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我们的59在前进

第343章 西撤(上)(2/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我们的59在前进》最新章节。

而武汉会战一旦结束,那么之前传言鬼子20个师团将在攻占武汉后调入华北派遣军作战序列,这就成了冀东诸人心中沉甸甸的石头。

同样在10月12日这天,鬼子共有100余艘舰艇,60多架飞机,合共7万多人的兵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开始实施广州攻略,这更让是在冀东众人心头重重的砸入一颗钉子。

随后又得到消息——鬼子第21师团一部不知什么时候抵达了天津,忽然对冀中进行扫荡,冀中游击军溃散。

于是两天后,在邓国主持的丰润九间房会议上,冀东起义军大多数人认为,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八路军4纵和抗联(冀东起义部队)应该尽快西撤,尤其必须赶在鬼子攻下武汉前全体西撤进晋察冀根据地。

会议只同意留下苏眉、陈全、包森、单德贵和赵立邺等同志率500多人,外加600多伤员留下,继续坚持斗争。

只是在唐亮一力坚持下,总算将留下兵力(含伤员)增加到2000人。

对此,冀东主要领导人中只有李云昌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他已经成为少数派,只有起义军首领洪麟阁同意他的观点。

而第四纵队则只有唐亮继续扯着嗓子喊要留下。

对此唐亮和李云昌只好说:

“我服从组织决定,但是保留自己的意见。”

至此,西撤意见为绝大多数第四纵队及冀东起义军首领所同意,八路军总部眼看最清楚一线的主要领导人都已赞成,便只得同意。

10月15日,河北省委、邓国联合致电总部表示,当时的情况已经属于“万不得已”,他们也不忍心撤,至此,西撤决定最终通过。

就在正式同意西撤之日,第120师第359旅第717团在明堡设伏,全歼鬼子运输大队100余人。

10月中旬以后,进占晋察冀根据地中心区之鬼子,已陷入被动困守。

对西撤的第四纵队和冀东起义军而言,原本担心撤回晋察冀根据地将再度面临鬼子大军堵截扫荡的担心一扫而空。

“西撤回晋察冀根据地去!”

此刻成为了大多数冀东起义军的共识。

于是第四纵队发给八路军总部的电报提出,如果不西撤,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需向冀东派来第11支队,再加两个团,加强兵力。二、派来军政干部14人,团级干部12人,还要再派营级干部35人和连级干部100人。三、再运来一批弹药,主要是手榴弹。”

因为起义部队鱼龙混杂,需要改造;起义部队也缺少武器弹药,这样的要求不能说不合理,但是在整个华北的八路军都在积极为晋察冀根据地打破扫荡,需集中有限的军事资源打破敌人扫荡企图之际,第四纵队和冀东起义军的请求很难满足。

又是两天之后,北方局来电,表示只能给几名团营级干部,其余的困难只能第四纵队和冀东起义军自己解决。

此次电报一改以前的“万不得已”情况下可以撤退的意见,表示不同意大部队全部转移,最多可以转移一万人,大部队必须留在冀东坚持斗争——这倒与看了历史答案的唐亮的“建议”是一致的。

可是电报发来的时候,部队已经在西撤的路上。

“唉,他们这么多人,都这么挤着一条山路撤退,这是要出大事的。”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战国小大名
战国小大名
天文是后奈良天皇的第三个年号。天皇家丧失政治上的实际权力,权力中心足利家同样山河日下。武田、北条和今川三家在善德寺会盟,关东大名面临着势力重整;关西诸国中,陶晴贤与尼子晴久衰落,毛利元就趁隙发展;近畿三好家意欲取足利家而代之,尾张大傻瓜织田信长迎娶了蝮蛇女归蝶;一个长相酷似猴子的青年成为了织田家拿鞋的仆役。九州中部阿苏家,一个孩童也悄然而至。天下,即将进入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空门有佛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关于这吕布,绝对有问题: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那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白门楼兵败被杀的吕布,带着满腔意难平,重回十八年前。他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想做一些,我认为对的事……
来一杯
木叶村,这是离别的馈赠
木叶村,这是离别的馈赠
关于木叶村,这是离别的馈赠:火影世界迎来一个限定月读世界的漩涡面麻。纯火影体系,无系统。这是离别的馈赠。三代老头早看你不爽了,给你几个大逼斗。鸣人你想当火影?我愚蠢的欧豆豆哟!照美冥,以后我罩着了你了。
行久
战狼卫:开局救下德凯副队长
战狼卫:开局救下德凯副队长
『单女主』『理智主角』『人设不崩坏』皇甫武正——睁开眼睛——我是沙...我是创世神!!皇甫武正还没从巨大的疼痛中反应过来感觉自己的手好像被人拿起来转了个什么东西“嗯,还行只见轮盘指向的地方『巨神战击队地神套装』(内容包括:裂地变,地神符手链,战狼战击士,苍龙战击士,虎吼战击士,巨甲战击士)“行了,修正一下战力设定,好像就没啥缺的了,去吧皮...去吧皇甫武正!!!皇甫武正:???哎哟**!!!
终极天剑
夏鼎商鼐
夏鼎商鼐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明代杨慎这首道尽多少古今兴衰,沧海桑田。夏代,作为第一个正史留名的朝代。它揭开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序幕,真...
百里行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