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归一诀

第744章 冰河(2/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九龙归一诀》最新章节。

“你受老祖的认可,自然也受本王的认可!”

灵娲如此回应。

“也就是说,我可以把你当自已人了?”

陆沉传音问道,要再次确认。

“当然!”

灵娲肯定。

“既然你是我的人……”

陆沉这道音还没传完,就被灵娲打断了,“你搞错了,本王不是你的人,你才是本王的人!”

“诶,都一样!”

陆沉没好气了。

“不一样,本王和你的地位不同,必须分清楚!”

灵娲却如此坚持。

“得得得,我是你的人,行了吧?不再为这点屁事争论了,我有正事要办!”

陆沉不想纠缠那个无聊的问题上,赶紧切换话题,“告诉我,祭天之后,祭台的禁制是不是马上消失?”

“对!”

“有什么办法,能令祭台的禁制保持原状,又让祭台的压力消失?”

“登上九十九层,获得证帝的潜力,祭台压力就会消失。”

灵娲如此传音道,“但祭台的禁制仍在,必须祭完天,才会消失。”

“登上之后,压力消失,九王爷也可以上来吗?”

陆沉传音问。

“是的!”

灵娲回复。

“那就是开战的节奏了。”

“你什么意思?”

“我等会带你上去!”

“不可能,九十八层上面有十倍压力,本王尝试了无数次,也冲不破压力,无法登顶!”

“这个你无需担心,我有办法,你现在告诉我,你的战技是什么阶位?九王爷的战技又是什么阶位?”

“本王和九王叔的战技都是地阶中品,但九王叔的修为比本王略高半筹。”

“地阶中品,太低了,也太好!”

陆沉露出了一抹笑容,心中大喜,又传音道,“把你的兵器拿出来,我要瞧一瞧。”

灵娲不知陆沉搞什么鬼,不过还是依照陆沉的吩咐,亮出了她的兵器。

一条软鞭!

那软鞭长一丈,由某种玄铁打造,有一道古朴苍桑的气息,是顶级祖器!

“鞭类战技?”

陆沉当即进入记忆之海,搜索与软鞭有关的战技,很快就找到五门鞭类战技。

陆沉迅速查看一下那五门战技简介,发现有一门是冰灵体专属战技,非常适合灵娲。

冰河!

天阶中品战技,缺失后面一半,价值甚高!

冰河只有冰灵体的武者才能使用,不仅单体攻击威力强,还可以释放群杀效果,简直就是为灵娲量身订造的高阶战技!

因为,灵娲就是极罕见的冰灵体!

“老规矩,卸下防备!”

陆沉传完音,便伸出手,往灵娲的手脉探去。

灵娲愣了愣,想起上次陆沉给她过脉入海传授锻体术,便是脸颊一红,但没有缩手回去,任由陆沉扣住她的手脉。

片刻之后,陆沉在她的识海中留下冰河战技,才松开她的手腕。

“冰河,天阶中品战技?”

灵娲查看识海之后,一张俏脸顿时变成了震惊之脸,无处不透露着难以置信之色,“天阶战技,只存在传说之中,你怎么会有?”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至高仙族,从老祖宗游戏启动开始
至高仙族,从老祖宗游戏启动开始
李想偶得一款修仙家族模拟器。他发现游戏里的子孙,会给他献上一些奇奇怪怪的祭品。“感谢老祖宗恩赐,我们家族已经成为第一世家了!”“快给老祖宗送上祭品,这一把仙器请老祖宗笑纳!”“老祖宗,我们已经称霸仙界了!”“......”直到有一天。李氏家族的子弟,开着飞舟,浩浩荡荡地出现在了地球。在整个世界惊骇的目光下。那些曾经在游戏中的李氏子弟,浩浩荡荡地朝着李想朝拜。“恭迎老祖宗回家!”
一坨红茶
修仙:从杂役开始模拟长生路
修仙:从杂役开始模拟长生路
从杂役开始模拟长生路:苏凡穿越修仙界,开局就被天才未婚妻退婚,沦为宗门杂役。好在觉醒,每次模拟都能获得修为、功法和天赋!可是模拟之后,苏凡惊恐发现,自己三年后就会死!第一次模拟,他勤恳挖矿,却在筑基之日离奇暴毙……第二次模拟,他苦修阵法,筑基时布下阵法,依旧难逃一死……第三次模拟,他丹道大成,却被神秘黑影搜魂炼化……通过多次模拟,他终于发现,整个羽化宗的外门弟子,都是“养蛊”的祭品?!“原来我的
洛无书
忆江湖:开局获得五百年功力
忆江湖:开局获得五百年功力
开局获得五百年功力:陈天宇是一个宅男,喜欢宅在家中玩单机游戏,意外从游戏商行获得一款叫做的沙盒类游戏,这是一个错综复杂且错乱的世界,自由度很高,而玩家则需要在这个游戏世界里面做许多主线和支线任务,可以随意组队,结识各种江湖豪杰,你可以是匡扶正义的武林盟主,或是一个不起眼的江湖游侠,亦或是成为无恶不作的魔教教主。大白天竟然突然雷雨交加?陈天宇意外穿越到了游戏世界,等待他的又是怎样的命运呢?且看陈天
爱吃土豆的甜菜
斗将行
斗将行
关于斗将行:天地逆旅,红尘过客,烈马长戟,一世横行。
小卒没过河
神未来要灭我?我让你成不了神
神未来要灭我?我让你成不了神
二十岁的任安平看着在自己面前这只有十岁的三皇子周断水。上去就是一脚。“小小年纪就知道来勾栏听曲了,今天我就替你父母教育教育你。......系统提前了一百年,面对还没成长起来的天骄们,任安平选择莽一波。一百年后,诸天天骄仰望着任安平。“从今往后无数年,世间无天骄,只有任安平。
一碗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