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固化忠诚度,江山美人我都要

第155章 这儿子过份了啊(2/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固化忠诚度,江山美人我都要》最新章节。

公孙度感叹道。

“大哥,你宫中那么多异国美女,为啥独独就带上这两个夫余美女啊?”

公孙度的弟弟公孙恭疑惑道。

公孙度自从正妻病故之后,就再没娶过续弦,反而招揽了一批各国的美女,供自己享用。

反正他已经有儿子了,又身在边关做独立王,自然是要享受异国风情。

“哎呀,这不是时势所逼嘛!你也不想想,董璜是什么人?那是中原第一大诸侯!董璜为什么花那么多心思一直在这边跟我们耗着?就是想要一劳永逸将我们弄死!”

“我们这辽东几郡之地,又哪里和他董璜中原几州大佬能抗衡的?咱们根本耗不起!董璜花这么大力气赶我们走,你说,咱们以后还回得来不?”

公孙恭听到这话,摇摇头,道:“估计回不来了!董璜兵马实在太多了!”

“是啊!他们可以失败很多次,我们却是越打人越少,没得比啊!所以,以后咱们大概率是回不来辽东了,只能待在百济那鬼地方了!唉!所以啊,这夫余美人,以后很难得到了,这不得带上嘛?其他高句丽、百济的,咱们哪里还用得着那么费劲的带过去?”

公孙恭正在为兄长这么危急的时刻还考虑带什么美女而钦佩时,就听得外面传来禀报声。

“报!根据汶县传报,数日前,我军有一支兵马被追赶往南面沓氏,说是要渡江过去青州……”

“过去青州?谁过去青州?”

公孙度立时起身,仔细看了看地图,疑惑道:“我们的人马?难道是……”

这时候公孙恭也想到了。

“大哥的意思是……康侄儿?”

公孙度来回踱着步,“康儿知道我们要去百济,为何会突然转向去青州?不应该啊?难道是……这……”

公孙度一时间都有些拿捏不准了。

他说的“难道是”,公孙恭也听明白了。

意思就是公孙康难道是想趁此机会和自家父亲分兵,自己去青州闯一份基业?

“康侄儿去青州,能行吗?”

公孙度没有回答弟弟的话,反而仔细看了看地图青州的方位,道:“袁绍孱弱,倒也不是不能行,只是,这事他该跟我说一声,咱们就可以好好安排了,最不济,用疑兵将董璜军引去百济,再集合全军去青州啊!”

“康儿他们身后有追兵吗?”

在公孙度看来,那一支去青州的兵马,肯定就是自家儿子公孙康了。

“报!据说后面有一支追兵!数量还不少!”

这……

公孙度又紧张起来。

这儿子,到底是在搞什么?

难道说,是想要带着追兵布疑阵,让董璜军误以为自己等要去的是青州?

“大哥,康侄儿估计是想将董璜军引去青州,好让我们能够从容去百济……”

兄弟俩正在商议着,就听得又有急报传来。

“报!刚刚确认,两位夫余贵妃和物资车队在汶县南跟随着我们的一支兵马往南面而去了。”

“啥?”

这下公孙度坐不住了!

自己的美妾啊!还有财货!

他奶的!

这儿子!

这儿子!

过份了啊!

把老爹的美妾还有财货全都拐走了?

都拐去青州了?

这他奶的!

那自己去百济吃喝用啥?

这混账儿子!

他奶的!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燃烧在战火纷飞
燃烧在战火纷飞
关于燃烧在战火纷飞: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逢易过
大梁逍遥王爷
大梁逍遥王爷
特种兵王李默穿越成大梁闲散王爷,面对新帝猜忌与官场腐败,他深入益州,揭露太守贪腐,肃清官场。从闲散王爷到铁腕权臣,李默凭借现代智慧与军事才能,步步为营,斗权臣、平叛乱、改革朝政,最终逆袭成为大梁王朝的中流砥柱。
蛋黄拌面
让你修长城,你反手灭了匈奴?
让你修长城,你反手灭了匈奴?
好消息:朱权穿越到了大乾,成为了大乾王朝的第一继承人大皇子!坏消息:大乾皇帝,偏信妖后,想立二皇子为嗣,将朱权赶到了北地,修建长城,抵抗匈奴!好消息:被发配北疆的朱权,意外觉醒了名将召唤系统,开局就召唤了SSS级军队,西凉铁骑!坏消息:天崩开局,万余匈奴骑兵,悄然而下,在朱权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彻底围困了他所在的城池!西凉铁骑还没赶到,派出的使者,又被追杀,大皇子朱权,危在旦夕!
没事不取名
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
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
穿越成大周最惨九皇子,父皇忽视,兄弟阋墙,就藩在极北苦寒之地就要饿死。不怕!我有签到系统!“叮!签到成功,获得神物玉米种子!”种玉米,建良田,收流民,屯粮百万!世人皆笑我痴傻,殊不知,这极北之地,已成我手中最强王牌!父皇不疼?兄弟相轻?待我铁骑南下之日,便是这天下易主之时!
牛蛙
不懂隐藏爱意的同桌绫华同学
不懂隐藏爱意的同桌绫华同学
关于不懂隐藏爱意的同桌绫华同学:熬了三天三夜肝原石,在神里绫华卡池还有三分钟结束之际,一发十连三金,让百里空过于激动,当场猝死。再次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座从未见过的大都市,重新变成了一名学生,而自己心心念念的神里绫华,居然成了自己朝夕相处的同桌。曾经孤独一人的百里空,在这里遇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并收获了难能可贵的亲情,友情和……简介无力,烦请各位移步正文。
听风十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