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回到高考后,利用先知成富豪》最新章节。
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取消浮桥,改用悬索吊桥,但通车一次即废。
随着历史变迁,至解放初,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二十座,十九孔,全桥长:517.95米,计东岸桥墩十二座加桥台一座,十二孔,长283.4米,西岸桥墩八座七孔,长173.3米,桥宽5米,中间97.3米,仍以十八木船连接。
新中国时期
1958年,人民政府大修广济桥,原有梭船撤去,建成双柱式(高椿承台)桥墩二座,架以钢梁,铺设路面,接通东西二桥。原有旧石墩,全部整治后留用,在旧石梁上,加铺钢筋路面。路面原为宽五米,扩阔而为七米,两旁加设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栏杆及灯柱。至是全东西桥为一,汽车由桥上通过。
1977年,又一次进行扩建,原7米的桥面作为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
1988年3月,鉴于广济桥具有极大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因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11月,潮州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成现代化的韩江大桥,从而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并为其全面修复提供了先决条件
1990年,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开了“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揭开了修复古桥之序幕。
2001年7月,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同年12月,获文物局正式批复。
2002年4月,潮州市政府决定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以统筹修桥事宜,并聘请全国文物古建专家和海内外德高望重的潮籍乡亲为顾问。
2003年10月,广济桥维修工程正式动工。工程以修旧如旧为准则,以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共分二期实施:一期为加固桥墩、修复桥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复桥上之亭台楼阁。经数年努力,工程于2007年6月告成。
2007年9月20日,全面维修后的广济桥正式对游客开放。
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央视《2018春节戏曲晚会》潮州分会场活动在广济楼广场进行现场录制。
2019年4月20日,一艘梅州大埔的采沙船沿韩江顺流漂下,撞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广济桥。
桥梁位置
广济桥地处韩江中游,是广东东部同福建、江西的必由之路,韩江又是粤东交通运输的动脉,所以,广济桥一建成便成了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由于桥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所以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佳话。
3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整体布局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
桥墩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砌成,大小不一,石条叠合很有规律,石与石之间没有勾灰,全部卯榫。因为桥墩先后损坏,修复时期不同,又没有按照原来的规格修复,所以桥墩的高度不同,形态各异。广济桥的桥墩有二种造型,一种是六边型的船型墩,一种是五边型的半船型墩。所有的桥墩上游都做成尖型,有效地分解径流的冲击力。
桥亭都建在桥墩上,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态多种多样,空间大小不一。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规矩平稳威严,有如大殿,故称殿式阁。杂式亭台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二侧。亭台多依地势而立,各具形态,屋顶为杂式攒尖,形式多样,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桥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
浮桥\t浮桥由十八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浮桥桥面宽5米,桥面二侧各有一段长约5米的船体。浮桥二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浮桥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二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
栏杆\t广济桥的栏杆造型简单,梁桥部分是常见的横条式石栏杆,竖向立柱加上横向的扶手条。浮桥部分为木质栏杆,分段独立再用铁链连接,每段都是六根竖向立柱加二根横向扶手条。栏杆处在两舟之间,在防护的同时也起连接二船作用。石栏杆四根横条都是正方形的小石条,其中第一、二和第四条正面摆放,第三条改为侧面摆放,变成一条棱形条。
石雕木雕\t大桥装饰以简朴为主,重在吉祥寓意。雕刻内容都是传统吉祥图案,卷草纹、如意纹、祥云、莲花,梅兰菊竹等等。石雕装饰主要在梁桥栏杆望柱,柱头雕成花瓶状,寓意平安吉祥。木雕装饰集中在桥亭的木构屋顶和门窗上,梁架、柱头、藻井、檐角、雀替、拱托,屋檐下的匾额、门窗的槅扇都是木雕装饰的主要部位。雕刻的工艺有圆雕、通雕、浅浮雕、深浮雕和线刻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