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董卓

凉州之变(六)(1/1)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之董卓》最新章节。

张温遣董卓击先零羌,然董卓欲援周慎而不得张温之允。周慎,掌凉州主要兵权者也,朝廷虽疑董卓,故将大半兵权付之周慎。岂料周慎统军无方,遇战即败,且败势之速,令董卓亦惊愕不已。此败,实乃给了叛军北宫伯玉与韩遂可乘之机,周慎狼狈奔回,欲寻主帅张温汇合。

六路人马出征凉州,先是孙坚兵败,继之周慎。赵岐与袁滂闻周慎兵败之讯,皆胆战心惊。二人欲退而存实力,然叛军岂肯罢休,军甫一退,叛军即如狼似虎撵上,二人之军瞬间崩溃大乱,士卒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四路大军皆败,董卓军顿感压力如山。董卓虽此前连战连胜,然叛军缓过神后,竟对董卓军形成合围之势。

董卓军中大营,董卓怒不可遏,拍案大骂曰:“张温统军无方,指挥失误,致此次大军无功而返,凉州战略之地,竟遭此不可磨灭之损伤,实乃其过也。”旁侧军师李儒长叹一声,曰:“未料各路大军皆败,今凉州主控权尽失,主公,吾军当思撤离之策,否则恐有全军覆没之危。”董卓微微点头,犹豫片刻后曰:“吾意已决,当谋后路。”

遂传令李傕、郭汜、张济、杨定至渭水上游,拦水筑坝。李儒捋捋胡须,心中存疑,问道:“主公,此为何意?”稍作思索,忽展颜笑道:“主公高见,吾已知之。”董卓瞟他一眼,曰:“既明吾意,便依令行事。”李傕、郭汜、张济、杨定虽不明董卓用意,但李儒既传此令,亦无奈领军四千人照做。众将领皆不明董卓此举何意,私下议论纷纷。而贾诩,智谋之士也,一眼便窥出其中端倪,微微点头,嘴角露出一抹不易察觉之笑容。

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杨定四人领命至渭水上游。李傕心中暗忖:“主公此令,着实令人费解,不知这拦水筑坝究竟有何深意?”郭汜亦嘀咕道:“吾等只知领军厮杀,此等筑坝之事,实不知其效用。”张济摇头道:“且先依令行事,主公必有其谋划。”杨定点头道:“许是主公另有奇策,吾等静候便是。”四人虽心中疑惑,但军令如山,只得埋头苦干。

牛辅不明其理,寻问贾诩曰:“文和兄,主公此乃何意?莫非欲堵水决堤乎?若如此,恐牵连我军。”贾诩捋捋胡须,淡然曰:“牛将军,主公自有妙计,吾等只需遵命行事,不必妄加猜测,以免误了主公大事。”牛辅虽心有疑虑,但亦无奈点头。

北宫伯玉与韩遂合先零羌之众,对董卓军合围。闻斥候报董卓军拦水筑坝捕鱼屯粮,北宫伯玉曰:“此董卓必欲拦水决堤以灌吾军,吾军当速攻之,免受灾祸。”韩遂心有疑虑,曰:“董卓此人,狡猾多端,此中或有诡计,吾军应再作打探。”北宫伯玉不以为然,曰:“贤弟,吾觉董卓必有阴谋,然此时不可贻误战机,当速取行动。”韩遂仍不放心,曰:“董卓军勇猛彪悍,正面对抗,于吾军不利,不如以消耗其粮草,围困之策,方为上策。”

边章至,闻二人争执,问其缘由。北宫伯玉力陈己见,边章思索片刻,竟认可北宫伯玉之言。韩遂面色难看,心中愤懑不已,暗忖:“汝边章与吾同为凉州大士族耿家下属,反叛耿家后,吾谦逊推举汝为主帅,汝竟如此不识时务,待战争结束,定要让汝知晓吾之手段。”

边章既同意北宫伯玉之策,遂遣大军攻董卓军。然至董卓军驻扎之地,却只见空空如也。原来董卓拦水筑坝,只为拦住渭水,其主力军已从下游悄然撤离。捕鱼屯粮,不过是迷惑敌军之借口。待敌军追至,李傕、郭汜、张济、杨定决堤放水,洪流滚滚,拦住了敌军追击之路。边章与北宫伯玉大怒,埋怨韩遂太过谨慎,致董卓逃脱。韩遂心中憋屈,对二人更是不满,然亦无可如何。

董卓军早逃出数百里,众将皆喜,纷纷夸赞主公董卓妙计。此次平叛,虽有局部小胜,然战略上实乃大败。张温和其余四路军皆损兵折将,唯董卓保存了实力。董卓遂退守右扶风,与鲍鸿会合。

汉灵帝闻此败讯,大怒,大骂张温无能。随即撤其职位,然张温八面玲珑,游走于宦官集团与士族集团之间,竟免大罪,仍回京做官。董卓闻之,气愤难平,然汉灵帝见董卓保存实力,心中又喜又惧,终还是给董卓封官加爵,封为斄乡侯。

而韩遂心中对北宫伯玉与边章之不满日益加深。每念及边章不顾自己之见,盲目听从北宫伯玉之言,便觉怒火中烧。暗思:“此二人,目光短浅,只知强攻,若日后再有机会,定要让他们知晓吾之谋略方为上策。”

董卓军中,董卓心中亦有盘算。深知此次虽脱围成功,但凉州局势仍错综复杂。需谋长远之策,以图日后在这乱世之中占得一席之地。李儒则深知董卓之志,亦在思索如何助董卓成就大业。

凉州之乱,仍如熊熊烈火,燃烧不止,各方势力在这风云变幻之中,继续角逐,而董卓,亦在这乱世之中,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纷争四起。讨伐大军竟遭大败,凉州之地至此彻底失控,局势之严峻,令人忧心忡忡。

汉灵帝于朝堂之上,唉声叹气,愁容满面,实不知如何是好。宦官集团之赵忠、张让等辈,心怀叵测,力劝汉灵帝放弃凉州,固守三辅地区,其言曰:“陛下,今凉州已乱,难以收复,不如弃之,保三辅之地,以图后计。”汉灵帝心有不甘,却又无奈点头。

于是,朝廷议事,询问各大臣之意见。大将军何进与士族代表,皆附议宦官之言,同意放弃凉州。何进拱手奏曰:“陛下,如今局势艰难,凉州实难坚守,当以三辅为重。”

然朝中诸多武官,如皇甫嵩、朱儁等,坚决不同意。皇甫嵩怒目圆睁,高声道:“陛下,若弃凉州,三辅之地亦难保!届时弘农、河内必乱,朝廷洛阳危矣!吾等当再派兵员征讨,以保大汉江山!”朱儁亦附和道:“凉州乃战略要地,不可轻言放弃。若此时退缩,贼寇必气焰嚣张,大汉威严何在?”

汉灵帝深知这些武官乃主战派,因其深知唯有战争,方能建功立业。而武官们亦深知,一旦没有战争,必被朝中一些文人墨客打击,加之宦官之迫害,大汉之危,近在咫尺!

朝中大臣,争吵不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方主张放弃,以保眼前之安稳;一方坚持征讨,以保大汉之尊严。

主战之武官言辞激烈:“吾等身为大汉之将,当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岂能因一时之困,而弃祖宗之业!”

主和之大臣则反驳道:“尔等只知征战,不知民生之艰难!如今国力空虚,再战恐致民不聊生!”

双方争论愈演愈烈,汉灵帝见此情形,心烦意乱,无奈解散朝会。

而远在三辅地区之董卓,亦是忧愁不断。虽自己升官封侯,然凉州之地失控,其家人尚在临洮,安危未卜。

李儒深知主公之忧,劝解道:“主公,今凉州之乱,局势不明。当务之急,应立刻派得力心腹去接家人来三辅。一但被叛军得知,必会拿家人要挟,后果不堪设想。”

董卓点头同意,神色凝重,道:“汝所言极是,吾当速速安排。”

于是,董卓派胡轸、张济、段煨、牛辅等心腹将领,前往临洮接其家人来三辅。

此乃大汉风雨飘摇之际,各方势力皆为自身之利益与安危考量。然国家之命运,百姓之福祉,又将何去何从?汉室之未来,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不知这乱世何时方能终结,百姓何时方能重享太平。只盼有贤能之士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拯救这摇摇欲坠之大汉江山。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烽火淞沪
烽火淞沪
陈哲出车祸来到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一个同名同姓的陈哲身上,这个陈哲是国军87师261旅521团炮兵营的一名排长,他有着显赫家室,有着后世的知识,看他如何在抗战中打击日寇,保存自己,平安等到抗战结束。
九色道尊的文宣王
替弟从戎成将军,全家跪求我原谅
替弟从戎成将军,全家跪求我原谅
林斩穿越了,可以重活一世。但这具身体正在前线作战,面临生死危机。好在林斩坚持下来,打了三年仗,官至任骁骑将军,正四品武将,荣耀归家。“林斩,将你的军功让给弟弟,他进入八大武院需要军工!”这是归家后父亲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林斩后知后觉,原来自己替弟弟从军,被剥夺军工,都是偏心眼的父亲安排好的。于是乎,桀骜的林斩开始了反抗之路!…………
兜兜有米粒
穿越成献帝,我为大汉再续三百年
穿越成献帝,我为大汉再续三百年
刘协原本是二十一世纪的宅男,居然穿越到汉末刘协14岁的加冠礼上。同时带来了一个不正经的系统-每日一次签到系统!但在一身正气的皇帝身上,这个系统只能饮恨收场!再次绑定了大汉国运系统,没有人手?召唤岳飞薛仁贵!没有武器?兑换神兵!闹饥荒?立马兑换粮草种子!什么?你说后宫还有很多宫殿没有主人?蔡文姬大小乔填不满?武皇,玉环,长孙送送送!从此开始了刘协不一样的人生!
言谈橘汁
穿越宋末,海上发家
穿越宋末,海上发家
这不是英雄史诗,而是文明绝境中的生存实验。当火铳的轰鸣盖过的吟唱,当现代战争伦理与古代丛林法则在南海的泥沼里殊死搏斗,每个举起武器的人都在追问:当活下去成为最高法则,我们该如何守住人性的珊瑚礁,不让它在血与火的冲刷下碎成齑粉?潮起潮落间,珊瑚礁上的弹痕与贝壳共同书写着答案:真正的胜利从不是征服海洋,而是让文明的火种在潮间带的裂缝里,长成遮天蔽日的椰林。
先滨
天赐良臣
天赐良臣
历史学博士李辰浩在故宫参观时意外穿越到康熙四十七年的北京城,凭借对清朝历史的了解迅速适应环境,并决定寻找当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他以
爱吃炝炒丝瓜的胡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