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全唐诗

第140章 李隆基《送贺知章归四明》(1/1)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夜读全唐诗》最新章节。

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二十二

折柳送贤归,道心映情长——《送贺知章归四明》赏析

送贺知章归四明并序

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迈也。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一作英怅别深。

在大唐天宝三年(744 年)的那个特殊时刻,诗坛巨匠贺知章因病恍惚,毅然上疏请求归隐为道士,唐玄宗李隆基怀着复杂的心情,挥笔写下《送贺知章归四明》。这首五言律诗,宛如一段深情的乐章,奏响了对贤达的敬重、对归隐的理解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字里行间满溢着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逐联赏析

1.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诗的开篇,便将贺知章决然归隐的形象鲜明地勾勒出来。“遗荣期入道”,“遗荣”二字,尽显贺知章对荣华富贵的超脱,在功成名就的人生阶段,他却一心向往道家的清修生活,将功名利禄视为过眼云烟。“期入道”表明他对道家境界的追求,渴望在那片宁静的精神世界里找寻心灵的归宿。“辞老竟抽簪”进一步细化辞官归隐的举动,“辞老”以年老体衰为托词,实则是他内心深处对世俗官场的彻底告别。“抽簪”这一动作极具画面感,簪子,在古代是官员身份的象征,抽簪就意味着卸下官职,远离朝堂。贺知章的这一动作干净利落,毫无留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那毅然决然的背影,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自由、超脱生活的执着追求。

2.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颔联中,李隆基的情感如潮水般涌动。“岂不惜贤达”,短短五字,将他对贺知章这位贤达之人离去的惋惜之情表露无遗。贺知章在朝堂上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深受众人敬重,他的离开无疑是朝廷的一大损失,李隆基怎能不心生不舍。然而,“其如高尚心”笔锋一转,虽然不舍,但李隆基更尊重贺知章内心的高尚追求。他明白,贺知章的归隐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外界逼迫,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自我本真的坚守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向往。这种对他人志向的尊重,彰显出李隆基作为君主的宽广胸怀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也让这份送别之情多了一份理性与温情。

3.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颈联将视角转向贺知章归隐后的生活状态。“寰中得秘要”,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贺知章在世俗的纷繁中已领悟了道家的真谛,那些深奥的道家思想,在他心中已融会贯通。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生阅历的沉淀,使他拥有了超凡的智慧和豁达的心境。“方外散幽襟”,归隐之后,贺知章摆脱了官场的束缚,置身于世俗之外,能够尽情地抒发内心深处的幽情。他可以漫步山林,聆听鸟鸣,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可以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山川草木对话,让心灵在自由的天地间得到舒展和升华。这两句诗,展现出贺知章归隐生活的悠然自得,也让读者感受到道家思想对他的深远影响。

4.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尾联描绘了一幅庄重而深情的送别场景。“独有青门饯”,李隆基特意命群臣在青门设宴为贺知章送行。青门,在古代长安东南门,是人们送别远行之人的重要地点,在这里设宴,更增添了离别的氛围。“独有”二字,强调了此次送别的特殊意义,彰显出贺知章在众人心中的特殊地位。“群僚怅别深”,朝中的同僚们也都沉浸在深深的离别之痛中,他们与贺知章共事多年,彼此之间情谊深厚,如今他的离去,让大家感到无比惆怅。这一送别场景,不仅体现了李隆基对贺知章的尊重和眷恋,也从侧面反映出贺知章在朝中极高的人望和影响力,他的人格魅力和才华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众人敬仰的对象。

整体赏析

1.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以送别贺知章归乡为主题,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中既有对贺知章高尚品德和超凡才华的赞美,将他视为贤达的楷模;又有对他归隐选择的理解和尊重,展现出对归隐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通过送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贺知章的深厚情谊以及群臣的不舍之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的交织,使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温情暖意,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情感温度和文化氛围。

2. 艺术手法:

诗中意象和典故运用精妙,如“抽簪”形象地代表辞官归隐,“青门”巧妙地营造出送别氛围,这些都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诗人还运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先表达对贺知章离去的惋惜,再转而尊重他的选择,情感跌宕起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此外,通过对贺知章归隐前后状态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对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执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3. 语言风格:

语言简洁明快,却不失典雅。用词精准凝练,如“遗荣”“抽簪”“散幽襟”等词汇,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贺知章的形象和心境;诗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音乐美感。整首诗既有情感的深度,又有思想的高度,符合唐诗简洁而深刻、含蓄而优美的风格特点,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4. 历史背景:

在天宝三年,唐朝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人们对精神追求日益重视。贺知章的归隐以及李隆基的送别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达之人的敬重,也体现了道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李隆基对道教的推崇,使得贺知章的归隐之举更具文化象征意义,成为那个时代精神追求的一个缩影。这首诗也因此成为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文学资料,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送贺知章归四明》是一首充满敬意、深情与文化内涵的诗作。它穿越千年的时光,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贤达之间的惺惺相惜,领略到了道家思想对文人精神世界的滋养,也体悟到了离别之际那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深入探究 。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咒回:光之子弱小可怜又无助哒
咒回:光之子弱小可怜又无助哒
关于咒回:光之子弱小可怜又无助哒:光崽作为众多小光之子中很普通的那一个,从没想过自己也能身负长老们的期待。他满怀欣喜地走完献祭路,踏入了前往异世界的大门。下一秒,直接踩空。光崽:???到底是谁家传送门开在脚下的啊啊啊?然后,一颗从天而降的流星砸落在某位无良教师怀中。“诶?这是个什么东西?无良教师用手指勾起自己的眼罩,下一秒直接被闪到眼睛泛着泪花。无良教师:!!!然后双手放在小光之子的腰把人整个举
Wesleyz
地错之破晓
地错之破晓
关于地错之破晓: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或许对某些人来说,众神的恩惠带来了奇迹,带来了足以抗击终焉的绝望!但对绝大数的普通人来说,神明的降临却是灾难。哪怕他们绝大数被限制在了欧拉丽。因为‘冒险者\’诞生了!
随心锁遇
假太监:从攻略太后开始
假太监:从攻略太后开始
从攻略太后开始:身穿异世界的张小凡成了一个小太监。一开始他只想苟且偷生存活下去。直到有一天他被太后选中进宫……太后:“小凡子是我的人,谁动谁死!”皇后:“小凡子,听说你又给别的狐狸精作诗了?”贵妃:“你这个讨人厌的小太监,本宫真想咬死你!”淑妃:“小凡子,本宫对你念念不忘,以后记得每天这个时辰来看望本宫!”公主:“小凡子,我有了…”皇帝:“为什么在朕的后宫?小凡子在说话比朕还好使?朕要砍了他!”
松子a
从士卒开始,娶妻就能变强
从士卒开始,娶妻就能变强
沈初穿越到了大周。前身出身这黑水沟的普通农户,自幼便是个病秧子。既然老天爷让他穿越到此,前世身为特种兵的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庸碌一生。于是他打算从军入伍,步步高升。按大周律法,凡入兵户者,不但有良田赏赐,更会适配女子做妻。沈初看向了自己的系统…………没办法,总不能守着系统不用吧?于是乎,沈初就走上了这么一条娶妻变强的道路。
如有神笔
仙秦:祖龙觉醒
仙秦:祖龙觉醒
关于仙秦:祖龙觉醒:陆长安握着青铜碎片跌入秦始皇陵,眼前浮现血色文字:「系统激活——当前任务:用张良之血重绘山河社稷图」沙丘宫内,赵高妖爪正撕扯始皇龙躯;骊山深处,十二金人机关阵吞吐周天星辰;九幽冥河,蒙恬三十万英灵被困杀阵...
墨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