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人物大全

第164章 4.文学侍从枚皋(1/1)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汉书人物大全》最新章节。

枚皋的母亲是枚乘在梁国时娶的小妾,当年枚乘要从梁国重归故里,枚皋的母亲不肯同行,枚乘便给枚皋留下数千钱,让他陪伴母亲。枚皋深受父亲熏陶,自幼爱好文学,年轻时就擅长辞赋。17岁时,枚皋上书梁恭王刘买(刘武之子)。梁恭王非常赏识枚皋的才能,便召他为郎。

三年后,枚皋因遭受馋言获罪,家室被没收,他只身逃到京都长安。幸好这一年汉武帝即位,大赦天下,枚皋就上书北阙,以求免罪。当初枚乘病死后,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此时枚皋自陈是枚乘之子,汉武帝喜出望外,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平乐馆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从此深受武帝的宠爱,不久便拜他为郎,派他出使匈奴。

当时武帝的文学侍从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等,均以能文章、善诙谐知名。枚皋不通经术,善于诙谐调笑,下笔成文。武帝每巡幸、巡守、游历,必诏枚皋侍从。如有所感,令侍从作赋,枚皋总是最先作好。枚皋可以“倚马作露布”,即倚着军马写军事文告,一挥而就,因此被称赞为“马上文”。淮阴人引以为傲的“马上文”“跨下武”说的就是枚皋和兵仙韩信。

在中国古代,以文学创作为专职的文人,在汉武帝之前还没有,有的只是专供民间和宫廷欣赏娱乐的专职歌舞艺人。汉武帝把枚皋当作文学侍从,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职的供帝王消费和娱乐而创作的文人。枚皋这样的专职文人,不能用自己的智慧为大众创作高雅的艺术产品,也不能以自己的文学创作来抒情写志,只能成为供封建帝王享乐的庸俗艺人,这也是他们的悲剧。在汉武帝眼中,他的职能就是为了对自己进行阿谀歌颂。枚皋像东方朔、郭舍人一样,成为皇帝的嬖臣,不像严助等受到重用。

汉武帝29岁那年才得了第一个儿子,高兴自不必说,大臣们也都纷纷贺喜,枚皋和东方朔二人就各自作了一篇《皇太子生赋》。高禖是古代帝王祭祀求子的场所,武帝因得子高兴,也特地立了高禖神庙,又让枚皋做了一篇祭祀高禖的祝文。因为生了皇子,卫子夫得宠被立为皇后,枚皋为皇后撰写辞赋,告诫皇后,要慎始慎终。枚皋撰写辞赋的水平要高于东方朔。

枚皋跟随武帝巡幸甘泉宫、雍县、河东郡,武帝又向东巡游,在泰山封禅,在宣房指导堵塞黄河决口,在三辅的离宫别馆游幸,游山玩水,打猎、驾驭、骑马、玩狗、蹴鞠、刻石,武帝一旦有感而发,就会诏命枚皋写赋。枚皋文思泉涌,落笔成章,因此写的赋很多,是当时最高产的赋家。但数量并不决定质量,而且往往相反。司马相如善于写赋,写得慢、写得少,但作品却好于枚皋。后人以二人比较,形成了“马迟枚速”的成语,比喻文人才性各异。

枚皋自认为不如司马相如写得好,又说写辞赋要用俳pai句,俳人犹如倡人,自嘲像俳倡一样。在枚皋的赋中,枚皋嘲笑东方朔,也自我嘲笑。枚皋的辞赋文采华丽,触景生情,写得妙趣横生,诙谐幽默,但不乏婉约。枚皋写的辞赋,可供观赏的有一百二十篇,过于游戏,不甚雅观的还有几十篇。他的成就比起父亲枚乘逊色许多,因而作品也很少流传下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父子都以盛名著称,其中最早的就是西汉的“二枚”~枚乘及其子枚皋,都是著名的辞赋家。如今在枚氏父子的故乡淮安市淮阴区,有枚亭、枚公河,枚里街,都是纪念他们的所在。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逃生三国
逃生三国
关于逃生三国:两人通过时空机器,回到三国,原本希图让大小乔进入影视圈,让甄姬、张春华走进歌舞厅。最后因被人记恨,从而征战天下,一统中原的故事。
懒先生
战国小大名
战国小大名
天文是后奈良天皇的第三个年号。天皇家丧失政治上的实际权力,权力中心足利家同样山河日下。武田、北条和今川三家在善德寺会盟,关东大名面临着势力重整;关西诸国中,陶晴贤与尼子晴久衰落,毛利元就趁隙发展;近畿三好家意欲取足利家而代之,尾张大傻瓜织田信长迎娶了蝮蛇女归蝶;一个长相酷似猴子的青年成为了织田家拿鞋的仆役。九州中部阿苏家,一个孩童也悄然而至。天下,即将进入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空门有佛
战狼卫:开局救下德凯副队长
战狼卫:开局救下德凯副队长
『单女主』『理智主角』『人设不崩坏』皇甫武正——睁开眼睛——我是沙...我是创世神!!皇甫武正还没从巨大的疼痛中反应过来感觉自己的手好像被人拿起来转了个什么东西“嗯,还行只见轮盘指向的地方『巨神战击队地神套装』(内容包括:裂地变,地神符手链,战狼战击士,苍龙战击士,虎吼战击士,巨甲战击士)“行了,修正一下战力设定,好像就没啥缺的了,去吧皮...去吧皇甫武正!!!皇甫武正:???哎哟**!!!
终极天剑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关于这吕布,绝对有问题: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那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白门楼兵败被杀的吕布,带着满腔意难平,重回十八年前。他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想做一些,我认为对的事……
来一杯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时代,是如今的我们能见到的和坚持着的许多文化和习俗习惯的起源,是我们的根!读历史,为什么不读春秋?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之鲁国文化的历史杂谈。鲁国在三百年春秋史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春秋风...
千里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