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开局弹劾老朱退位禅让》最新章节。
			     静鞭响起。
 要上朝了。
 刘会赶紧从监事房出去。
 只见宫苑内,大臣们鱼贯而入。
 顺序分明。
 于奉天殿丹墀下站定等候。
 这个等候的时间通常是一炷香到三炷香。
 具体看朱元璋什么时候从西宫寝殿出来。
 朱长卿也慢悠悠从监事房溜达了出来。
 旁若无人的站在了大臣队伍的最后面。
 大家顿时就不淡定了。
 刘三吾往旁边挪了挪,和兵部右侍郎齐泰窃窃私语。
 “齐侍郎,朱长卿这个人到底什么来头?”
 “刘大人,他二叔是太医院的御医,叫朱武运,别的就没什么了。”
 “只是一个御医叔父,没必要舍命告状吧。”
 “今日早朝,陛下说他能知前后五百年,是这小子吹牛还是确实如此?”
 “那谁知道,不过一听就是吹牛。”
 “这小子不知死活,但妥妥的自己人嘛,要想办法让他不死。”
 “刘大人说得对,看得出来皇上对他很器重,如果拉拢过来必将是一大助力。”
 他们俩牵头,迅速在文官阵营里传播开来。
 大家收到一个共同消息,保住朱长卿的命。
 正常情况下,文官们分成好几个阵营,并不一心。
 但在对抗皇权这点上他们还是一致的。
 老朱的一系列政策都在削弱文官集团,文官们也一直在暗中反抗。
 现在忽然蹦出来一个敢直接面对面告皇族的猛人,当然要好好利用一下。
 况且应天府又开始封城了,说要继续调查朱标一案。
 弄得人心惶惶。
 官吏们个个心虚。
 他们就算没有害太子,但官场总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同乡、同门如果牵连其中,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种节骨眼上,能有个把水搅浑的人是最好的。
 就在宫中准备上朝的时候。
 宫外各大王府同时收到消息,说宫中有人告皇长孙。
 秦王府。
 朱樉正在用饭。
 一脸的阴郁。
 去年他就被召回京城,原因是在藩地犯了错,宗人府要查其过。
 但他洪武二十二年就已经担任宗人令。
 整个宗人府他说了算。
 所以查其过也就是走个过场,没什么大碍。
 本来他早就回西安府了。
 还是因为太子薨逝,他要留下治丧。
 “你再说一遍,谁要告皇长孙?”
 朱樉目露凶光,虎视眈眈的瞪着管家。
 “王爷,御医朱武运的侄子朱长卿,今早敲登闻鼓,当着奉天殿一众臣工的面状告皇长孙。”管家道。
 “离谱!竟有这种事。”朱樉站了起来:“父皇怎么说,没有当场把他拿下?”
 “没有,朱长卿留在了监事房,看样子还要告。”
 “备轿!更衣!本王随时要上朝!”
 按程序来说,审理皇族人员的案件,朱樉身为宗人令是一定要到场主持的。
 当然了,他不认为父皇会依案审理,只是职责所在,时刻准备着就是了。
 说白了他心里痒痒,有人状告朱允炆他暗中高兴。
 在他眼里朱允炆是不配当储君的。
 淮西这些武将,北境这群藩王,谁能服他?
 一想到将来自己要跪拜在朱允炆脚下称臣,朱樉就气得浑身发抖。
 燕王府。
 前厅花园里。
 朱棣和王妃徐妙云一起喝着早茶,吃着糕点。
 刚吃了几口,管家就说了今日早朝的事。
 朱棣一怔,缓缓放下茶杯:“朱长卿是谁?”
 徐妙云黛眉微蹙:“我记得此人,他二叔朱武运早年是我爹麾下的军医,却不知他因何要状告父皇?”
 朱棣沉默片刻:“更衣,进宫。”
 朱棣在京师跟二哥朱樉一起办理太子丧事,暂时不会回北平。
 这段日子他隔三差五本来就经常去宫里请安。
 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事,自然想了解清楚。
 一个平民好端端是不会状告皇长孙的。
 出于政治上的敏感,他觉得背后一定有人搞事。
 父皇日理万机,因为大哥的丧事焦头烂额,他做皇子的肯定第一时间站出来分忧。
 看看是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敢在这节骨眼上生事。
 魏国公府。
 徐辉祖在后花园喂鱼。
 徐妙锦和朱芊黛并排坐在一起,双手托腮看着鱼池。
 两个少女在看鱼,又不是在看鱼,眼神朦胧发呆,思想早就去了另一个地方。
 包括徐辉祖,看似在喂鱼,实则漫不经心。
 他的心绪同样烦乱,太子薨逝,全国提心吊胆,值此多事之秋,本就该小心翼翼,不能出现任何差池。
 皇权更替,人心浮动,秦王朱樉、燕王朱棣、皇长孙朱允炆,都是竞争储君的有力人选。
 朱樉和朱棣代表的都是军方,朱允炆背后却是文官集团。
 文武相争自古以来都是大忌,搞不好要惊天动地。
 徐辉祖自然是支持朱棣的,毕竟是他大舅哥。
 可他心里也知道有朱樉在,朱棣竞争储君的机会并不大。
 所以朱长卿对三妹说的话非常正确,魏国公府上所有人,这个时候一定要低调,远离朝堂旋涡。
 但是。
 从内心来说他并不甘心。因为说到底大明军方只有一个一把手,那就是洪武帝,但除了洪武帝,论统兵权,身为中军都督的他是当仁不让的一人之下军方第一人。
 皇长孙朱允炆跟文官走得太黏糊,成为储君之后必然会打压武将集团。
 他情愿朱樉当储君,也不想看到未来大明江山落入朱允炆之手。
 而朱樉性情粗暴,做事不计后果,跟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的燕王差了一个级别。
 所以。
 徐辉祖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