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第61章 孔融祭祖,刘备许女(1/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最新章节。

祭祖,只是一个说辞!

两个孩子并不知道,孔融的真正目的是举家逃离许都。

如今,曹操越发专权跋扈,打压异己,众文人儒生皆噤若寒蝉,只有他敢仗着身份仗义执言,挖苦嘲讽曹操。

而从不担心被曹操清算。

他以前也不怕死,讥讽曹贼而死,反而成就美名,这买卖稳赚不亏。

然而,娄圭与其一家的死,让孔融清醒的认识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

曹操的狠,超出了他的想象。

而这其中,最触动孔融内心的一件事:就是娄圭两个未成年的孩儿尽亦被斩首。

那两个孩儿与自己的一对儿女一般年纪,也一般聪明,可爱。

娄圭没犯大错就已这样,自己离经叛道的论调太多,随便摘下几条,就是不忠不孝的大逆言论。

足够满门抄斩!

至于那舍身取义的忠直美名,到时候也难免不会被扣上不忠不孝的帽子。

到最后,反倒成了他曹操扫恶除逆的功业。

孔融可以不为自己考虑。

但不能不为自己的子女考虑。

就算他不为自己的子女考虑,他也不能不为大哥孔褒的子女考虑。

大哥替他而死!

他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大哥子女的周全。

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能管住自己嘴的人。

待在许都,难免以后不会说出更为偏激的话来。

与其让家人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危险之中,还不如放弃这所谓的士林领袖之虚名。

趁曹操还未班师,离开许都这块是非之地。

想到此处,孔融已然下定决心。

换做以往,他从未想过逃离许都。

他不信自己能在曹操的眼皮子底下逃掉。

但现在,一份锦囊给他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全家逃脱计划。

曹操举大军北伐辽东,京师大量官员随军而去,这是千载难逢的逃脱机会。

孔府祭祖,又是无可争议的离京理由。

而他带着全家一旦到了鲁县,便可借东道南下江东。

然后再说服孙权,与玄德公联合共同抵御曹操。

他想,相比在朝堂上阴阳怪气,进行无谓的口舌之争,才是利国利民的大益之事啊!

而错过这个机会,以后恐怕再无逃脱许都的可能。

他必须抓住!

但孔融还有顾虑。

在朝中,他虽然不管啥机要之事,但好歹挂着重臣之名,告假归乡,须得向陛下请示。

然曹操哪会给陛下说话的权力?

曹操不在之时,在许都城内实权最高者,当属荀彧。

可荀彧也是曹操的人啊!

他会允许我在此时离京么?

再想想,相比曹操,至少荀彧这个人对咱们这些汉臣还是很宽容和客气的。

求助荀彧,这也是他当下唯一的机会了。

打定了主意,孔融迅速奋笔疾书,写了一篇《告假文书》,呈给荀彧。

令人惊喜和意外,荀彧竟未有半点为难,立刻通允,许之通凭,甚至于自己准备好的说辞都未能用得上。

孔融心中大喜,忙告知家小,举家东行,收拾金银细软,直奔鲁县回乡祭祖。

……

另一边,刘备七顾茅庐,终得卧龙辅佐。

他与诸葛亮同辇而归,一路上喜悦之色溢于言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在风云诡谲的大明,土木堡之变阴霾未散,北京保卫战一触即发。卫长国、郭一平临危受命,携手于谦等志士。朝堂之上,他们排众议谋良策;战场之中,整军备战强敌。烽火肆虐城墙,看这几位英雄如何力挽狂澜,让大明于生死边缘重焕生机,逆转国运。
孙苏中
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
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
关于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永乐朱棣穿回“燕王朱棣成为另一个意识,并逐步“同化永乐帝朱棣在生命终点(如第五次北征归途)意识模糊,再睁眼,发现自己回到了洪武二十五年,过程中伴随着双魂的摩擦、博弈、融合,以及对历史细节的“微操。
用钱打我
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
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
架空历史+权谋诡辩+甜过初恋!不可能,押寨夫人是女帝?她不是山贼吗?绝对不可能,二夫人是魔头?她不是侠女吗?万万不可能,三夫人是敌国公主?还说要吊死我?美人如玉,轻声腻语,温柔似刀:小成子,没有什么不可能。小成子,这天下送你可好?
我是踏脚石
谍战:动物都是我的内线
谍战:动物都是我的内线
魂穿民国28年,高凌宇发现自己成了新政府旗下,76号特工总部,情报处的一名小情报员,简而言之便是投靠了小本子的狗汉奸。而除了特工汉奸这个身份,他发现自己,居然还有另外一层身份,是军统的一名内线,是受到上海站站长陈恭树的命令,才潜伏在76号。虽然成了名间谍,但高凌宇却丝毫不慌,因为魂穿后,他如愿获得了一种超凡能力,他竟可以做到,将自己的灵魂一分为二。而另外一半灵魂,可以附身在任何动物体内,随后便可
白色茶叶蛋
逍遥红楼
逍遥红楼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逃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而惊世的顽石,也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醒而碎,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满腔幽怨。红楼无梦,只余梦影残痕!了个迎加入红楼大家庭!!
徐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