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烈马长风我乃汉王朱高煦》最新章节。
在庄严巍峨的乾清宫中,那间弥漫着庄重与肃穆氛围的御书房里,朱棣双手紧紧握着那份奏章,然而他的目光却游离不定,仿佛那奏章上的字句化作了无形的烟雾,令他难以聚焦,全然看不进去一字半句。
他时而烦躁地起身,在这宽敞的书房内急促而焦躁地来回踱步,脚下的步伐沉重而凌乱,眉头紧紧拧成一团,神情显得格外不安,犹如一头被困在笼中的猛兽,急于挣脱却又寻不到出路。
“小鼻涕,郑和回来了没?”朱棣的声音打破了屋内的沉寂,带着几分急切与焦虑。
“回皇上的话,太子爷已经亲率文武百官前去迎接了,估摸着快进宫了。”小鼻涕赶忙躬身回答道,那微微低垂的脸上忍不住偷偷地抿嘴一笑。在他的心中,这位皇上向来以文治武功著称于世,其威名堪比太祖高皇帝,可如今竟也会露出这般急切慌张、失去平素沉稳的模样。
朱棣听了这话,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般连连点头,可他的脑海中却犹如掀起了一场狂风巨浪,思绪万千,翻涌不息。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第一次受命踏上了下西洋的征程。然而,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他便匆匆忙忙地踏上了归乡之路。
这第一次的出海远行,不过是朱棣一次大胆而冒险的尝试,其目的在于破除高皇帝“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训。
当年朱棣登上皇位,即位为帝,他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烈火,满怀壮志豪情,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全新的政策。
由于得位不正的缘故,他内心深处急切地渴望着能够让大明王朝复兴昔日的辉煌,重振那曾经威震天下的雄风。
他曾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对着深邃的夜空暗暗发誓,决不甘心做那仅仅满足于温饱、安于现状的井底之蛙。他深知,永乐新政必须要从根本的国策入手,如同奠定基石一般,为一代盛世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奈何朝堂之上的局势复杂多变,矛盾犹如错综复杂的丝线交织在一起。即位初期,时局动荡不安,犹如惊涛骇浪中的扁舟,摇摆不定。那些朝堂上的大臣们,更是各怀鬼胎,心思如同深不见底的幽潭,诡异难测。
在这种艰难困苦的处境之下,朱棣深深地明白,要想真正实现天下归心的理想局面,前方的道路漫长而充满荆棘。
他深知,要想大力治理这庞大的天下,就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一条与众不同、充满希望的新路。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永乐新政的关键所在,就在于如何勇敢而坚定地迈出那至关重要、决定成败的第一步。
正在这个关乎生死存亡、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郑和挺身而出,提出了扬威海外的宏伟策略。朱棣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这在当时的局势下,是最为恰当、最为合适的突破口。唯有完全冲破“片板不得下海”这块如同顽固坚冰般的祖训,才能够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如破竹之势般一往无前,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朱棣就是要借下西洋这一伟大而壮丽的举措,拉动永乐中兴的这驾崭新马车,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书写强国富民的宏大篇章,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所以,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之行,出发得仓促而急切,归来得也匆忙而急促,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其效果倒是颇为令人满意,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郑和等人一路历经艰险,途径了麻喏八歇国、三佛齐旧港等众多海外小国,他们不仅传播了大明的文化与威严,还在途中顺手铲除了海上最大、最为猖獗的盗匪头子陈祖义,成功地宣扬了大明天威,让四方蛮夷对大明王朝心生敬畏。
只是,这次出海之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带回什么具有实际价值、能够充实国库的宝贵财富,这一结果引得朝中大臣们怨声载道,极其不满。
不过,毕竟这只是第一次的尝试,能够在如此复杂多变、充满未知的情况下不出大的差错,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也为后续的行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郑和回国后,没有丝毫的停歇与懈怠,立即着手进行了第二次远航的准备工作,同年再次扬帆出海,踏上了远洋的征程。
然而,这次远航的主要目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相对较小,带去用于施恩的物资堆积如山,数量众多,而带回的海外物资却寥寥无几,少得可怜,这一结果让朝臣们愤怒不已,更是暴跳如雷。
当时,国库空虚,财政状况捉襟见肘,朱棣在无奈之下,不得不暂缓郑和的出海之行,以节省开支,缓解财政压力。一直到永乐七年九月,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和等待,郑和才得以第三次出海远洋,开启新的征程。
只是这一次,郑和的船队可是带着明确的目标,直奔着海上那无尽的财富而去的啊!
朱棣顶着群臣强烈反对的巨大压力,坚定不移地力挺郑和出海,他的心中满怀期待,焦急地等待着郑和从那广阔无垠的大海上带回大量的财富,用以填补那几近空虚、急需充实的国库!
如果这次郑和又是出海耗费巨大,在海上漂泊两年却空手而归,别说夏元吉等那些对财政状况忧心忡忡的朝臣们会暴跳如雷,愤怒指责,朱棣自己都会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愤怒,甚至可能会亲手砍了郑和的脑袋,以泄心头之愤!
没有足够的银子,拿什么去修建那宏伟壮丽、象征着大明荣耀的顺天帝都?拿什么去组织强大的军队北伐蒙元,驱逐外敌,保卫边疆?拿什么去编纂那卷帙浩繁、涵盖古今的《永乐大典》?拿什么去疏浚那关系到民生大计、国家命脉的大运河?
郑和如果空手而归,那永乐新政的大部分雄心勃勃的举措都不得不无奈暂停,所有的宏伟计划都将化为泡影,这是朱棣绝对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
一想到这儿,朱棣就不由得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心头啃噬。
“小鼻涕,你说郑和这次能满载而归吗?”朱棣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期待。
大太监一愣,随即赶忙回答道:“皇上,郑大人已经递了消息回来,此次合计共有三十多个藩国的使臣向大明称臣纳贡,算上那些小部落的土酋,那可当真称得上是万国来朝的盛世场面啊,这难道不算满载而归吗?”
朱棣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愤怒和失望,恨不能飞起一脚踹向这个不理解自己心思的太监。
老子说的“满载而归”,是这个意思吗?
那些海外藩国上贡的域外方物,要是不值几个钱,对于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和发展需求又能有多大的帮助?
小鼻涕瞧见朱棣脸色阴沉得如同即将暴雨倾盆的天空,顿时就反应了过来,自己的回答完全没有领会到皇上的真正意图。他赶紧轻飘飘地给了自己一巴掌,试图弥补自己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