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成哥儿下一秒》最新章节。
黄妈妈慌忙解释,“小人不是那个意思,夫郎误会了。实在是童县丞的亲侄子霸占了城里的大部分买卖,有些人就是想去别的牙行,被他们知道了轻则带一帮子混混过去打砸,重则连人都要被狠狠收拾一顿。有些人家想卖宅铺,童牙子又会在其中狠狠抽上几成的分红,他们不想和童牙子打交道的,都会暗自和小人联系偷着卖。”
孟晚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昌平府,昌平府里行事最嚣张的也就是祝家和吴家。
吴家因为是官身,都是暗地里坏,祝家是高高在上的姿态,唯有宝晋斋斋主是真正欺压过人的。如童牙子这般街井混混行事的,他也是头一次听说。
“行了,我知道了,那就劳黄妈妈帮我打听打听县衙附近的宅子和商铺吧,离县衙越近越好。”
黄妈妈谨慎的问了句,“那这价格……”
孟晚笑了,“我还会差了钱?只管去办,都按市价来。”
赫山的房价比谷青县都便宜,照府城盛京的价格算称得上一句白菜价,他就是买个十座八座也买得起。
但他和宋亭舟常金花都不是欲望奢靡的人,来岭南这一路加上采买东西,他已经花了两千两银子,除了买宅子和买铺面的钱外,剩下的钱他还有大用。
黄妈妈走后,雪生对孟晚说到打探来的消息,如今已经知道官牙的童牙子和县衙里的八品县丞是亲属。
这位童县丞姓童名平,也是个出了名的狠角色。
当今圣上继位以来,赫山县除了最早的老县令是年老致仕,之后共调来四任知县。第一位命不好,赴任之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虽说没做出什么太大贡献,却也治理的还算太平,但身体羸弱,受不了当地毒虫瘴气侵扰,在任上执事七八年后就不幸病故了。
第二位倒是年轻力壮,可惜倒霉的很,还没走到任地,就在半路没了,全家无一活口,至今都不知道是何原因。
第三任年纪不大不小,三十好几,也成功到了赫山任地。但脾气是个稀软好拿捏的,被下头的官员扒的皮都不剩,县衙里的童县丞说什么是什么,当地的乡绅也敢对他指手画脚,才任了五年便郁郁而终了。
可能是因为上一任知县的放任助长了童县丞的气焰,第四任知县上任后他行事愈发胆大,加之童家又是当地大姓,第四任知县实在受不住磋磨,宁愿辞官回乡教书也不愿再在赫山县待下去了。
第五任便是宋亭舟了,也是个挺倒霉的瘸腿县令。
听雪生讲完这么一大堆,太阳都快落山了,常金花和碧云在厨房做饭,孟晚干脆带雪生去前面找宋亭舟,这还是他第一次踏进外衙,不免有些好奇的左顾右盼。
雪生陪同宋亭舟来过,轻车熟路的找到主簿厅,主簿仍是在告病假,宋亭舟目前要大致了解赫山县的情况,还没空抽出手来搭理他。
主簿厅的另一头就是县丞厅,孟晚进屋前瞧了两眼,张典史正从里头往外走,见到孟晚看过来还笑着见了个礼。
孟晚回了礼后踏进主簿厅内,宋亭舟正坐在椅子上看书,左边已经是堆起高高一摞,这是已经看完了的。右边地上还放着一只极大的书篓,里面的书册都是宋亭舟整理出来需要看的。
他看书已成习惯,左手翻书之时,右手还不时在他自己做的簿子上添上两笔。
如今看书已不是为了做文章,不需再字斟句酌,因此进展飞快,这两日宋亭舟已经记了两本簿子了。
他神情太过投入,竟然都没发现屋内多了个人。
孟晚随意从他左侧的书册中捡起一本宋亭舟看过的,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看了起来,一本书没翻到底,孟晚的眉头已经皱成了一个死结。
“晚儿?你什么时候来的?”夕阳的余晖映到屋内,就照在宋亭舟手上,他这才惊觉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孟晚听到他的话凑过去坐在他身边,“才来而已,你看这个。”
他指给宋亭舟看他拿着的书本上的其中一行字,“赫山县辖内芦云镇、红泥村,除村长外每家每户最多的竟才两亩三分地,其余都是一亩多,甚至还有一家六口人只有三分地的?这么点地够谁过活?”
宋亭舟之父当年是个目光长远的,给家里置办了十四亩地,和几十两银子,这才能让常金花一个寡妇供得起儿子几次院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便是家里没有读书人,普通三口之家起码最少也要两亩地才能不被饿死吧?
宋亭舟拉过孟晚让其坐在自己腿上,拿起自己记录的簿子递给孟晚,“你看看这个。”
见孟晚一页页的翻开起簿子,他轻声在一旁道:“整个禹国都知道岭南穷困,朝廷也将岭南的税务压到最低了,可为何还是不见其效?”
两人时常探讨些政事,如今孟晚也是能说上两句的了,他眸光一闪,“因为田地根本不在百姓之手,百姓却既要交田税又要交人头税。其他地方地域辽阔还算勉强,岭南地区本就山地多,平地少,哪怕一地只有一两个囤地的乡绅地主,对普通百姓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宋亭舟目光中都是骄傲和赞许,“晚儿说的不错,岭南的局面绝非种些豆种就能改变的,而是要彻底洗牌,摊丁入亩。”
孟晚疑惑,“什么叫摊丁入亩?”
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不是历史书学过来着?
宋亭舟耐心的同他解释,“国家征收田税和人头税,本是依据禹国所有田地,均摊到所有平民百姓身上,但实际上无地少地的农户却依旧要承担丁税。分明是地方乡绅占地更多,他们该交更多的田税丁税才是。”
孟晚点头赞同,“是这个理,如此税收确实不公。”但这种收税方式从前朝沿用至当朝,并没有太大的过失,所以并没有人想着革新。
宋亭舟继续说道:“若是将丁税归于田税之中,从此往后按田亩交税,哪怕再滋生新丁也永不加税。再限制富人购田亩数,以此田地便会反哺回农户手中,这样大量农户有钱交税便不会赊欠国债,国库充盈,此乃国家与农户双赢的局面。”
孟晚大为震惊的看着宋亭舟,半晌说不出话来,“此种革新若是真能得陛下首肯,必将德被后世,名垂青史。”
但阻碍同样不小,不说普通的地方乡绅被动了利益定会想尽办法大力阻挠。便是朝廷上下的官员,又有几个没有大量屯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