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最新章节。
他得知公主中毒的消息后,急发800里加急谍报回平城。
武威公主被毒的消息传到平城后,拓跋焘雷霆震怒,心急如焚。
他急忙派出最好的解毒医生,乘坐御用“传车”,疾驰而来救治武威公主。
几乎与此同时,拓跋焘又勒令沮渠牧犍限期交出李氏。
可这一次,沮渠牧犍却一反常态。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恭顺地对待北魏的命令,反而令外交部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谴责北魏的霸权主义行径。
他振振有词地说:“你拓跋焘是皇帝,我沮渠牧犍也是皇帝。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应该一律平等。
况且我们两国还是郎舅关系,更不应该用这样的通牒形式来命令我。”
其实,沮渠牧犍心里最舍不得的还是那个艳嫂李氏。
他实在不愿意交出她,所以一直找各种理由推脱。
为了安抚李氏,他还送给她很多财物,厚资供养她,并把她迁居到酒泉隐匿起来。
武威公主躺在病床上,得知沮渠牧犍竟然敢违抗北魏的命令,不肯交出李氏后,更是气得浑身发抖。
她虚弱地喊道:“沮渠牧犍,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我为了你背井离乡来到北凉,你却这样对我!
你等着瞧吧,北魏肯定不会放过你的!”
沮渠牧犍听了武威公主的话,心里虽然有些害怕,但一想到那个妖娆的李氏,他就又硬起了心肠。
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保住李氏,哪怕与北魏彻底翻脸也在所不惜。
而李氏呢,她得知沮渠牧犍为了她竟然敢违抗北魏的命令后,心里既感动又得意。
她觉得自己真是没有看错人,沮渠牧犍对她真的是情深意重。
于是,她更加坚定了要和沮渠牧犍在一起的决心,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她也在所不辞。
武威公主还不解气,她躺在床上,眼睛直直地盯着天花板,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沮渠牧犍和李氏付出代价!
她相信,北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迟早会为她讨回公道的。
……
武威公主终于在重兵护送下回到了平城。
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人已形如废人,整天恍恍惚惚的,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太后看到女儿这样,大哭不止,说嫁出去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一个人,仅仅两年时间,怎么成这样子了。
武威公主,那个曾经鲜活如天鹅般的女子,如今却变成了傻小鸭。
这事让拓跋焘心里很不是滋味,顿起灭凉之心。
也合该北凉有事,那时候的拓跋焘,英雄顾盼,气势正雄。
经过几年的征战,他已经征服了东边的北燕,新降之地形势渐稳。
高句丽也被赶到了渤海以东,而且对剽悍的柔然始终保持战略优势。
北魏又改革了六镇,在边境加强了防御,招募精兵驻防,国势富强,兵锋正盛。
广大的北方,只剩下了最后一块绊脚石——北凉国,它就像卧榻之侧的一颗钉子,让拓跋焘难以入眠。
灭凉是既定的国家战略的一环,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因此,即使没有借口,拓跋焘也要寻找借口。
而沮渠牧犍,却自己往枪口上撞。
他色迷心窍,对武威公主做出了那样的事情,这不是正要睡觉送来一个枕头吗?
朝廷上,关于要不要讨伐北凉,议论纷纷,主要分成了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不必出兵讨伐。
奚斤等三十多人站出来说:“沮渠牧犍按时缴纳贡品,不影响朝廷收入。
他又是魏帝拓跋焘的妹夫,是朝廷的藩臣。
他的罪恶不大,不明显,应该宽恕。”
拓跋焘又问李顺的意见,李顺也说不讨伐。
李顺到北凉已经十二次了,拓跋焘认为他应该很熟悉北凉的情况。
但哪里知道,李顺早已被沮渠蒙逊收买了。
他去北凉,得了沮渠牧犍的不少好处,馈赠给他的东西也很丰厚。
因此,李顺说:“北凉土地贫瘠,难得有水草。
如果我们攻不下,野外没有东西可抢,反而会进退两难,不如不讨伐为好。”
他还具体描述了北凉的情况:“姑臧附近一带,都是枯石,野外没有水草。
城南天梯山上,冬天有积雪,深达一丈多,春夏融化,流下山来形成河流,居民引来灌溉。
如果我们军队去讨伐,他们一定会决开渠口,放掉积水,而且没有草料可供,人马饥渴,怎么能长久停留!”
另一派是崔浩等人的意见,他们主张讨伐沮渠牧犍。
崔浩引经据典,说得更详细:“《汉书·地理志》说到凉州,称此地向来富饶。
如果没有水草,牲畜怎么能繁殖?
修筑城郭,设置郡县,一定有可以利用的地利,难道没有水没有草,还能立足吗?
如果说人民饮用,全靠雪水,试想雪水融化,只能扬起灰尘,怎么能通渠灌溉?
这种妄言,只能欺骗其他人,怎么能欺骗我!”
李顺被崔浩说得哑口无言,但他还强词夺理地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亲眼见过,怎么没你知道得清楚!”
崔浩揭穿了他的谎言:“你收了别人的钱,就乐意替人掩饰吗?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的这些破事瞒得住别人,瞒不了我。”
李顺被崔浩说出了心病,禁不住满面羞惭,低着头退了出去。
奚斤也跟着走了出去。
显然,他们被崔浩的话说服了,或者是不想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
这时,振威将军伊馛独自留了下来,对魏帝说:“凉州如果真没有水草,凉人怎么立国?
众人的议论都不可用,请听从崔浩的话!”
伊馛的话,掷地有声,让拓跋焘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出兵不出兵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北魏的国策和未来的走向。
朝廷上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支持崔浩的意见,认为应该讨伐北凉;
也有人支持李顺的意见,认为应该保持和平。
拓跋焘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他知道,崔浩是个有见识的人,他的意见值得考虑。
而且,北凉的做法确实太过分了。
如果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还真以为北魏是好欺负的。
但是,出兵讨伐北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北凉的地理位置险要,兵力也不弱,如果一旦开战,胜负难料。
而且,战争会带来无数的伤亡和破坏,这是拓跋焘不愿意看到的。
拓跋焘在心里权衡着利弊,久久没有做出决定。
最终,魏帝是否出兵讨伐北凉,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