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青春之千秋原创》最新章节。
最近几年网络上很流行“杠精”这个词语,原因是在一些短视频评论区或者贴吧内因为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并且在彼此的意见发言中一字一句较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应接不暇,当年电视机的出现已经引起过困惑:一面小小的屏幕,提供了一点文化含量可疑的声像信息,竟然吸引了那么多受众,许多有识之士预言电视热将迅速冷却,但这种冷却并未成为现实。事实证明,传播技术正在日新月异、昂首阔步地征服一代又一代人类。
有进步就会有异声,至于科学科技这个东西的利与弊与应该有没有我们先不谈。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当其冲地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一堆数据。
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4、5、6D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就像你用书看名著《红楼梦》自己构思模拟人物外貌一点一点探索剧情,另一种是电视剧直接有人物开始对话直接观看现场的虽然剧情人物相同方便但也让大脑少了一些思考的步骤。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并不反对这种科技和生活方式,因为所有人都产生了依赖性。假如我们现在打开了一个短视频一个十分漂亮的主人公正在表演,你想夸赞一下10分钟内能不能找到10个不同的词语来形容呢?大部分人除了“好看、漂亮、美丽”几个常用的词语以外就很难想起了,处于一个词乏的状态。再例如一个“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总感觉哪里很熟悉,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后来查询资料后一秒钟发现原来这句话出自《左传》。由于潜意识里认为这个知识点只需要一秒钟就会查询到,误以为知识这个知识属于了自己,过了几天这句话再次出现,又开始了网络搜索,这样的事情总是反反复复。正是因为少了通过查阅多本书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去分析一个东西过程,所以获得的快也失去的快。
为什么说“网络简单化”因为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停留在了一定的阶段,长期自我认为已经否定了任何对立观点。在这个“足不出户可以逛遍世界,信息数据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既无法抑制“数量×速度”的狂欢,又不能挽救精神果实、质地品位的颓势,无法使严谨文化人的憔悴与寂寞,发育成传播明星式的丰腴红火,无法使浅薄雕虫小技的得意洋洋提升为殚精竭虑的深度思考,无法让烧钱式、起哄式的炒作进化为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求索与在精神阶梯上的攀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可以在在科研机构,在有头脑、有见识、有良心的知识界中坚持怀着对真理的追求与献身精神的,以勤为径、以苦作舟的学理研究与艺术创作。
我们仍然可以不懈地追求独到、高端的思想智慧。其实,除了搞笑的段子还有或应该有经典的著作,除了点击量、高消费还有专业的评估与历史的考验。我们要告诉所有人,中国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猝死,中国人应该既能让文化走向世界也能自己珍惜。
作为一个人类,不会绝对的不怎么怎么样,我们不是要摒弃网络,而是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中能清醒的认识优势与糟粕腐蚀所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