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我才不要当皇帝

第143章 不速之客(1/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别闹,我才不要当皇帝》最新章节。

在得知整个刺杀的过程之后。

秦朗沉默了一会,才向薛承志问道:“你能看出刺客的来历吗?”

薛承志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刺客用的武器很平常,根本看不出什么来。”

“但既然他们动用了弩箭,末将认为他应该是军中之人。”

“末将猜测。”

“这些刺客应该都是叛军余孽,想要杀了晋王殿下,为他们的王爷报仇……”

大梁在民间并不会管控刀剑等物。

但对于弩箭却管控的很严格。

甚至每一把弩箭,都有着独特的编号。

只可惜这种管控只对普通人有用。

一些和军方大佬们有关系的人,想要搞到几把弩箭,本是十分轻松的一件事情。

所以单凭几把弩箭。

根本就无法判断刺客是否是叛军余孽……

虽然秦朗并不认可薛承志的判断,也只是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正值此刻。

突然有一个老年僧人出现在院子的月亮门口,并缓缓向门口走了过来……

秦朗眼神不禁一懔。

萧景炎所居住的院子,门口都有皇家护卫守卫着。

既然这个老和尚是一个人进来的。

要么是门口的护卫被杀,或者被打晕。

要么就是这个老和尚没走正门,直接翻墙而来……

秦朗立刻大喝道:“站住别动。”

“告诉我你是何人?”

老年僧人双手合十,对着秦朗宣了一声佛号。

“阿弥陀佛,这位施主请了。”

“老衲略懂岐黄之术。”

“听闻有人受了伤,老衲特来看看,是否能帮得上施主。”

老年僧人嘴里说着话,但脚步未停。

秦朗在慈光寺待了五日。

慈光寺里面的高僧,他基本都见过。

但眼前的这位老和尚却很面生,是秦朗从未见过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

这位老和尚身上袈裟很特殊。

无论从材质和颜色上,都和慈光寺的和尚们穿的袈裟很是不同。

显而易见。

这个老和尚不是慈光寺里面的人。

而且秦朗已经让老和尚站住别动了。

但老和尚却仿佛没有听到一般,依然是步步紧逼。

秦朗见状,顿时明白了这个老和尚的来意。

山上的刺客刺杀萧景炎没能成功。

显然这位老和尚是补刀来了……

秦朗眼看着老和尚距离门口越来越近,立刻吓得小心脏扑腾扑腾的跳个不停。

既然老和尚无惧众多皇家护卫的威胁。

敢一个人过来行刺。

这让秦朗可以确定。

这个老和尚必然是武功高强,而且还是一个能打十个的那种……

莫云峰出门打鸭子去了。

此刻在秦朗的身边,只有戴煜昇和卢志超两人。

秦朗立刻命令道:“去拦住他。”

戴煜昇和卢志超两人得令,迅速向老和尚冲了上去。

“呯……呯……”

秦朗甚至没有看清老和尚的动作。

两声轻响过后。

戴煜昇和卢志超两人的身子便腾空而起,然后如炮弹一般的飞了出去……

秦朗见状,立刻被惊呆了。

老和尚的武功会很高,对此秦朗能想象得到。

但他没想到会高到这个程度。

戴煜昇和卢志超两人的武功虽然比莫云峰差一些,但也是身经百战之辈。

结果两人连老和尚的身子都没摸着。

便直接被老和尚击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成古代医仙,开局救下太守千金
穿成古代医仙,开局救下太守千金
方岐穿越古代,却惊愕发现,前身真不是人啊!田地宅子被输得一干二净,父亲留下的医馆也被抵押了出去。就连妹妹方毓都要嫁给恶少当小妾,偿还他欠下的赌债!好在他触碰药箱之际,竟意外获得神医传承。开局救下危在旦夕的太守千金,从此声名远扬。愿身领医道,救治天下疾苦!
爱吃水果酱
明日方舟:从零开始,走遍泰拉
明日方舟:从零开始,走遍泰拉
关于明日方舟:从零开始,走遍泰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魂穿成了乌萨斯乡村里的小人物,难道就干不出大事业了吗?不露圭角,乘势而起!我陈一鸣上辈子一事无成,这辈子要一鸣惊人!没有系统给的金手指、没有海嗣邪魔给的飞升,我就算只靠自己,也要把旧世界砸个稀巴烂!乌萨斯的意志与我为敌、诸国的旧势力联合起来——让我一次又一次一无所有……但是,我能战胜你们一次,就能战胜你们第二次、第三次!去告诉诸国——他们应知
训练师安迪
紫塞秋风杨霆风
紫塞秋风杨霆风
刀剑出鞘,厮杀伴着风声呼啸,战马鸣叫铁蹄如潮。梦里河山已破碎风雨飘摇,豪气震长天不负家国荣耀。狂风吹煞遍地枯草,荒冢飞沙连营吹角。我自感叹古来征人旋返多少......
刺客的野望
大唐钓鱼人
大唐钓鱼人
关于大唐钓鱼人:穿越大唐,身为县令之子,居然吃不上肉。本以为可以平躺,奈何吃穿住行都要靠自己。愿以为不过寒门,原来最大的世家是死敌。
超龄奶爸
宋歌声声慢
宋歌声声慢
这是一本小说,字数是150万字,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朝廷为了稳定局势特招苏轼入朝与旧党抗衡,致使司马光等旧党不得过分打压新党,而苏轼也借机想施行自己的新法,从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不乏一些真实历史改变的故事。,小说涉及到新党,旧党,苏党,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李格非(李清照的爹),蔡京,童贯,高俅,高滔滔(高太后),向宗英(向太后),梁萧音(西夏梁太后),李清照,赵煦,赵佶(宋徽宗),
武当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