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濒死的大同煤矿工人开始

第322章 王寒生的枪法(2/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从濒死的大同煤矿工人开始》最新章节。

“王队长,闻名不如见面啊!今天算是长见识了,我现在练还有机会么”?

“可以啊!游击队的所有狙击手都是后来训练的,像吴童飞柱子和春妮几个,枪法不比我差多少,他们也就练了一年多的时间吧”!

宋秋生来了兴致,自己没有一年的时间练枪,但拖延个一个月两个月再回去还是可以做到的,自己不指望和王寒生一样,二百米打靶子十中八九那就是纨绔中的顶尖高手了,当然不是那些垃圾纨绔,而是真正的掌权的年轻一代。

“王队长,我知道你忙,我也不能打扰你的抗日大局,给我排个教官,不会让他白教的,另外你有时间也指点我一下”。

王寒生点着头有些无语,让你特么没事装杯,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队伍往回走的时候,很多伏击狙击队伍也踏上了归程,他们不回三亩湾,将会在吴家窑休息补充物资弹药,明天会继续出击,必须完全隔断鬼子往外输出煤炭的线路。

二十六师团大同司令部,石原莞尔完全破防了,二十师团覆灭的那一天老鬼子就猜到了现在的情况,只是没想到王寒生做的这么绝,矿区做了安排,那就不进矿区转搞外围,这就切中了自己的主动脉了啊!

石原老鬼子听够了汇报和电话,每次电话响起就像是催命一样。

“报告”!

“说吧”!

“嗨!筱冢司令官来电询问矿区今天的损失如何”?

玛德,这是看热闹来了啊!石原老鬼子一脸愤怒,既然想看,那就让你看个明白。

“去通讯室要一份损失统计,原封不动的给筱冢司令官发过去,请求战术指导”。

路过水口,王寒生等吴童飞一众指挥官回来,总结了一天的收获,缴获很少,能抢的东西不多,虽然都是小规模作战,但加起来消灭的鬼子数量是真不少,一天时间最少搞掉了日军一个半的大队。

王寒生环顾了一圈黑山游击队和警卫旅的营级以上主官。

“弟兄们,今天大家打出了开门红,这值得骄傲和庆祝,不过如果我要是鬼子,明天肯定会有所计划,有可能会做一些阴谋诡计”。

“我希望大家要小心谨慎,矿区还是不能进,如果有很大的目标或者诱惑,先要考虑一下会不会是鬼子的陷阱,石原老鬼子不简单,矿区埋炸药这样的事情都能做出来,有别的丧心病狂的主意也不意外,话说回来,矿区都在这里,只要小心谨慎,鬼子早晚给他收拾干净了,都明白么”?

“明白”!

“明白,王队长放心”。

“缺什么给三亩湾发电,让李青组织人给送过来,晚上注意警戒”。

“是”!

太阳快要落山了,王寒生和宋秋生带着精英赛和警卫班上路了,宋秋生心里有些疑惑。

“王队长,这个石原莞尔真的有这么多心计么,我看过国防部的档案,这个鬼子军官似乎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

王寒生点了根烟,无奈的摇了摇头,这个怎么说,说自己了解他的过去和未来么?

“宋先生,这个老鬼子虽然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接手二十六师团以来,出台的所有的政策都是杀招,说句吹牛皮的话,也就遇上了我和张天傲的队伍,不然整个矿区保证固若金汤”。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燃烧在战火纷飞
燃烧在战火纷飞
关于燃烧在战火纷飞: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逢易过
大梁逍遥王爷
大梁逍遥王爷
特种兵王李默穿越成大梁闲散王爷,面对新帝猜忌与官场腐败,他深入益州,揭露太守贪腐,肃清官场。从闲散王爷到铁腕权臣,李默凭借现代智慧与军事才能,步步为营,斗权臣、平叛乱、改革朝政,最终逆袭成为大梁王朝的中流砥柱。
蛋黄拌面
让你修长城,你反手灭了匈奴?
让你修长城,你反手灭了匈奴?
好消息:朱权穿越到了大乾,成为了大乾王朝的第一继承人大皇子!坏消息:大乾皇帝,偏信妖后,想立二皇子为嗣,将朱权赶到了北地,修建长城,抵抗匈奴!好消息:被发配北疆的朱权,意外觉醒了名将召唤系统,开局就召唤了SSS级军队,西凉铁骑!坏消息:天崩开局,万余匈奴骑兵,悄然而下,在朱权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彻底围困了他所在的城池!西凉铁骑还没赶到,派出的使者,又被追杀,大皇子朱权,危在旦夕!
没事不取名
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
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
穿越成大周最惨九皇子,父皇忽视,兄弟阋墙,就藩在极北苦寒之地就要饿死。不怕!我有签到系统!“叮!签到成功,获得神物玉米种子!”种玉米,建良田,收流民,屯粮百万!世人皆笑我痴傻,殊不知,这极北之地,已成我手中最强王牌!父皇不疼?兄弟相轻?待我铁骑南下之日,便是这天下易主之时!
牛蛙
不懂隐藏爱意的同桌绫华同学
不懂隐藏爱意的同桌绫华同学
关于不懂隐藏爱意的同桌绫华同学:熬了三天三夜肝原石,在神里绫华卡池还有三分钟结束之际,一发十连三金,让百里空过于激动,当场猝死。再次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座从未见过的大都市,重新变成了一名学生,而自己心心念念的神里绫华,居然成了自己朝夕相处的同桌。曾经孤独一人的百里空,在这里遇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并收获了难能可贵的亲情,友情和……简介无力,烦请各位移步正文。
听风十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