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金色华年》最新章节。
第九章一边念书一边做家务
在刘家大堂屋里学习了一段时间,适应了环境,大家也就爱上了这里,这里有熟悉的乡邻,进进出出,四合院住了八九户人,家家户户有水缸,平时大家口渴了喝水是不成问题,堂屋的厢房里住着一户人家,进出都得从教室经过,这是一对新婚夫妇,平时去生产队干活,家里客厅直接用作老师的办公室,这也算是给教育做了贡献。同学们的饮用水基本都是他家提供,虽说是井水不要钱但得花人力去挑!在这里为这夫妇俩点赞,表示感谢。
二年级的课本更生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句生动的描写是中国第一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浪滚滚的江水中,9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大桥分两层,底下一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面一层是公路,公路两边是人行道。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我沿着人行道,走近正桥。两座雄伟的工农兵塑像左右挺立。塑像后面,耸立着两个高大的桥头堡,顶端的一面面红旗,映着阳光,十分艳丽。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我手扶着桥栏杆,站在大桥上,远望江面,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随着波浪时起时伏,侧耳倾听,一列列火车鸣着汽笛,从脚下呼啸而过。
滔滔的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奔向大海。自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篇课文里有彩色插图,同学们也非常喜欢,全文都能背诵,自今也没忘记。
很多常识都是从这些简单的课文中学到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让我们知道自然界植物的繁育方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些都是课文,简单易记,一边读一边玩就把课上完了。
搬迁的时候,就是上完蓝树叶那一课,就开始往刘堂屋搬,植物妈妈有办法就是在刘家堂屋学的。当时考试的卷子也没铅印,全是蜡纸刻字,中心校有一台油印机,刻资料试卷,同学们测验题就是老师亲自己克蜡纸,自己印刷。李老师,多才多艺,音乐,体育都是他教一个人带一个班包罗万象。
坐在第一排的同学名叫钟小玲,他有一个毛病,就是流口水,从早到晚口水不断,衣服也经常被口水搞湿,老师同学都有点嫌弃他!这桌旁边就吐了一大碗,这连续就是半年,不知道是什么病,找了很多医生看也没有效果,大松把这个情况给大松爸爸说了,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大松爸爸说,这个用中药可以解决。大松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老师叫小玲家长去找大松爸爸瞧病,大松爸爸早就备好了药,一共20小包。“刘老师,我这儿子流口水半年了就没医好,你看有啥子办法?”“老钟,你不要着急,上次我听大松说了,你这儿子流口水,这里的药我早就准备好了,你拿回去给小朋友,每天按时服用,几天后就会好的,把我给的药服完,基本上就巩固了,稳定了”,您的爸爸意想不到,治个病这么快,人还没有到药就准备好了,其实大松爸爸也有意给他把这个病要治好,因为是大松的同学,所以给同学减少一份痛苦,那也是最好的事情。老钟问收多少钱,大松爸爸说是大松的同学就免费了。“刘老师,谢谢了,我找了这么多医生看都没有看好,你还免费治疗,千恩万谢”,说要掏钱,大松爸爸硬是不要,最后他随身带的几斤花生硬塞给了大松爸爸,大松爸爸这一下也不好推迟了,人家也是诚心诚意。在学校通过大松观察小林吃药两三天后就不流口水了。
现在有必要我把这个配方公布给大家,让有类似病的人可以得到治疗,及时救治。这个治法主要是健脾益气,燥湿和胃,补肾摄诞。
名曰“止涎散”,这处方也非常简单,也就两三味药,土炒白术12克,益智仁8克,共研细末,一包2克,每次一包,每天2次,连服一星期,温开水调服,也可放入馒头或饼中食用效果一样。
处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和胃,土炒后效果更佳变为主药,益智仁补肾固精,温脾摄涎以为辅佐,两药为伍,相得益彰,效果更加明显。其实这是一个正宗土方,他也是一个偏方!中国医学博大精深。川北方言(憨口水),专治流憨口水。
语文课本中的儿歌也十分优美,象诗不是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押韵,特别是那篇<秋天到>至今倒背如流。
秋天到,秋天到,
田里庄稼长得好,
棉花朵朵白,
大豆粒粒饱。
高粱涨红了脸,
稻子笑弯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
园里果子长得好,
枝头结柿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架上挂葡萄。
黄澄澄的是梨,
红通通的是枣。
秋天到,秋天到,
地里蔬菜长得好,
冬瓜披白纱,
茄子穿紫袍。
白菜一片绿油油,
又青又红是辣椒。
这一首儿歌把农村的景象描绘得真真切切!纯粹写实。当时作为农业大国,这是最自然生活画卷。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基本都是这种风光。
语文数学两本书以外,也有体育,准确的说,就是一些游戏。什么接力赛,/跳绳,之类的,偶尔打一打羽毛球,由于场地有限,就没有球类运动,生在农村也要干一些家务活,同学们身体还是挺捧的。很多同学放学回家还得自已做饭,减轻家长的负担,周未还得上山捡柴割草,不干这些家务,就有偷懒的嫌疑,邻居们也会说闲话。这些现象是住在城里人根本领会不了的。
大松个子比一般同龄人要高一些,平时也喜欢锻炼,当时给家里干得最多的就是挑水,一大石水缸,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不是瓦缸,川北特有的石缸,从上往下看(投影)似木梳,有形漂亮,大青石开凿而成,自然环保,挑进山泉,味道纯正,不是加工后的矿泉水味,但味道更好。
大松下午放学回家,就是挑水,刚开始半挑,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也可以挑满桶水了,水井离水缸也就100米远,10多分钟就能跳满一缸,这样可以为爸爸妈妈减少一些家务活,因为奶奶是旧社会过来的,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还缠过足,所以脚不方便。以后大松挑水成了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