于观察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
父母教育是为了子女好,但特殊时刻,大人却无法理解孩子们的想法。《砸碎小猪》借由一个存钱罐发生的普普通通的故事,讲明白了新时代父母和子女的教育问题。”
除了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角度评价这篇小说,还有人从其他角度进行评价。
《文艺报》评论:“存钱罐的本质是延迟满足的象征:硬币一枚枚投入,却无法轻易取出,直至罐体碎裂。这种设计强迫储蓄者与欲望保持距离,将“积累”视为美德。
但“砸碎”的行为本身,却是一场对规训的反叛:储蓄是理性的自我约束,而砸碎罐子则是感性的爆发,如同打破道德枷锁,直面被压抑的冲动。”
某着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在发表的文章——《童年与成年:纯真的消逝》一文中指出,
“存钱罐常与童年记忆绑定,而“砸碎”可能象征成长的阵痛。
这种行为是童真的终结,孩子砸碎存钱罐,或许是为了购买心仪之物,但这一行为也宣告了天真储蓄逻辑的破产。儿童的世界不再有“存满即圆满”的简单承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复杂的情感。
同时,它也可以看作是暴力的启蒙。砸碎陶罐的暴力性,暗示着成长必经的撕裂感——我们必须打碎某些旧有的壳,才能触摸现实的粗粝。”
更有社会学评论家发表文章——《物质与精神:符号的异化》。
作者在文中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的角度,“存钱罐作为“物”,承载着超越实用功能的文化意义。
小猪存钱罐的可爱造型,让人将其视为“招财”的吉祥物,甚至产生情感依赖。砸碎它,如同摧毁一座微型神像,暴露物质崇拜的虚妄。
罐中硬币本是中性的交易工具,但在储蓄过程中被赋予“希望”“未来”等抽象价值。当罐体碎裂,硬币散落一地,它们重新变回冰冷的金属,提醒人们:符号的意义终究是人类的自己赋予的。”
在这些评论中,也夹杂着读者来信。
有赞扬的,比如:“读了《砸碎小猪》,让我重新审视起对孩子的教育。”
“以前对孩子的教育太粗暴,读了这篇童话后,我深觉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
“孩子很喜欢《砸碎小猪》,他说理解了父母赚钱的辛苦。”
“我家孩子自从看了这个童话故事后,嚷嚷着要帮父母干活。”
有赞扬,也有读者批评:
“这个故事教坏了小孩,以前我家孩子帮家里干活不求报酬,但他现在竟然敢跟父母要钱!”
“孩子和玩具交朋友太难让人理解!”
“我家的孩子给玩具起了名字,我们要动他的玩具,他还发火了!”
“小说教坏孩子,他今天把存钱罐放生了,还好我们及时发现,差点酿成大祸!”
报纸上这么多的评价,让《砸碎小猪》彻底破圈。
一开始是学生家长买的多,胡为民书迷也会买一份,但慢慢,这个群体逐渐扩大。
……
《新少年报》报社,编辑部。
“主编,好消息,第三期报纸三天时间全国卖了快八十万份,百万份已经在射程内了!”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增订,咱们要不要加印?”
编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将主编金纹围在中间。
金纹被吵得脑袋发晕,但他很开心。
因为这个销量,让他扬眉吐气,在老熟人面前也能挺直腰杆。
“加印,必须加印!”金纹挥手让编辑部安静下来后,又继续道:“从第三期发行到现在不过三天,证明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
一百万份只是开始,绝对不是结束。我们还有三四天时间,销量提高到一百五十万份也不是不可能!”
一番慷慨陈词后,他宣布决定,“我和社长商量过,决定先加印五十万份,然后根据订单,迅速发往各地!”
刚开始,给胡为民定格稿酬他还是顶着压力的。
现在看谁还敢说不值?
都是胡老师的功劳啊!
是他拯救了《新少年报》,也是他拯救了日渐消亡的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