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破碎的囚笼:逃离与重生》最新章节。
Z大的社团招新活动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三周举行。这一天,校园里的主干道两侧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每个社团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新生的注意。热情的学长学姐们挥舞着宣传单,或是展示着社团的成果,整个校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林小雨和刘小月一早就来到了社团招新的现场。她们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被这热闹的氛围所感染。
“你想加入什么社团?“刘小月边走边问。
林小雨的目光在各个摊位间扫过,最终停留在了一个相对简朴的展台前。那里没有花哨的装饰,只有整齐摆放的几本刊物和一块写着“文学社“的牌子。展台后坐着两位学长,一男一女,正在认真地与前来咨询的学生交谈。
“我想去看看文学社。“林小雨轻声说。
从小到大,写作一直是林小雨的慰藉。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文字是她唯一能够自由表达的方式。即使是在高中那样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她也从未放弃过写作的习惯。现在,她终于有机会加入一个专业的文学社团,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这个想法让她既兴奋又紧张。
走近文学社的摊位,林小雨注意到展台上摆放的是几本《Z大文学》校刊。她拿起一本翻阅,里面的文章水准之高令她惊讶——有深刻的社会观察,有细腻的情感描写,也有大胆的文学实验。这些作品让她感到敬畏,同时也点燃了她内心的渴望。
“有兴趣加入我们吗?“一个温和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林小雨抬头,看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女生正微笑着看她。女生约莫二十岁出头,齐肩的短发,眼神中透着锐利和智慧。
“我...我很喜欢写作。“林小雨有些紧张地回答。
“我是吴飞,文学社的社长,大三学生。“女生伸出手,“你叫什么名字?“
“林小雨,大一新生,新闻专业的。“林小雨轻轻握了握吴飞的手。
“新闻专业?那更好了。“吴飞的眼睛亮了起来,“我们文学社不仅需要创作小说诗歌的人,也需要会写评论和报道的成员。我们每月出版《Z大文学》,内容包括原创文学作品、书评、文化报道等。你有什么作品可以展示给我们看看吗?“
林小雨迟疑了一下,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这是我之前写的一些东西,不知道水平怎么样...“
吴飞接过笔记本,随意翻了几页,眼神越来越专注。她时而点头,时而轻轻“嗯“一声,林小雨在一旁紧张地等待着,心跳加速。
“写得很不错。“吴飞终于合上笔记本,递还给林小雨,“你有自己的风格,观察细腻,语言也很有特点。我们社团的面试是下周三晚上七点,在文学楼305室。准备一篇原创作品,可以是任何体裁。希望到时候能看到你。“
林小雨激动地点点头:“谢谢,我一定会去的!“
离开摊位后,刘小月好奇地问:“社长怎么说?“
“她邀请我去参加面试。“林小雨的声音中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我需要准备一篇原创作品。“
“太好了!“刘小月为她高兴,“我相信你一定能通过的。你写的东西我看过,真的很棒。“
接下来的几天,林小雨全身心投入到面试作品的创作中。她反复思考要写什么题材,最终决定写一篇关于离家求学的散文,题为《远方的车站》。这篇文章融合了她的亲身经历和情感,描述了一个女孩独自离家,踏上未知旅程的心路历程。
文章写好后,林小雨让刘小月帮忙审读。刘小月读完后,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这太美了,小雨。真实、感人,又充满希望。我相信评委们一定会喜欢的。“
面试那天,林小雨提前半小时到达了文学楼305室。房间里已经坐了几位学长学姐,包括吴飞。还有十几位新生候选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己的作品,脸上写满紧张和期待。
“今天的流程很简单,“吴飞站起来向大家介绍,“每人有三分钟时间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我们会提几个问题。请大家不要紧张,把这当作是一次分享,而不是考试。“
轮到林小雨时,她深吸一口气,站到了教室前方。起初,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但随着朗读的深入,她逐渐找到了感觉,声音变得坚定而有力。她的文字在教室里回荡,讲述着离别、孤独、勇气和希望。当她读完最后一句“在陌生的站台上,我终于明白,有些路,必须独自走过“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篇文章是基于你的亲身经历吗?“吴飞提问道。
林小雨点点头:“是的,大部分是真实的。“
“你的文字很有画面感,情感表达也很到位。“另一位评委评价道,“特别是对内心挣扎的描写,非常真实感人。“
面试结束后,林小雨的心情无比轻松。无论结果如何,她都为自己今天的表现感到满意。这是她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分享自己的作品,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文字能够触动他人。
两天后,文学社公布了招新结果。林小雨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被特别标注为“优秀新人“。这一认可让她欣喜若狂,她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刘小月。
“恭喜你!“刘小月真诚地为她高兴,“今晚我们去食堂旁边的小餐馆庆祝一下吧,我请客!“
加入文学社后,林小雨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每周二晚上是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有时是作品交流会,有时是名著导读,有时则请来校内外的作家分享创作经验。林小雨从不缺席任何一次活动,总是坐在前排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吴飞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勤奋的新成员。一次活动结束后,她特意留下林小雨聊天。
“你的那篇《远方的车站》我很喜欢。“吴飞说,“我想邀请你为下个月的《Z大文学》写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你愿意吗?“
林小雨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真的吗?可以刊登在校刊上?“
“当然。“吴飞微笑着说,“我们一直在寻找有才华的新人。你的文笔很有特点,情感真挚,观察细腻,正是我们需要的。“
“我愿意!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林小雨激动地说。
回到宿舍,林小雨立刻开始构思新文章。这次,她决定写一篇更加完整的散文,不仅讲述离家的过程,还要描绘在新环境中的成长和蜕变。她取名为《蜕》,象征着自己像蝴蝶一样,在挣扎和痛苦中蜕变成更加美丽和自由的存在。
创作的过程并不轻松。林小雨反复修改,力求每一个词句都精准传达她想表达的情感。有时深夜,当室友们都已入睡,她还坐在书桌前,在台灯的微光下思考如何完善某个段落。
两周后,文章终于完成。林小雨将初稿发给了吴飞,忐忑地等待反馈。
第二天,吴飞的回复让她惊喜不已:“文章太棒了!有深度,有温度,语言也很美。只需要做一些小的调整,就可以安排在下期刊登了。“
在吴飞的指导下,林小雨对文章进行了微调,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质量。一个月后,新一期的《Z大文学》出版,林小雨的《蜕》赫然占据了“新人专栏“的显著位置。
当林小雨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印在正式刊物上时,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纸张,仿佛怕弄皱了上面的字迹。这一刻,她感觉自己的存在被肯定,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