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最新章节。
勘探小队带着那几块沉甸甸、乌黑发亮的煤块,几乎是连滚带爬、却又满怀激动地冲回鹰嘴崖时,天色已近黄昏。当他们把样本呈到林烽面前时,整个支队部岩洞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油灯的光晕下,那几块不起眼的黑色石头,却似乎蕴含着足以照亮整个寒冬的光芒。
林烽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煤,入手沉实,质地坚硬。他递给身旁一位早年曾在煤窑做过短工的老队员辨认。那老队员用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又凑到灯下仔细查看断面那油脂般的光泽,最后甚至用指甲划了一下,放在鼻尖闻了闻。
“支队长!没错!是煤!还是上好的硬煤,少烟,劲头足!”老队员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他拿起另一块较小的,用火镰点燃,一小簇蓝白色的火苗立刻升腾起来,稳定而炽热,几乎看不到黑烟。“您看这火!比咱们烧柴禾强太多了!这一块能顶一大捆干柴!”
最后的疑虑被打消了。压抑的狂喜如同岩浆,在每个人胸腔里涌动。但林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发现资源只是第一步,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它,才是关键。
次日拂晓,林烽亲自带领老赵、赵铁锤等核心骨干,由勘探小队引路,再次前往那个被发现的断裂谷。这一次,他们带着更专业的眼光和工具。
穿过崎岖隐蔽的山路,他们再次站在了那片幽深的谷地前。林烽仔细观察着周围环境:入口处植被茂密,乱石丛生,极其隐蔽,若非“闪电”引领,极难发现。进入谷内,空间比预想的要宽敞一些,虽然狭窄,但纵深足够。最重要的是,那面巨大的、颜色深暗的崖壁完全裸露在外,煤层清晰可见,厚度可观,几乎不需要复杂的剥离工程,直接用镐头就能开采。一条细小的山涧从谷底穿过,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太好了!”赵铁锤用镐头敲下一大块煤,掂量着,“这煤层的露头好,埋藏浅,用手工就能刨下来!储量嘛,就看这山体里面有多厚了,但就眼前看到的,够咱们用上好几年的!”
老赵则更关注战略层面,他指着地形:“这地方易守难攻,就一个口子,派人守住,鬼子很难摸进来。里面空间也够堆放开采出来的煤和暂时歇脚。”
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 燃料危机迎刃而解: 优质的煤炭是极佳的越冬燃料,取暖、炊事效率将大大提升,生存保障得到质的飞跃。
2. 重要的交换筹码: 煤炭是山外急需的“硬通货”,可以用来交换部队急需的弹药、药品、食盐、布匹,甚至金属原料。
3. 未来发展的基石: 有了稳定的燃料,未来甚至可以尝试简单的锻造(修理武器、打造工具),为根据地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但风险也同样不容忽视:
1. 暴露风险: 开采、运输活动必然会产生声响、痕迹,如何长期隐蔽是巨大挑战。
2. 人力分散: 开采需要投入相当人力,势必影响军事训练和警戒力量。
3. 安全问题: 简易开采下的塌方、瓦斯等风险。
回到鹰嘴崖,林烽立即召开紧急骨干会议。当他把勘察情况和利弊分析摆出来后,内部出现了分歧。
赵铁锤首先表示担忧:“支队长,开采煤矿是好事,可动静太大了!万一被鬼子的侦察机或者探子发现,顺着痕迹摸过来,咱们的老巢和这煤矿都得完蛋!眼下鬼子正盯着咱们,是不是太冒险了?”
一些战斗骨干也附和,认为当务之急是保持战备,不应分散精力去搞生产。
老赵则持支持态度,他磕着烟袋锅,慢条斯理地说:“风险是有,但好处更大!没有燃料,咱们这个冬天都熬不过去,还谈什么打鬼子?关键是看咱们怎么干!只要计划周密,隐蔽工作做到家,未必不能成。”
李文也从长远角度补充:“支队长,有了煤,我们就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不仅可以交换物资,未来如果能有简单的鼓风机,甚至可能尝试冶炼,修复武器……”
林烽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心中天平早已倾斜。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而沉稳:
“同志们,我知道大家的担心。但是,越冬燃料是生死问题,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坐以待毙。鬼子给我们压力,寒冬更给我们压力!煤炭,就是我们打破困局的钥匙!”
他走到简陋的地图前,指着“乌金谷”的位置:“风险,我们可以用绝对的谨慎和严格的纪律来化解!我决定:立即开始对‘乌金谷’煤矿进行秘密开采!”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理由有三:第一,解决越冬燃料,这是生存底线;第二,煤炭是我们与山外交换、获取急需物资的最重要筹码;第三,这也是为我们‘山鹰支队’长远发展,扎下第一根工业的钉子!”
他大手一挥:“从今天起,这个地方,就叫 ‘乌金谷’ !它就是我们支队未来的‘黑色黄金’宝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乌金谷”——这个名字,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眼中的希望之火。
决策已定,雷厉风行。一套周密而谨慎的秘密开采计划迅速出炉。
* 正式成立生产分队。分队长的人选至关重要,需要稳重、细心、有责任心。林烽点将,由伤愈后不宜再从事高强度战斗、但做事极其踏实可靠的大牛担任。队员从康复伤员、年纪稍长但经验丰富的老兵中抽调,确保不影响主力战斗部队的战备训练。李文也被编入生产分队,负责记录、技术指导和后勤协调。
* * 时间限制: 开采和运输严格限定在夜间进行,利用夜色掩护。如遇大雾、大雨等恶劣天气,也可视情况白天作业,但必须加倍警惕。
* 开采面伪装: 开采后的新鲜断面,必须用附近采集的藤蔓、树枝进行精心伪装,从空中或远处观察,要与周围山体融为一体。
* 运输路线: 选择最隐蔽、最难行的路线连接乌金谷和鹰嘴崖。运输队夜间行动,人员均需穿戴深色衣物,严禁任何灯火和大声喧哗。初期以人力背运为主,后期视情况考虑使用缴获的骡马。
* 痕迹消除: 每日作业后,必须彻底清除足迹、车辙等一切活动痕迹。
* 绝对防火: 谷内严禁一切明火,防止烟雾和火光暴露。
* 工具与安全: 使用目前所能筹集到的最好工具——缴获的日军工兵锹、十字镐,以及自制的撬棍和大锤。林烽和大牛反复强调安全规程,开采时注意观察顶板情况,防止塌方伤人。
计划启动的当夜,乌金谷迎来了它千年沉寂后的第一批访客。在朦胧的月色和微弱的星光下,生产分队的队员们,如同沉默的工蚁,开始了艰辛的劳作。镐头敲击煤层的“哐哐”声在寂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清晰,但被限制在最低程度。大牛沉稳地指挥着,李文则拿着本子,借着月光记录着开采量和遇到的问题。
第二天黎明前,第一筐筐乌黑发亮的煤炭,被队员们用肩膀,沿着那条秘密小径,悄无声息地背回了鹰嘴崖。
当炊事班将第一铲煤炭投入灶膛时,那炽热、稳定、持久的蓝白色火焰腾起的那一刻,所有围观的队员们都发出了压抑的低呼。锅里的水比以前更快地沸腾,窝窝头也蒸得更加松软。更重要的是,那火焰散发出的热量,驱散了清晨的寒意,也驱散了人们心中对寒冬的恐惧。
过冬的忧虑,在这一刻,得到了实质性的缓解。 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如同那温暖的火焰,温暖了每个人的身心。
这不仅仅是几筐燃料的收获。它标志着“山鹰支队”这个武装团体,开始了从纯粹的军事消费实体向军事-生产复合体的历史性转变。自我造血的能力,终于在这深山的黑暗中,破土萌芽。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外部的“输血”,开始尝试自己“造血”了。
几天后的又一个深夜,林烽悄然来到乌金谷。月光被薄云遮挡,谷内光线昏暗,只能看到人影绰绰。生产分队的队员们仍在默默劳作,镐头起落,煤块滚落的声音轻微而持续。大牛看到林烽,无声地走过来,脸上虽然疲惫,却带着一丝自豪。他指了指旁边堆起的一小堆煤炭,用手比划了一下产量。
林烽拍了拍大牛的肩膀,没有说话。他抓起一把乌黑的煤块,那冰冷的触感和沉甸甸的分量,让他感到无比的心安和充满力量。他看着这些在夜色中忙碌的身影,看着那一筐筐被悄悄运出的“乌金”,心中清楚:
这仅仅是开始。如何将这些黑色的金子,安全地转化为支撑队伍生存和发展的真正力量——换取弹药、药品,乃至为系统献祭积累资源——下一个更复杂、更危险的课题,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但无论如何,希望的火种,已经被点燃了。