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韬光养晦十三载,封王方知是射雕

第57章 初到少林(1/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宋:韬光养晦十三载,封王方知是射雕》最新章节。

嵩山,少林寺。

通往少室山的石阶上,一个身着布衣的清秀小和尚,正背着书箧,面带疑惑的看向四周。

只见偌大的少林寺外,竟是门可罗雀,一片萧条景象,与香火鼎盛的临安灵隐寺几乎成了鲜明对比。

“想不到主持说的竟是真的,难怪需要各寺弟子将原文经书奉还于少林藏经阁中!”

想到少林堂堂禅宗祖庭,竟落败至此,觉远也不由得神色悲戚,喟然一叹。

少林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已有八百年历史,不仅在民间,还是江湖之中,都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但自政和年间,宋徽宗在位之时,佛教却迎来了“三武一宗”后的第五次重大浩劫。

宋徽宗因痴迷修仙,尊信道教,不仅大力扶持道教,设置道学,还听信了妖道林灵素的谗言,大肆打压佛教。

相较于“三武一宗”拆毁佛寺、命令僧尼还俗的暴力手段,宋徽宗的灭佛则试图从根本上将佛教拔起,一套严丝合缝的组合拳下来,直接把佛教打到怀疑人生。

首先,宋徽宗规定道士地位在和尚之上,为道士“正名”。

这还只是虚名,从物质上,宋徽宗更是规定官员和老百姓一律不得拜佛和供养僧人。

随后过了几年,宋徽宗又下令将佛经中诋毁道、儒两教相关的书籍全部焚毁。

而这还不是最狠的,最狠的是宋徽宗直接正式下令,将佛教纳入道教,佛祖被改称大觉金仙,罗汉、菩萨则改称仙人、大士。

不仅如此,那些佛门中的僧尼也得改名,僧为德士,尼为女德,宋徽宗还强制要求德士进入道学,学习道教知识,打算从根源上解决佛教。

如果说三武一宗灭佛,只是从物理层面上对佛教进行打击的话,那宋徽宗灭佛则是从精神上彻底泯灭佛性,可谓一劳永逸。

而这也是为何自天龙时期,少林派还活跃在江湖之中,而等到南宋的射雕跟神雕时期,少林派却销声匿迹的原因。

主要是宋徽宗这一刀插得太狠,连元气大伤都不足以形容了,已经是伤到了佛教的根本。

如果不是金兵南下,掳走了徽钦二帝的话,恐怕佛教还真不一定能躲过这次浩劫。

直到宋高宗在临安定都,嵩山成了大金的领地后,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才得以在这场浩劫中得到喘息的机会。

当年为了保存佛教经书不被烧毁,少林派便秘密将许多经书的原本都送往了其他寺院,直至今日,才让各大寺院将经书原本悉数奉还,归纳于藏经阁中。

觉远也是在离开灵隐寺时,才得知了少林派为何没落的原因,如今回想起来,也是唏嘘不已。

来到寺院门口,觉远敲响大门,不多时就有一个面带戾气的老僧打开寺门,向他看来。

见觉远的装束,那老僧冷哼一声道:

“是来还经书的?你是哪一处宝刹的弟子?”

觉远见对方一副不好相与的模样,气势不由得弱了几分道:

“这位师兄,小僧法号觉远,乃是从临安灵隐寺而来!”

那老僧一听,顿时挑了挑眉,一番阴阳怪气道:

“原来是从大宋临安来的,难怪养的白白净净,不似我少林的贫苦弟子。”

觉远心下惴惴,不知该如何应答。

“哼,来都来了,就随我入寺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成古代医仙,开局救下太守千金
穿成古代医仙,开局救下太守千金
方岐穿越古代,却惊愕发现,前身真不是人啊!田地宅子被输得一干二净,父亲留下的医馆也被抵押了出去。就连妹妹方毓都要嫁给恶少当小妾,偿还他欠下的赌债!好在他触碰药箱之际,竟意外获得神医传承。开局救下危在旦夕的太守千金,从此声名远扬。愿身领医道,救治天下疾苦!
爱吃水果酱
明日方舟:从零开始,走遍泰拉
明日方舟:从零开始,走遍泰拉
关于明日方舟:从零开始,走遍泰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魂穿成了乌萨斯乡村里的小人物,难道就干不出大事业了吗?不露圭角,乘势而起!我陈一鸣上辈子一事无成,这辈子要一鸣惊人!没有系统给的金手指、没有海嗣邪魔给的飞升,我就算只靠自己,也要把旧世界砸个稀巴烂!乌萨斯的意志与我为敌、诸国的旧势力联合起来——让我一次又一次一无所有……但是,我能战胜你们一次,就能战胜你们第二次、第三次!去告诉诸国——他们应知
训练师安迪
紫塞秋风杨霆风
紫塞秋风杨霆风
刀剑出鞘,厮杀伴着风声呼啸,战马鸣叫铁蹄如潮。梦里河山已破碎风雨飘摇,豪气震长天不负家国荣耀。狂风吹煞遍地枯草,荒冢飞沙连营吹角。我自感叹古来征人旋返多少......
刺客的野望
大唐钓鱼人
大唐钓鱼人
关于大唐钓鱼人:穿越大唐,身为县令之子,居然吃不上肉。本以为可以平躺,奈何吃穿住行都要靠自己。愿以为不过寒门,原来最大的世家是死敌。
超龄奶爸
宋歌声声慢
宋歌声声慢
这是一本小说,字数是150万字,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朝廷为了稳定局势特招苏轼入朝与旧党抗衡,致使司马光等旧党不得过分打压新党,而苏轼也借机想施行自己的新法,从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不乏一些真实历史改变的故事。,小说涉及到新党,旧党,苏党,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李格非(李清照的爹),蔡京,童贯,高俅,高滔滔(高太后),向宗英(向太后),梁萧音(西夏梁太后),李清照,赵煦,赵佶(宋徽宗),
武当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