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天启朝第一搅屎棍》最新章节。
说起来,这三千万两银子,与其说是臣等查抄所得,倒不如说是江南东林党人主动上交的‘平安银子’。”
听到这番话,朱由校顿时怒形于色,脸色铁青,猛地一掌拍在桌子上,怒声骂道:“欺天了!
这些东林党人简直无法无天,竟敢公然与朝廷钦差叫板!
江南乃是我大明朝的江南,绝非他们东林党人的私产!
朝廷的赋税,他们一拖再拖,如今竟妄图拿出区区三千万两银子,就想让朝廷低头,难道还指望朕去感谢他们不成?
朕日后定要将他们一个个都收拾了,绝不轻饶!”
就在这时,坐在一旁的官应震开口说道:“启禀皇上,老臣与薛阁老此次在江南发现一个情况。”
听到这话,朱由校和江宁顿时来了兴致。
紧接着,官应震再度开口说道:“东林党人以东林书院为根基,广招门徒,大力推崇儒家学说,实则妄图干涉国政、结党营私。
然而,江南等地文风昌盛,其中有不少文人士子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学,更有不少李贽的徒子徒孙。
在一些场合,他们公然与东林党人叫板,双方甚至发生争斗。
所以老臣觉得,朝廷今后举行科举时,不妨将这些推崇理学、心学以及李贽学说的文人士子录取为官,以此来打压东林党人在朝廷和民间的声望。”
朱由校听到“李贽”这个名字,不禁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官爱卿说的这个李贽,朕倒听说过。
此人在万历年间为官,竟敢痛批儒学经典着作,将程朱理学贬得一文不值,还把儒家视为荼毒百姓的邪说。
朕还听说,当年李贽开坛讲学之时,场面可谓万人空巷,门下弟子众多。”
随后,朱由校略有自嘲地说道:“据说当年这位李贽,就连太祖爷的言论也曾批评过。”
听着朱由校的讲述,江宁心中不禁暗自惊叹,脱口而出:“卧槽,敢情这位李贽竟如此大胆勇猛,自己居然一直不知道有这号人物。”他赶忙转头看向坐在身旁的温体仁,用眼神示意。温体仁瞬间心领神会,双眼向上翻起,仿佛在脑海中快速查阅资料。
没过一会儿,温体仁笑着说道:“江大人,这位李贽当年堪称是另一个海瑞。
李贽是福建泉州晋江人,字宏甫,号卓吾 。
他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平日里乐善好施,在乡里颇有名望。
李贽从小就对儒家学说充满质疑,常常问得师长无言以对,可谓是天生带有反骨,性格刚硬,宁折不弯。
12岁时,他就曾痛批孔圣,写过一篇《老农老圃论》,文章里对底层百姓称赞有加,还直言孔子眼高手低,当时人们都视他此举为大逆不道。
后来他通过科举入仕,在朝中为官,直到天命之年才辞官回乡。
他一生都在痛批儒学和程朱理学,还着有一部《焚书》。”
江宁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焚书》是什么书?”
温体仁笑着解释道:“《焚书》便是李贽的着作,书中全是对儒家和程朱理学的批判。
因为他料想,此书一旦写成,必定会被天下文人视作大逆不道之物而焚毁,难以在世间广泛传读,所以便取名为《焚书》。”
听到这里,江宁不禁大为惊叹,心中暗忖:好家伙,感情这李贽竟是一位思想革命的先驱者,竟敢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儒家体系。
他赶忙追问道:“那后来这李贽怎么样了?”
温体仁感慨地说道:“后来,这位李贽被以蛊惑百姓、宣扬邪说的罪名问罪。
当他得知自己要被问罪的消息时,竟夺过理发师的剃刀自刎而亡。
临死前,他还留下豪言:‘老夫敢为天下人先,如今已经76岁,又何惧一死。’”
江宁听完,不禁肃然起敬。
随后,温体仁继续说道:“李贽虽自刎而死,但其门下众多徒子徒孙,依旧信奉他的学说,处处与尊崇儒家的文人士子针锋相对。
不过,经过儒家文人这些年的打压,他们的势力也早已大不如前。”
江宁闻言,赶忙开口说道:“这位李先生如此大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咱们得帮一把。”
温体仁瞬间心领神会,说道:“大人放心,下官知道该怎么办。”
眼见自己这位小老弟如此机灵,江宁满意地点了点头。
一旁的朱由校等人听着温体仁的解释,也纷纷点头。
紧接着,朱由校开口说道:“东林党人妄图凭借儒家言论挟制天下民心,实乃大逆不道之举。
今后在我大明,当秉持海纳百川之态,不会再容一家独大。
对于信奉王阳明心学、理学以及其他学说的文人学子,只要他们不发表大逆不道的言论,朝廷皆不应过多干涉。
同时,今后科举考试,对于这类学子应当优先录取。”
江宁听完,不禁竖起一个大拇指,心中暗道:不愧是当皇帝的,如此一来,只怕今后信奉儒家学说的东林文人的地位,不会再像之前那般稳固了。
就在这时,一旁的吏部尚书杨鹤赶忙站起身,毕恭毕敬地行了一礼,开口奏道:“启禀皇上,如今吏部储备的官员已然严重短缺,恳请皇上年后再度举行恩科,广纳天下贤才入朝为官。”
江宁听闻,看向杨鹤,微微一怔,开口问道:“杨大人,吏部现存的进士、举人竟都用光了吗?这才刚举行完恩科没多久,年后还要接着办吗?”
听到江宁的问话,杨鹤心中一阵委屈,差点哭出声来。
他暗自埋怨道:江大人,您还好意思问呐!
您和魏公公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这吏部储备的进士、举人又不是菜园子里割了一茬又长一茬的韭菜。
就这么被您二位‘折腾’下去,若再不举行恩科,只怕朝中很快就无人可用了。
江宁对此事确实毫不知情,不过朱由校却是清楚其中缘由的。
他微微点头,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年后朕便下旨,再度举行科举,广招天下文人士子入朝为官。”
紧接着,他又补充道:“对于那些推崇新兴学说的文人学子,更要多加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