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 关于这吕布,绝对有问题: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那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白门楼兵败被杀的吕布,带着满腔意难平,重回十八年前。他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想做一些,我认为对的事……
- 来一杯

- 春秋鲁国风云
- 春秋,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时代,是如今的我们能见到的和坚持着的许多文化和习俗习惯的起源,是我们的根!读历史,为什么不读春秋?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之鲁国文化的历史杂谈。鲁国在三百年春秋史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春秋风...
- 千里草人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天启朝第一搅屎棍》最新章节。
江宁点了点头,他自然清楚两淮盐场灶户的生活困苦,随即道:“起来回话吧,不必跪着了。”
马文昌如蒙大赦,颤巍巍站起身。
江宁又问道:“你带来的这本账册,又是怎么回事?”
马文昌赶忙解释:“回钦差大人,这是下官搜集的扬州盐商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巡盐御史相互勾结贪污的罪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大明自太祖爷登基后,定纲盐制,用中开法,总计十纲,每纲二十万引,分大引四百斤、小引两百斤。
可自弘治年间改中开法为折色法后,扬州盐商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相互勾结,每年早早便内定了盐引,从灶户手中收盐的价格越压越低,朝廷还时常加征盐税,灶户日子愈发艰难。
更要命的是,万历二十年以后,各大盐商拿着小引,却按大引四百斤的量收购,价格还一压再压。
灶户本就困苦,如今要多产近一倍的盐,却分文不赚,早已撑不住了。
外加扬州盐司每年还要从两淮盐场白拿二十万斤盐,灶户们都被逼得卖儿卖女了!
所以下官听说朝廷又要加税,才第一时间赶来凤阳。”
江宁眉头紧锁,他知道朝廷盐税有亏空,却没想到严重至此。
一旁的温体仁放下账册,闭目沉思片刻,脸色阴沉地开口:“侯爷,两淮产盐占我大明总盐量的三分之二。
太祖洪武五年定纲盐法,用中开法,弘治年间改折色法,纲盐引数未变,盐税却越收越少,根本原因就在盐商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购买小引,实则按大引四百斤收购。
且盐司衙门每年还要从各大盐场白拿的二十万斤盐,定然是拿去当私盐贩卖了。
如今大明人口约一亿五千万,是太祖年间的两倍多,也就是说,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吃的都是私盐,不用纳税。
仅剩三分之一的官盐,盐税的大头也被盐商与扬州官场吞没了。”
马文昌连忙附和:“这位大人说得极是,如今情形正是如此!”
江宁闭目思索,洪武年间,朝廷核定盐引共两百万,大引、小引各一百万,按大引四百斤、小引两百斤算,当年官盐产量约六亿斤。
两百多年过去,人口增至一亿五千万,即便盐在古代是奢侈品,百姓用量少,官盐年产量怎么也得二十亿斤,还不算私盐。
温体仁又道:“太祖开国时,因战乱后百姓流离,才定两百万盐引、六亿斤产量。
但洪武末年,天下私盐已经开始泛滥,据各方记录,当时年食盐量便有十亿斤。
如今人口翻了两倍,每年食盐量至少三十亿斤,还不算外销的份额。”
江宁闻言点了点头,温体仁堪称大明行走的资料库,对各类数据的掌握远比自己精准。
随即,江宁让赵枫将马文昌带下去妥善看管,自己则与温体仁商议整顿大明盐税之事。
等众人离去,温体仁面色阴沉,叹了口气道:“侯爷,自弘治朝改开中法为折色法后,南方商人可用银子直接向朝廷购买盐引,自此官商勾结、把控盐价成了积弊。
朝廷对此并非不知,武宗、世宗、神宗都曾想整顿盐业,可盐税是国库重要来源,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动荡,最终往往以妥协收场。
朝廷每次派巡盐御史催促,扬州盐商便多缴百八十万两,不催便拖着,这局面一直拖到如今。”
江宁问道:“老温,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如今国库充足,咱们有底气大力整顿,不必再看盐商脸色。”
温体仁神情凝重地站起身:“侯爷,办法有不少,可前提是陛下能同意。”
江宁追问道:“老温此话怎讲?”
温体仁叹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商人无利不起早,而我大明煮盐、晒盐技术早已成熟。
私盐却是泛滥,这其中除了官商勾结,更因灶户被逼得活不下去,哪还有心思为朝廷制盐?
说到底,盐之所以金贵,是因它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撑,由朝廷专营把控。
可若能把盐价压下来,让官盐比私盐还便宜,谁还会冒杀头风险贩卖私盐?
只是如此一来,朝廷每年的盐税收入可能从一千五百万两骤减到五百万两,陛下未必会答应。”
江宁瞬间明白了,温体仁的法子是薄利多销,把盐价压到近乎白菜价,让盐变得寻常不再精贵,断了私盐的路。
毕竟盐是朝廷专营,售价由朝廷定夺。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个小老弟温体仁的想法虽大胆甚至有些疯狂,却最是有效。
只是,朱由校那边怕是道难关,国库每年要少收上千万两白银,不知这位朱兄会不会点头答应。
更别提还有个户部的郭老抠,那老家伙若不松口,即便朱由校同意,事情也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