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亚历山大四世》最新章节。
世界上有一个地方,那里生存环境恶劣,终年冰雪覆盖,极其寒冷,所以人烟稀少,那个地方就是北极圈内。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那里的气候极其严寒,如果一个普通人去那里,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北极地区是全世界人烟最为稀少的地方,但即使在这样环境恶劣的地方,也生活着一群原始族群,他们被称为因纽特人。因纽特人,意思就是“真正的人”,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爱斯基摩人”,但是他们却讨厌人们这样称呼他们,因为“爱斯基摩人”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尽管这些因纽特人十分讨厌别人这么称呼他们,但是事实上他们的确有吃生肉的习惯,他们的饮食主要是鱼肉和脂肪,其中鲸鱼、海象和海豹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但他们的饮食缺乏水果、蔬菜和谷物,所以营养来源非常单一。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虽然北极不如南极寒冷,但也算是极寒地区了,常年冰雪覆盖,冬季最冷时,温度也达到零下六十度左右,所以很难适合树木及一些大型的植物生存,缺少了木材、煤炭等燃料,生火成了奢望。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吃生肉就成了因纽特人能够生存下来的必要手段。另外,由于缺乏蔬菜中维生素的供给,吃生肉还可以吸取了肉类中维生素,让他们形成了抗寒的体质,得以让族群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在那种严寒的环境生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因纽特人逐渐适应了那里的气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甚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他们那里终年白雪皑皑、极其严寒,他们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开凿冰块,捕捉冰下的鱼虾,甚至还将一块块坚硬的冰块打造成房屋,他们就是住在那里抵御寒冷。
同时因为恶劣的环境,也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北极就像一个天然的冰窖,可以储存食物,这样他们捕捉一次就会储存起来,然后可以吃很久。但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终究不适合在那里生活,所以那里的人也特别稀少,繁育后代成为了他们每个人的责任,所以他们会形成自己的部落和族群,就像生育了孩子也不是自己所有,都是大家共同繁育,同时食物也是共享,这样就能让每一个人都能生存下去了。
几千年来,传统的因纽特人,对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和陆生动物非常依赖,并将它们作为食物、宠物、交通工具、供暖、照明、衣物、工具和住所的材料来源。他们培育像哈士奇一样的狗,拉动载重的动物骨头雪橇,穿越冰冻和大雪覆盖地区。为了方便捕鱼,他们建造了大小不一、内衬动物毛皮的船只。
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从西伯利亚东端一直延伸到格陵兰岛东部。他们族群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定居。这个族群的人口,生活在跨越五千多年的狩猎文化中,狩猎是他们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核心。为了族群传承的需要,除了狩猎,他们还喜欢“以妻待客”。
和楚科奇人与勘察加人一样,“以妻待客”也是因纽特人风俗中的一大特色,也是执行的最彻底的。所谓“以妻待客”就是家里来了客人,他们的最高礼仪就是让妻子陪伴客人,甚至允许两人发生关系。也许有人会说因纽特人风俗粗陋,道德败坏,是野蛮的人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之所以有这样的风俗,和他们繁衍后代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纽特文化中,婚姻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居住点的男人和女人需要彼此才能生存。他们的传统婚姻习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许多当地人,在婚姻关系中具有隐性或明确的开放倾向。近亲结婚会有畸形儿,婴儿的存活率又非常低,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后代,他们有了“以妻待客”的传统。
虽然男性是一家之主,但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发言权,不是完全被迫的,以至于有了“换妻”的出现。对于文明社会来说,这个传统的确违背道德和公序良俗。但能够作为一个族群的传统,被人们接受并存在一定时间,却是族群在特殊环境中为了生存和繁衍的无奈选择。正如古人所说:仓廪足而知礼仪,时刻生活在生死线上的因纽特人永远都不会有仓禀足的机会。
北极的天气只有夏天和冬天,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夏天还好说,食物相对充足一些,但是到了冬季,由于严寒和厚厚的冰雪覆盖,如果单单靠一个家庭很难获取足够的食物生存下去,所以为了生存,他们不得已只有靠大家的力量,群居生活。一般一个族群大概十几到二十几人,一部分男人出去狩猎时,就会把自己的妻子,孩子交给另一部分留守在家的男人照顾,而这部分留守在家的男人则可以名正言顺的和这些女人生儿育女。
当狩猎的这部分男人回家后,就由原来留守的男人再出去狩猎,而留下来的男人又可以和这些狩猎男人的妻子们生儿育女,所以在因纽特人的思想里,孩子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孩子”。但是由于因纽特人的人口总数也只有两三万,而且多以游牧群居生活,近亲繁殖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所以后代的成活率很低,虽然他们不知道近亲生育的危害,但长期的经验让他们看到与外族人生育的子女成活率非常高,所以“以妻待客”的风俗也就慢慢形成了,由此可见这种看似陋习的风俗,实际是因纽特人延续族群的一个无奈之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他们一直过着传统的半游牧生活。苦寒环境中的生存需要,他们以大家庭为社会单位,法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信仰体系。
哪怕是两千多年后,对当地野生动物和生存技术的全面了解,加上令人难以置信的耐心、狩猎技能、身心力量、耐力和勇气,还是因纽特人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分享食物、尊重他人和合作等传统价值观,仍然是因纽特人生活的核心。男人负责狩猎和在外活动,妇女负责照顾孩子、做家务、缝纫、做饭等。也有个别女性出于自身需要,选择狩猎的例子。
两千三百年后的世界有着数千种不同的语言和民族,两百多个国家,80亿人口,以及许多不同的传统文化。除了人口之外,其他方面现在只会更多。文化,因人类经历的不同而不同;文化,是将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一段伟大历史的一部分。这包括个人身份、语言、思想、交流、行为、习俗、信仰、价值观和制度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该得到承认、肯定和尊重,造福今世后代。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种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语言习惯、文化习俗、饮食习惯,就像因纽特人也一直保留着属于他们种族的风俗习惯,甚至他们习俗看上去非常野蛮,让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有些难以接受,但却不能以自身价值观去衡量别人。
有些群体,可能对宗教和信仰有不同的看法,仅仅是因为在长久的传承中,以前的一位长者向后人,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有些人可能因为生存或其他需要,他们拥有了不同的文化仪式。有时,人们之间很难相互理解其文化,这很正常。其实,拥有许多不同的信仰是一件好事,而不应让人感到困惑。因为,文化塑造了人们的身份,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文化有利于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不同的文化意味着在人们生活的社会中,会有应对基本现实的不同方法。文化多样性使人们相互接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和同化其他文化。没有记忆,就没有文化;没有记忆,就没有文明,就没有社会,就没有未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