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烈马长风我乃汉王朱高煦》最新章节。
朱高煦神情恍惚地迈出乾清宫,整个人如同失了魂一般,脚步虚浮绵软,好似踩在云端,眼神空洞而迷茫,毫无焦点。从那宏伟庄严、气势磅礴的宫殿一路走来,直至那巍峨高耸、庄严肃穆的宫门口,他始终沉浸在自己那纷乱如麻的思绪当中,犹如深陷于无底的泥沼,拼尽全力却也无法挣脱。
今日入宫面圣,他原本满心满怀的都是去云南就藩的念头,一心期待着能够远远逃离这波谲云诡、是非不断的可怕漩涡。可谁能料到,竟莫名其妙地被朱棣那老谋深算的“坑儿贼”给忽悠得晕头转向,稀里糊涂、鬼使神差般接下了监国这令人焦头烂额、苦不堪言的烂摊子。
朱高煦的心中充斥着无尽的愤懑与无奈,那股憋屈劲儿就像一块沉重无比的巨石,死死地压在他的心口,让他几乎快要窒息,连呼吸都变得艰难起来。然而,他却丝毫不敢将这股怒火表露于外,只能拼命地将其强压在心底最深处。毕竟,那朱棣可是永乐大帝,是这大明江山独一无二、说一不二、至高无上的绝对主宰!
眼看着那象征着自由与解脱的宫门已近在咫尺,为他领路的宦官却突然毫无预兆地停住了脚步。那宦官的脸上瞬间堆满了殷切与期待,双眼放光,紧紧地盯着朱高煦,那眼神炽热得仿佛能将人瞬间点燃、灼伤。朱高煦先是一愣,满脸的疑惑不解,他下意识地环顾四周,试图寻找这宦官突然停步的缘由。片刻之后,他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恍然大悟般地从衣袖中迅速抓出几颗金豆子,毫不犹豫地递了过去。
“谢二爷赏!”宦官的声音中充满了谄媚与欣喜,那语调都不自觉地拔高了几分。他接金豆子的动作熟练至极,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显然,以往朱高煦这样的赏赐之举并非罕见。
在这深宫内苑之中,人人都心知肚明,太子府向来以吝啬小气著称,是出了名的一毛不拔、抠门至极。而汉王府则截然相反,那是富得流油,声名远扬。毕竟,汉王的藩地在云南,虽说那地方在众人眼中常被视为穷山恶水、荒蛮之地,但却偏偏有着丰富的金矿资源。
虽说汉王尚未启程前往就藩之地,但云南的那些地方官员们可都不是愚笨之人。他们深知讨好汉王的重要性,每年都会源源不断地送来大箱小箱的珍贵礼品,其中尤以金光闪闪的金子数量最多。也正因如此,汉王爷出手阔绰,金豆子在宫人们的眼中那是多得如同夜空中的繁星,数都数不清。
瞧见宦官那一脸谄媚的笑容,朱高煦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复杂的感慨。这些人啊,都是可怜的家伙。倘若生活能够顺遂如意,谁愿意遭受这阉割之苦,谁愿意在这深宫中卑躬屈膝,失去为人的尊严和骄傲?
不过,说起这大明王朝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问题,宦官乱政绝对是其中之一。若要仔细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源,那还得从朱棣说起。
太祖朱元璋在位之时,对宦官一直抱着高度的警惕和疏远的态度,将他们死死地置于权力的边缘,甚至立下了严苛至极的铁律,明令禁止宦官干预政事。建文帝继承大统后,同样对这些宦官没有丝毫的好感,对他们的防范之心丝毫不减。
然而,那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靖难之役中,宦官们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像燕王府的宦官王彦、王狗儿等人,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如今,王彦已然摇身一变,成为了首任辽东镇守太监,深受朱棣的倚重和信赖。
也正因为如此,朱棣坚信,宦官作为皇帝的贴身仆役,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必然是忠心耿耿,能够为皇帝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基于这样的想法,朱棣给予宦官们的信任,远远超过了那些朝堂上的朝臣和士大夫们。再加上朱棣刚刚即位之时,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蜚语不时在宫廷内外流传,搅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另一方面,朝廷中的许多大臣对于这个新建立的政权并非全心全意地支持,这也导致朱棣对这些大臣们充满了猜疑和不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而然地更愿意将信任的目光投向那些宦官。
于是,朱棣毅然决然地打破了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开始大胆地重用宦官。不仅如此,在后来的日子里,他还一手创立了那个令人闻风丧胆、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东厂。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后续故事的开端罢了。
小宦官看着朱高煦那阴晴不定、变幻莫测的脸色,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不安。他小心翼翼地压低声音,轻声提醒道:“二爷,宫门到了。”
朱高煦这才如梦初醒,从那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思绪中挣脱出来。但他略微沉吟片刻,突然开口说道:“带我去东宫。”
……
当朱高煦来到东宫太子府时,还未踏入大门,就看到一群太子府的属官正被锦衣卫押解着往外走去。
好在这些被押解的属官品级都不算高,大多数都是身着绿袍的低阶官员。
按照大明王朝严格的官服制度,官员们的公服有着明确而清晰的等级划分。一至四品的官员身着绯袍,那鲜艳的颜色彰显着其尊贵无比的地位;五至七品的官员则着青袍,相比之下稍显逊色;而八品和九品的官员,只能身穿绿袍,地位相对较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朱高煦敏锐地留意到了这个细节,心中瞬间有了自己的判断。他很清楚,这不过是朱棣那个“坑儿贼”对太子的一次小小的警告和敲打罢了,所以并没有太过放在心上。
然而,这一众太子府的属官们一见到汉王朱高煦,那愤怒的眼神仿佛要喷出熊熊烈火来,就如同见到了有着血海深仇、不共戴天的敌人一般,一个个双眼通红,咬牙切齿,那模样仿佛要将朱高煦生吞活剥了一般。
原本还算安静有序的队伍,瞬间变得嘈杂混乱起来,众人开始高声呼喊着。
“冤枉,冤枉啊!”
“佞臣当道,蛊惑圣听,我等冤枉啊!”
“皇上,我等冤枉啊!”
朱高煦听到这些声嘶力竭、饱含冤屈的喊冤声,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脚下的步伐也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
佞臣?
难道他们说的是自己?
他的目光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看着眼前这些对他恨之入骨、怒目而视的太子府属官,他不紧不慢地朝着带头的锦衣卫招了招手。
“那个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带头的锦衣卫见汉王召唤,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一路小跑着来到朱高煦面前,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几分谄媚和敬畏,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汉王爷,小的们是奉陛下的旨意,前来缉拿太子府的这些属官,至于具体的缘由,小的确实不知。”
哦,原来是这样,果然是敲打。
朱高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后像是想起了什么,随手从衣袖中抓出一把金豆子,毫不犹豫地扔给了面前的锦衣卫。
带头的锦衣卫眼疾手快,动作娴熟地接住了这把金豆子,紧接着便不动声色地将其迅速揣进了袖口。
这些可都是太子府的属官,汉王爷居然如此大方地给了自己这么多金豆子,难道是......
带头的锦衣卫心思急转,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立刻心领神会,他赶忙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问道:“爷,您说吧,该怎么整治他们?”
“只要不死,缺胳膊还是少腿,都是您一句话的事儿……”
朱高煦听了这话,顿时傻眼了,他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个急于讨好的锦衣卫,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