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第100章 我袁绍还没他曹阿瞒会打仗?(1/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最新章节。

镇之以静,其乱自生。精兵袭扰,敌军自疲。

田丰和沮授都有国手之姿,他们俩很清楚,面对眼前这个局面,最好的办法不是速战速决,而是尽可能往后拖!

三两年之后,袁军凭借辖地宽广和钱粮众多,可以源源不断的招募新兵,总体实力还能更胜一筹!

而曹军那边,关中和凉州诸侯对于许都从来都是面服心不服。

荆州刘表虽然老迈,可江东孙策却兵锋正盛,还有好不容易坐断荆南的吕布,也在跃跃欲试。

曹操的势力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顶了。

只要本部大军凭借骑兵优势不断袭扰,然后再趁着河南局势有变的时候行那雷霆一击,曹军必然大败!

可现在,曹操那边并没有什么明显失误,这就是战机未至啊!

非要强行开战的话,其实胜负完全是在两可之间!

听罢田丰这一番分析,袁绍也是忍不住的眉头深皱起来。

田丰这家伙性子刚直,说话虽然不好听,可他是有真本事的人。

如果他跟沮授都反对速战速决,那这事儿好像还真得从长计议?

沉默半晌之后,袁绍这才对着一直没开口逢纪许攸开口道。

“元图,子远,对于此事你们两个怎么看?”

逢纪拱手道:“主公,属下以为,元皓和公则所言,似乎都有道理。”

“至于到底是速战速决,还是缓缓图之,主公一言而定即可。”

逢纪和审配之间一直不合,如果是换了一般人在这个时候,肯定会选择支持田丰沮授,然后再去踩一脚审配。

但是逢纪为人正直,他不会把自己跟审配的私人恩怨,给带到军国大事上来。

就比如眼下之局,以他自己的谋略水平确实看不清楚,自然不会乱说。

听到逢纪这么一说,袁绍微微点头,又将目光转向许攸身上。

袁绍、许攸和曹操其实都是发小,早年间在洛阳城就互相熟悉了,只是后来各自境遇不同。

但是看在当年的情分上,袁绍对于许攸还是颇为信任的。

许攸一捋短须开口道:“主公!当今之世强者为尊,曹阿瞒之所以能够占据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白了还是因为他地盘大兵力多么!”

“可是以我军现在的实力而言,已经完全超过敌军了。在这个时候,咱们根本没必要隐忍啊!”

“譬如当年吴越争霸之时,那吴王夫差就是因为擅自托大没能彻底灭杀越王勾践,所以最后才给他重整旗鼓,调兵反攻的机会!”

“再说了,当年诸侯讨董之时,主公就已经身居盟主之位声名在外。只要我军渡河而南,这豫州、兖州的世家大族,肯定全力会支持我们!最关键的是,朝中上下其实也有不少大臣想要跟曹阿瞒争权夺利!只要我军南下,就会有人忍不住的跳出来给他添乱!”

“以众击寡,优势在我啊,还请主公勿复疑!”

曹操虽然厉害,可他也不是神仙可以撒豆成兵啊!

如今局势明明是优势在我,被沮授和田丰忽悠几句,就真的多谋无断,反复迟疑了?

郭图趁热打铁道:“主公!子远所言极是啊!”

“如今局面,根本没必要去想的更复杂。敌军势弱而我军强盛,其实就这么简单罢了!”

“以我军之强而进击敌军之弱,此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于我军,还请主公万万不可错失良机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
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
秦明穿越大周,成为了一名猎户,深山打猎肉满仓,领着全村奔小康,在这充满了战乱,饥荒,苛捐杂税的乱世,秦明却一步步站上了皇城之巅……
刀削面加蛋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关于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李客,原本只是一名在职场中饱受摧残的普通打工人。却意外,进入到了大唐贞观初期,李世民庶长子“李恪的身体里。继承了杨隋与李唐、独孤氏三大世家的血脉,同时还是两大王朝融合帝脉的拥有者。他要怎么面对一水的顶级文臣武将。千古一帝天可汗李世民,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还好,拥有金手指的他,对中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看他如何灭突厥,克吐蕃,攻薛延陀,击败高句丽。这
才拥佳人
火影之看我平民家族干翻整个忍界
火影之看我平民家族干翻整个忍界
一代奠基,二代扩张,到了第三代,木夏家族的势力早已渗透忍界每一处。当各国影发现平民忍者们开始掌握只有大族才有的秘术,当战争的胜负不再由血统决定,木夏家的家主已站在权力巅峰。三代人的时间,他们用智慧、谋略与永不低头的意志,将无名草根的故事,写成了统治世界的传奇史诗
尔滨暖阳阳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撤出洪湖的红三军,由川入黔,在黔东创建了以印江为中心的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本书根据部分史料加走访撰写而成。
南岳清水湾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在风云诡谲的大明,土木堡之变阴霾未散,北京保卫战一触即发。卫长国、郭一平临危受命,携手于谦等志士。朝堂之上,他们排众议谋良策;战场之中,整军备战强敌。烽火肆虐城墙,看这几位英雄如何力挽狂澜,让大明于生死边缘重焕生机,逆转国运。
孙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