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梦境互联》最新章节。
十二祖巫简介
上古传说当年盘古开天辟地,功德圆满后陨落,后从身体中化生出十二位神魔,体质强悍,天生神通,每一个都代表一种力量的极致。又叫十二祖巫,乃是上古巫族的始祖。当十二祖巫聚集在一起使用十二都天神魔大阵的时候,可凝聚出盘古真身,毁天灭地,圣人之下,堪称无敌。第十二,奢比尸,毒之祖巫,长着人的头颅和野兽的身体,耳挂星蛇最擅长用毒,还可以改变天气,所以也是天气之神。在巫妖大战中,曾和勾芒合力为杀帝俊的心腹圣兽英招。第十一,翕兹,电之祖巫,人面鸟身,看起来就像是魔神一般,掌握雷电,威力强大,是神话中的西方之神,\"风\"姓始祖,第十,共工,北方水之祖巫,蟒头人身,身披黑鳞,脚踏黑龙,善操洪荒水势,号称水神。山海经中记载,曾与颛顼争夺帝位没有成功,而愤怒撞向天柱,不周山。第九,祝融,南方火之祖巫,兽头人身,身披红鳞,脚踏火龙,本名重黎,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是十二祖巫中脾气最为暴躁的一位,和共工乃是天生的水火不容,后来惹出撞倒不周山的大祸,使得巫族气运大减。第八,勾芒,东方木之祖巫,青若翠竹,鸟身人面,足乘两龙,忠心耿耿的辅佐太昊伏羲,掌握着木系法力,只要不是致命的伤,瞬间就可以恢复,是十二祖巫中相当难缠的一位。第七,蓐收,西方金之祖巫,人面虎身,身披金鳞,足乘两龙,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其肉身坚硬程度要胜于其他的祖巫。
第六,玄冥,雨之祖巫,人面鸟身,脚踏青蛇,传说乃是狰狞巨兽,掌管杀戮之道,性格十分的冰冷,擅长使用骨刺作为法宝施展开来,漫天的冰封,因而又称之为冰之祖巫。第五,天吴,风之祖巫,八首人面,虎身十尾,神话传说中的水伯,掌握洪荒中的风,对战时挥手间就是弥天的大风,威力巨大。第四,强良,雷之祖巫,虎头人身,嘴里衔蛇,手中握蛇,长相恐怖,但战斗力惊人,并且手中巨蛇可以作为法宝掷出,伤人于无形。第三,后土,中央土之祖巫,人身蛇尾,手握腾蛇,是十二祖巫中最为善良的一位掌管洪荒大地土壤巫妖,大战之后感到天地间魂魄无依无靠,因此已生化作六道,从此天地间再无后土祖巫,取而代之的乃是地府后土。第二,帝江,掌握空间祖巫,掌管空间与速度,乃是洪荒中速度最快的存在,拥有六足四翼,虽然长相凶神恶煞,却是十二祖巫中为数不多的谨慎之人,做事之前会先考虑前因后果再行事。第一,烛九阴,时间祖巫,人首龙身,全身赤红,又名烛龙,天地初开便已存在了,蛰伏在北方极寒之地,身躯巨大,其法力非常强大,闭目为黑夜,睁眼为白昼,呼气为夏,吸气为冬。
后土娘娘
关于后土娘娘的来历。《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共工生后土”;《左传·昭公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礼记·祭法》也提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在一些传说中,后土娘娘被认为是伏羲的妻子,本名“风里希”,又称风后、雨师、子午娘娘。少典之正母。
烛九阴
上古正神烛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山神)一般指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烛龙,又名烛阴、烛九阴、逴龙、火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开眼为昼、闭眼为夜,有一子名为鼓。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烛龙是张北山之神,人面蛇身,浑身红色,眼睛竖着掌。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的中山之神竹音也是人面蛇身,赤死。郭璞在山海经图在译着中认为烛龙与竹阴乃是统一物。说到我国神话当中的创世之神,相信很多朋友们第一反应就会是开天辟地的盘古。事实上,在我国的神话故事当中,盘古开天辟谁,女娲造诣而毕,方巨,彼天无树害。烛鹰本为上古五大神兽,占据四方和中央,也可以说是创造了五大方位。所以都称为上古创始人。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把竹音与开天辟地的盘古等同起来。据人坊数亿记中描述盘古是气为江河,气为风,生为雷,木童为电。古说盘古是喜为晴,怒为阴。而在广博物质卷九寅五云里年纪中亦描述盘谷之君,龙首蛇身,徐为风雨,垂为雷电,开木为重,闭目为叶信。然盘古该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这里对盘古的描述正是竹音岩。竹音又名烛龙,记载于山海经之海外北京与大荒北京,其曰中山之神,名曰竹阴,是为昼,名为叶,吹为东,忽为夏,不以不食不西。西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其止,东西为物,人灭蛇身,赤色居中山下,翻译成现代的。这话就是说,竹阴是中山的山参,他的样子很奇特,长着人的面孔,舍得身子,全身赤红。它威力巨大,睁开眼睛,人间便是白昼,闭上眼睛,宇宙便是黑夜,一吸气,天下便是寒冬,一呼气,世界便是炎下,一呼吸,就生成长松万里。他的光芒能照耀北极的阴暗。他平时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他的身子有千里之长,居住在吴启国的东边。也有传说烛龙的眼睛是上下排列的,下面的一只是坟眼,上面的一只叫做鹰眼。传说千年的朱九阴,阴眼连着地狱,给他看一眼就会给恶鬼附身,九只就会变成人头蛇身的怪物。更有人认为烛音是为正明为夜,表示烛音的眼睛一直对应未来,一直对应过去,可看见未来与过去之事。不得不说,这想象力是极其的丰富。言归正传,目前来看,这个神的形象明显来自古代对气象的自然崇拜。竹音之神意在于烛龙之呼吸开辟,关乎天气晦明时节风雨。山海经中对烛音的描述,正体现了龙兴纪实时代的先民对于一年私事的风雨晦明等气象现象与龙星运行之间关系的认识。而当今学者对竹因形象的来历也做出了很多的推测,如火山锥、北极光之说的。
烛九阴,时间祖巫,人首龙身,全身赤红,又名烛龙,天地初开便已存在了,蛰伏在北方极寒之地,身躯巨大,其法力非常强大,闭目为黑夜,睁眼为白昼,呼气为夏,吸气为冬。
别称:烛阴、逴龙
地位:中国上古创世神之一
形象特征:人面龙身,口中衔烛,皮肤红褐色,威力极大
形象与能力:
烛九阴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即当它闭上眼睛时,世界陷入黑暗;而当它睁开眼睛时,世界则光明大放。
它能够呼风唤雨,吹气成冬,呼气成夏,拥有控制气候的神力。
传说中,烛九阴的两只眼睛,一只代表太阳,一只代表月亮,其形象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朴素理解和崇拜。
居住环境 烛九阴居住在北方极寒之地,传说中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的章尾山(又曰钟山)。
科学解释,认为它可能是古人对北极光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的结果。
帝江
帝江,掌握空间祖巫,掌管空间与速度,乃是洪荒中速度最快的存在,拥有六足四翼,虽然长相凶神恶煞,却是十二祖巫中为数不多的谨慎之人,做事之前会先考虑前因后果再行事。
1. 基本形象
帝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也被称为帝鸿或混沌。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帝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拥有六只脚、四只翅膀,但面目模糊,没有耳目口鼻,然而它却懂得歌舞。
在一些文献中,帝江被描述为与宇宙的形成有关,其形象可能与古代对宇宙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的理解有关。
2. 传说与故事
有传说称帝江曾以浑沌为名,在天地中央居住,与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同为天帝。二帝为报其恩德,想帮他在浑沌面目上凿出七窍,不料七窍开而浑沌灭,二帝大惊失色,结果浑沌灭而宇宙生,世界万物皆由此开始生长,而浑沌则化为凶兽模样的帝江,世居天山之上。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帝江被描绘为东海神界的重要角色,如东海神界第二顺位继承人,神王帝俊之弟,太阳十子之父。因触犯罪名被贬入轮回,转世为人间帝王帝颛顼,后因种种变故愤而入魔,成为幽都王颛顼,誓要推翻腐朽的东海神界。
后土
后土,中央土之祖巫,人身蛇尾,手握腾蛇,是十二祖巫中最为善良的一位掌管洪荒大地土壤巫妖,大战之后感到天地间魂魄无依无靠,因此已生化作六道,从此天地间再无后土祖巫,取而代之的乃是地府后土。
一、基本信息
名称:后土,又称“皇地只”、“厚土”、“地母”、“土母”等。
性别:在汉代以后逐渐确立为女神,民间又称之为“后土娘娘”。
地位: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中央之神,道教神话中的“四御”\/“六御”尊神之一。
二、起源与演变
起源:后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在先民的观念中,土地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是生命的源泉,因此对土地充满了敬畏和感恩。
演变:早期在《左传》《礼记》《淮南子》等典籍中,后土大致被描述为共工氏之子,为中央之神,但性别尚未明确。汉代以后,后土逐渐确立为女神。北宋政和六年,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只”,享受同玉皇大帝一样的仪礼规格。宋代以后,后土被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其女神身份得以确立。
三、形象与特征
形象:后土通常被描绘成一位端庄的女性形象,手持谷物或花朵,象征着大地母亲的丰饶和哺育。
特征:“后”字最初的象形文字是一个女人半蹲式的产子形状,“土”字最初的象形文字是女人的乳房,这些都体现了后土与母性、生育的紧密联系。
四、职责与功能
掌管土地:后土是掌管土地的神只,负责九州的划分和管理。她是土地的化身,孕育着万物,是生命的始祖。
生育与生命:后土还掌管着生育和生命,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人们相信她能够保佑农作物丰收、人畜兴旺。
生死轮回:在民间信仰中,后土还掌管着生死轮回。人死后魂归地府,接受后土的审判。
五、文化影响
祭祀仪式:在中国历史上,每年都要举行对后土的大型祭祀仪式,许多时候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些祭祀仪式体现了古人对后土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文学与艺术:在文学作品中,后土常作为大地之神、生命之神出现。《诗经》中就有“皇天后土,实受我命”的诗句,表达了对后土的敬仰。在艺术作品中,后土常被塑造成慈祥的女性形象,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强良
强良,雷之祖巫,虎头人身,嘴里衔蛇,手中握蛇,长相恐怖,但战斗力惊人,并且手中巨蛇可以作为法宝掷出,伤人于无形。
强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神只,其形象与故事在《山海经》等古籍中有所记载,并在后世的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强良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形象
外貌特征:强良被描绘为虎首人身的神只,拥有四蹄长肘的奇特形态。他嘴里衔着蛇,手中也握着蛇,这些元素增添了他的神秘与恐怖色彩。
性别:男性
兵器与法宝:强良手中的巨蛇不仅是他的武器,还可以作为法宝掷出,伤人于无形之中,体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
二、神话传说
身份与地位:强良在神话中被尊为雷之祖巫,是掌控雷电的神灵之一。他发出震天的声音,能够惩恶扬善,也能威慑敌人。
故事背景: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强良被描述为居住在大荒之中的神只,与北极天柜山等自然景观紧密相连。他的形象与伏羲部落的标志“虎和蛇”相呼应,可能反映了古代部落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文化特色:强良的形象在印地安古神话中也有隐约的对应,如印地安人最尊崇的老一辈众神中为首的“沃拉冈”,与强良在读音和年代上都十分接近,且都居住在白令海峡两岸,这可能暗示了两者之间的某种渊源。
天吴
天吴,风之祖巫,八首人面,虎身十尾,神话传说中的水伯,掌握洪荒中的风,对战时挥手间就是弥天的大风,威力巨大。
天吴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水神:
一、基本形象
外貌特征:天吴被描绘为拥有八个人头、虎身和多个尾巴(具体尾巴数量在不同记载中有所差异,有说是十尾,也有说是八尾)的神兽。他的身体呈青黄色,形象庞大且怪异,融合了人与兽的元素。
性别:虽然天吴的形象偏向于神兽而非人类,但在神话传说中,其性别通常不被特别强调。
二、神话传说
身份与地位:天吴在神话中通常被视为水神,也被称为“水伯”,掌管着水域的安宁与变化。他与洪水、海洋等自然现象紧密相连,是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崇拜的体现。
能力与特性:天吴作为水神,具有操控水流、引发洪水等强大能力。同时,他也被认为掌握着风的力量,能够在战斗中引发大风,威力巨大。
文化意义:天吴不仅是吴人的图腾兼始祖神,还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他的形象融合了人与兽的元素,既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动物的崇拜,也反映了从人到神的转化过程。此外,天吴还与“虞”或“驺虞”等动物有关,这些动物在吴人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宗教与信仰:在民间信仰中,天吴作为水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希望他能够带来水域的安宁与丰收。
玄冥
玄冥(女),雨之祖巫,人面鸟身,脚踏青蛇,传说乃是狰狞巨兽,掌管杀戮之道,性格十分的冰冷,擅长使用骨刺作为法宝施展开来,漫天的冰封,因而又称之为冰之祖巫。
一、基本身份与形象
身份:玄冥是四时、四方之神中的冬神和北方之神,同时被尊为海神、风神和瘟神。他也被称作禺强、禺疆、禺京,据传为黄帝之孙。
形象:在中国神话体系中,玄冥被描绘为人面鸟身,两边的耳朵上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亦有说法其坐骑为一条双头龙),形象颇为怪异。这种形象融合了人与兽的元素,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
二、能力与特性
海神:玄冥作为海神,掌管着北方的大泽与海洋,他的存在与海洋的波涛、潮汐等自然现象紧密相连。
风神:他同时也是风神,能够引发大风,尤其是西北风。据说他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因此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瘟神:由于玄冥的风能够传播瘟疫,他也被视为瘟神。在古代,人们对他既敬畏又害怕,希望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避免瘟疫的侵袭。
三、神话传说
起源与背景:玄冥的神话传说与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想象紧密相连。他作为冬神和北方之神,与寒冷、冰雪等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同时,他作为海神和风神的身份,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海洋与风的敬畏与探索。
故事与传说:在神话故事中,玄冥的形象往往与寒冷、冰雪、大风等自然现象紧密相连。他既是掌管北方寒冰荒原和冬天的神灵,也是引发大风、传播瘟疫的瘟神。他的存在与古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与信仰。
宗教与信仰:在民间信仰中,玄冥作为冬神、北方之神、海神和风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希望他能够带来雨水滋润大地、缓解干旱等自然灾害。同时,他也作为瘟神的身份被人们敬畏与害怕。
蓐收
蓐收,西方金之祖巫,人面虎身,身披金鳞,足乘两龙,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其肉身坚硬程度要胜于其他的祖巫。
一、基本身份
称谓:蓐收,又名“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西方之神以及天之刑神,同时也是五行神之一。
关系:他被视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也有说法认为他是少昊之子。
二、形象特征
外貌:据《国语·晋语》记载,蓐收脸上长着白毛,有老虎一样的爪,手里拿着斧子。而《山海经·海外西经》则描绘他左耳上有条蛇,骑着两条龙。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蓐收独特而威严的形象。
象征:他身披金鳞,象征着金属与财富;足乘两龙,则体现了他的尊贵与不凡。
三、神话职责
司秋:蓐收是秋天的神明,负责掌管秋收和科藏等事务。他的职责与丰收紧密相连,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备受尊崇。
刑神:作为天之刑神,蓐收还负责执行刑罚和审判。他的存在使得古代人民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也更加注重道德规范和法律秩序。
文化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蓐收的神话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在民间信仰中,蓐收作为秋神和刑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希望他能够带来丰收与安宁。
勾芒
勾芒,东方木之祖巫,青若翠竹,鸟身人面,足乘两龙,忠心耿耿的辅佐太昊伏羲,掌握着木系法力,只要不是致命的伤,瞬间就可以恢复,是十二祖巫中相当难缠的一位。
勾芒,又称句芒、句龙、句重、芒童、木正、木帝等,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极具特色的神只,主要被尊为木神(春神),并掌管树木的发芽生长。以下是对勾芒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身份
称谓:勾芒,又称句芒,是伏羲氏四个儿子中的老大,后来被委派到东方来主持木星的观测,因此又称木官或春官。
关系:他是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皞(伏羲氏)的重要神只,两者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
二、形象特征
外貌:勾芒的形象在古籍中多有描述,他最初被描绘为鸟身人面,乘两龙行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象在民间年画中逐渐演变为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象征:作为木神和春神,勾芒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和自然的复苏。他的形象与树木、春天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想象。
三、能力与职责
木系法力:勾芒掌握着强大的木系法力,能够操控树木的生长与枯萎。他的存在使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春祭与农业:勾芒在古代春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春祭时都有他的份。他不仅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人们通过祭祀勾芒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化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勾芒的神话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与信仰:在民间信仰中,勾芒作为木神和春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希望他能够带来丰收与安宁。此外,勾芒还被视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祝融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 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时为郐国。 重喾封功食邑于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春秋时的郑国,是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见,在夏族开始兴盛的阶段,祝融氏族有一部分还在嵩山一带居住。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状昭显,食邑于新郑,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作《封建表》。
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谈起南海神庙的建立,人们自然会问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一旦发生火灾,人们仍然认为祝融君光临。祝融究竟是谁呢?他又怎样合水火为一神的呢?这有许多传说。
传说一: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相传,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天下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传说二:上古帝喾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的儿子,他的官职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职守,努力为帝喾和广大平民服务,当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舜庙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传说三:黄帝时期,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应该说,衡阳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来的,他因此担任了司徒的职务。后来,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的始祖。 今衡阳南岳祝融峰顶还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石栏杆,可以凭栏了望北山的风光。这个火神,楚的始祖祝融又怎样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认为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属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传说四:尧帝时期,洪水滔天,浸山灭陵,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尧帝下令鲧(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过去了,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是,天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天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传说五:北水神王与火神祝融战斗,被祝融真火炼死。从此,祝融成为水火之神。
祝融,南方火之祖巫,兽头人身,身披红鳞,脚踏火龙,本名重黎,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是十二祖巫中脾气最为暴躁的一位,和共工乃是天生的水火不容,后来惹出撞倒不周山的大祸,使得巫族气运大减。
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
一、基本身份与称号
身份:火神,南方火之祖巫。
本名:重黎。
号:赤帝。
后人尊称:火神。
二、形象特征
外貌:祝融常被描绘为兽头人身,身披红鳞,脚踏火龙,形象威武雄壮。他也有时乘坐两条龙飞行,彰显其神只的尊贵与不凡。
象征:红色、火焰、火龙等元素都是祝融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他掌控火焰的力量和光明。
三、能力与职责
能力:祝融拥有操控火焰的强大能力,能够召唤出熊熊烈火,焚烧一切。他的火焰不仅能够给予温暖和光明,还能在战斗中发挥巨大的威力。
职责:作为火神,祝融的职责是掌管火焰的燃烧和熄灭,维护天地的火源秩序。他也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之一,人们通过祭祀他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四、神话传说
与共工的恩怨:祝融与共工是天生的水火不容。在神话故事中,两者因争夺自然力量的主导权而爆发战斗。最终,祝融的怒火失控,引发了巨大的灾难,甚至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了天地的倾斜和洪水的泛滥,也使得巫族的气运大减。
教民用火:祝融不仅是一位强大的火神,还是一位仁慈的神只。他教会了人们用火的方法,使得人类能够利用火焰来烹饪食物、取暖照明、驱赶野兽等,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共工
上古正神之共工,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炎帝后裔,祝融之子。在早期的文献中,共工是尧的臣子,之后演变为古帝王、部落首领,后在转变为神话中怒撞不周山。破坏天帝秩序的天神。共工所处的时代往前可追溯至高辛氏、颛戌皇帝、炎帝等时期,往后则流传至至舜、禹时期。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是天地位之倾斜,后为颛顼诛灭。此外还有一说为共工是尧的大臣,与三苗,与欢兜、鲧合称为“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对应着一个水神,叫共工。他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姓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他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得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据说它能看透人的心思,从而对人施以蛊惑。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得很,天花乱坠,但做起是来邪辟,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严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名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以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击石取火比钻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计保存火种,因此,当时中伏羲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共工与祝融大战: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领虾兵蟹将,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
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
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共工失败的真正原因:
伏羲时代,共工氏是个治水世家,在治水的实践中难免有失误造成更大水患,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还会殃及下游部落,招致被兴师问罪。作战的第一要素是军队的组织纪律性,祝融一方有女娲等大神作为背景力量(如提要中所说),以军事组织见长;共工氏部落的组织能力主要来源于治水实践,远比不上祝融一方,战争失败在所难免。
当时少典已大,伏羲已死,女娲替换伏羲为新帝王。后土夺位失败,被祭天。当共工氏听到女儿(风后,后土娘娘),被女娲做为人牲祭天后说:敢吃我女儿,我要让你们都去喂鱼虾王八!决提!
共工氏部落并没有一蹶不起,而是在困境中继续着治水大业的艰难探索,是永不言败的治水英雄。当然,也不能否认,某一时期的共工氏部落,因为不为世人理解,并战败而激愤异常,转而决堤放水,以与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一起毁灭,即“怒触不周之山”。决堤时,在洪水冲击下岸崖往往崩塌,确实有天塌地陷之势。可以设想,在当时人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围着汪洋洪水土堤无疑是具有毁灭力量的大规模杀伤武器,这也可能是共工氏筑堤挡水方法经常被指责讨伐的原因。
结尾:历史给予的真实评价
虽然共工氏被许多传说描述为“残暴而作恶多端”,但由于他的神力和他与初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他始终受到人们的敬畏。《山海经》中记载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就表达了这种原始的敬畏。共工氏的努力最终使人类取得了治理水患伟大胜利,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的书中将他提升为三皇,如《通鉴外记》。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人,与黄帝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不仅毫不姑息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鼎沸。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帝颛顼的统治,夺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帝颛顼闻变,倒也不甚惊惶,,倒也不甚惊惶,他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的烽火,如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一场激烈的战斗展开了,两队人马从天上厮杀到凡间,再从凡间厮杀到天上,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架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连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